APP下载

沟通互助激励

2015-09-10高彩芬

考试周刊 2015年102期
关键词:学生会数学课数学老师

高彩芬

一、背景分析

(一)孔某的自身状况。

孔某,男,18岁,中专二年级学生,一米七多的个子,经常外出玩到很晚(甚至夜不归宿),抽烟、喝酒、打架。同时孔某聪明、讲义气、交际能力强,喜爱玩电脑,喜爱参与户外活动,同学关系融洽。

(二)家庭生活背景。

母亲是做生意的,父亲歇业在家,家庭经济相对稳定富裕。平时母亲忙于生意,父亲管不住他。父母对孩子学习、生活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很少过问。平时,对他的经济要求“百依百顺”,对其思想很少关心。

(三)学校背景。

1.老师看孔某

孔某天性聪明,接受力强,但不爱学习,无进取心,基础知识较差,对成绩没有任何要求,以及做事容易冲动,江湖哥们义气重。

2.同学看孔某

多数学生认为孔某人缘不错,讲义气,愿意帮助同学,能说会玩,只是不爱学习。

二、情感分析

(一)亲情的需要。

孔某所在家庭是三口之家。从中学起,由于母亲忙于赚钱,无暇顾及他的生活和学习,使他习惯了我行我素。他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因此采取错误的方式引起父母注意——打架、逃学,但父母不理解,造成双方误会加深。

(二)表现的需要。

孔某自身条件不错,且有较好的人缘和家境,愿意万事冲在第一,无论好坏只要引起他人注意,他都会很兴奋。

(三)归属的需要。

孔某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的理解,从所谓的朋友身上得到了,一起玩游戏,一起打架,一起逃课,一起顶撞老师和父母,一时觉得“志同道合”。

三、指导对策

根据孔某的情况,我采用朋友互助的辅导对策:

(一)对父母,报喜不报忧。

通过给家长面谈、电话定期沟通等方式,告诉家长孔某在校表现好,经常帮助老师和同学。每一次的电话,孔某都有进步的地方,要求家长对孔某多鼓励少批评,要求其父母经常与儿子进行日常生活的交流,加强情感沟通,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除了生意外,他们最关心的是他。

同时,我在找孔某家长谈话时,要求重视他思想品质的发展,多和积极上进的同学交往;严格控制物质上的刺激,限制生活费的数额,如若不够,可以先从我这里借;多与学校加强联系,了解孔某的在校表现。

(二)同学、老师的督促。

班级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注意发挥班级同学和宿舍舍友的作用,通过同学的督促帮助他。

1.用希望定位。首先,良好的学习环境。我特意安排前后同学都是学习成绩较好,更重要的都是遵守纪律、积极配合班级管理的学生。让他觉得在我的眼中他也是个表现好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当他学习上有困难时,上课分心时可以及时提醒和督促,发生突发事件立即向我反应。这样,潜移默化地帮助他走进课堂。

其次,开展“感恩父母”活动。每个学生都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不花钱的事。有些学生为父母洗脚;有些为父母洗碗;有些学生说家里洗碗、洗衣服、做饭,都一直是自己做的,父母在外工作本身已经很辛苦。从其他学生身上,孔某看到了自身的不足。老师说一百句,不如同学一句。过后,我站在旁观者角度,分析了他父母的对和错,错误的根源是父母的爱,“爱之深,责之严”。

2.用友情期待。上课时,经常提问他,他都能回答,给予表扬,让他了解上课认真听讲的重要性。有次数学老师告诉我,孔某数学课睡觉,作业又不能按时完成了。我找到孔某,先让他谈谈对数学课的感受,他说不喜欢数学课,那数学想考及格吗?让人欣慰的是,他很肯定想及格。我告诉他,数学老师很关心他,表扬他聪明,若能按时完成作业,考试肯定能及格。他非常开心,说马上补齐作业交给数学老师。

(三)朋友间的互助。

在整个一年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个体的努力和毅力是最重要的。

1.抓错误,我让步,欠人情。每一位老师都是出于好意,每一对父母都是出于爱,我们从小的严禁、不许等让他们深感厌恶。这次,我换了种方法,不是站在老师的立场,而是站在朋友的立场去理解、去帮助。

孔某坚持了两个月不上网,坚持不住了,有次夜自修结束,翻墙出去包夜,被抓住了。我没有骂他,只是笑着看他,两分钟后他坚持不住,问我能不能不处分,不通知家长,保证以后不再犯。我与他做交易,我可以不处分他,但我承担了风险,他若以后再犯怎么办?他保证不会再犯,作为回报他“欠”我的人情,及时告诉我有关学生打架、斗殴的情报,并保证自己不参与其中。

2.供信息,我感谢,互帮助。孔某是个讲义气的学生,我深信这点。你给了学生信任,他就会回以真诚。没过多久,他给我打电话,晚上有些宿舍要打群架。因为他提供的信息,学校及时进行教育,斗殴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几次,都因孔某的帮助,大事化小。从一个经常参与打架到能举报违纪现象,最后孔某自觉不参与打架。那天周五,我准备下班,大部分学生都已回家,孔某突然来到我办公室,告诉我学生让他“帮忙”,到外校“讨说法”,他不愿去,能不能我出面告诉他们我有事找他,孔某没空。这时,我觉得我可以放心了,孔某懂得了打架的坏处,他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当晚,我把孔某送到汽车站,买了汽车票。那个周末,让他回家才是最安全的。

3.有能力,我惊喜,出成绩。从进校时,那错误满身,到现在,多才多艺。从第二学期,他想加入学生会,我有点不放心。他告诉我老师你放心好了,不会给你丢脸。那时,我是感动的,我同意了。一学期下来,学生会的同学、老师,都反映孔某干活勤快、认真。2015年,他又来到我办公室——他想竞选学生会主席,无论行不行,他都想试试。

四、结语

从孔某的事例,我深刻体会到转化问题学生的工作不一定要采用常规方式,并且是一项长期斗智斗勇的过程,需要采用适合的方法;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也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考虑学生的感受。

猜你喜欢

学生会数学课数学老师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学校“书记有约”走进学生会改革
初中数学课导入“八法”
有趣的数学课
学联选举结果名单
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迟到
“网红”数学课
高校学生会组织的构建及运行
基于Grails的学生会工作管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