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学考试的见解

2015-09-10王桂兰

考试周刊 2015年102期
关键词:考试改革

王桂兰

摘 要: 一味迷信考试是错误的,不加分别地否定考试是不正确的。一旦取消了考试,教育教学就没有了抓手,评价就难以科学公正地进行。因此,小学考试是必要的。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考试,应当在改革创新中加以坚持。

关键词: 小学考试 考试改革 改革内容

考试,是检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教师提供指导和引领学生发展的科学依据的基本手段之一,方便、简捷、易行,但是副作用也很大,如果把握不好,就很容易产生错误导向。

由于教育曾经有一个时期陷入了一考定终身的错误怪圈,错误地影响了中小学的教育导向:中学从小学招生要通过中考拔尖,导致小学教育也要围绕考试指挥棒转,凡是中考考试学科,身价逐年上涨;凡是不参加中考的学科,如音乐、美术、体育等,统统成了副科。随着高考制度和各地小学教育的改革创新,当前出现了对考试评价很低的现象,甚至有人对小学是否应当考试产生了质疑。

对此,应当有正确的认识。一味迷信考试是错误的,不加分别地否定考试也是不正确的。因为,考试在现阶段很难取消。一旦取消了考试,教育教学就没有了抓手,评价就难以科学公正地进行。因此,小学考试还是必要的。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考试,我们应当在改革中加以坚持,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外延。

一、考试的内容要改革

关于考试内容,一般意义上是指考题和考题所覆盖的知识面。这个覆盖范围,过去很长时间,仅仅停留在书本所学知识上;它所覆盖的和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面相比就显得太窄。一般来讲,小学考试离不开学生所学的课本,这样翻来覆去地让学生仅仅生吞一部分知识,不利于全面成长,偏离了引领学生正确发展的方向,所以要改革。改革考试内容,其实就是多角度切入,全方位展开,让考试变得丰富多彩,打破只以课本知识论输赢的规矩,站在全面提高小学生素质的高度,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也就是说,不但要考语文、数学和外语,而且要考音乐、美术和体育,不但要考音乐、美术和体育,还要考课本以外的东西,比如动手能力、交往能力、道德情操等。全面考核,对全面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是有益处的也是必要的。

二、考试的形式要改革

那样多的考试内容,如果实施,就会比传统考试增加许多项目,这样多的考试,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吗?教育的改革创新原则之一,就是不能增加学生负担,否则,就不是成功的改革。改革小学的考试制度也是这样,是不能增加学生负担的。因此,小学的考试改革要系统化,不但要改革内容,还要改革形式,改变以往老师出卷学生答的模式,让学生感觉不到是在考试。比如,将个别谈话、游戏、各种活动都纳入考试作为其形式之一,让学生在玩耍中、在运动中、在和老师对话中、在兴趣活动中甚至在上学的路上不知不觉地就能完成考试,使教师通过这些考试能够清楚地勾勒出学生成长发展的图像,并以之为依据,调整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的成长。学生没有负担,却能够成功地为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引领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样的考试形式,才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三、考试的赋分和评价标准要改革

长期以来,小学考试大都是以定量的分数记录的。这样记录的好处是简单易行,准确无误。但是,这里的“简单”只是教师操作上的省力而已,并不科学,“准确”只是证明小学生对某几道试题掌握的程度,代表不了学生的真实水平。那种只以分数论英雄的做法,应当改革。如何改?很多年前人们就提出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是正确的,但关键在于落实。正确的教育和教学思想,只有落实到实践中,才能产生实际的效益。例如,在评价一个学生某一学科成绩的时候,不仅要看该生分数怎样,更要全面衡量其在该学科的全部表现成绩,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正确地指导和引领。

四、考试的范围要改革

过去,考试只考学生,在这个范围里考试,以得出的结论指导学生还不够正确。尤其是小学教育,参加考试的还要将家长、教师和社会都接纳进来,因为他们对小学生的教育作用非常巨大。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是否适合小学生的教育,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是否适合学生的发展,社会的环境是否适应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都应当接受考核,通过考试(不一定是答卷,也可通过调研等多种形式进行)确定答案,如果偏离了就应当纠正,正确了就要发扬。这样,教育就会时时遵循教育规律,按照教育规律发展进步,小学教育才能够持续保持科学正确,在正确的认识引领下持续正确地发展。

猜你喜欢

考试改革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方式探讨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建构意识
构建和探索建筑测量“以证代考”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