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2015-09-10张姝

考试周刊 2015年105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农业院校

张姝

摘 要: 本文基于Ki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从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因素三个方面考查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并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对策分析,以期提高其跨文化交际水平和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 农业院校 英语专业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是语言的环境,是语言学习者扎根的土壤。跨文化交际是外语学习者的最终目标,更是其承载的使命。因此,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学习好中西方文化,并能在此基础上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在我国千余所高校中,英语专业点多达994个[1],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几乎都设有英语专业。综合性、外语类、师范类、理工类及农林类等各高校的英语专业都具有各自的特点。由于各地各高校办学条件、师生水平差距很大,因此不同类型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势必存在差异。本文从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入手,考察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针对所发现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并予以解决。

一、研究背景

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一种交际行为,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个人与群体间的交流。Brown把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简称ICC)定义为使学习者传达和解释信息并在包括跨文化语境在内的具体语境中人与人之间意义协商的能力[2]。Byram进一步指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应是能够以外语与来自其他国家或文化的人们互动的人[3]。Kim给出了一个相对具体的定义来解释跨文化交际能力,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性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Brian Spitzberg认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个体的交际能力体现于个体在特定场合中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4]。可以看出,在诸多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中,“语境”、“互动”、“有效”和“得体”成为定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词。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的结合。它既需要交际者对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又需要其对跨文化交际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同时要在其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上表现出一定的交际技巧。Kim运用社会心理学、应用语言学和社会学方法,把诸多影响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5]。

图1 Kim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要素的关系

注:“+”代表正关联

Kim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因素构成,三方面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如果一个人认知能力较强,即能熟练掌握目的语及目的语文化,那么其在情感层面上会表现出更强烈的与目的语文化交流的动机,同时情感上的强烈动机也能够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且在行为上表现出更加娴熟和恰当的交际技巧。

二、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

本次调查基于Ki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理论,从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行为因素三个方面考查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辅以综合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为参考指标,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对比,得出农业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现阶段跨文化交际水平,是否与综合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水平存在差距,如果有差距,则差距存在于哪些方面。

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第一组选取一所省属农业类院校50名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第二组选取一所教育部直属综合类院校50名英语专业大三学生。两组受试皆已完成英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的学习,都曾经学习过基础英语、泛读、英美文化等课程。

3.研究工具及方法

调查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式。定量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针对受试跨文化交际意识,即Kim提出的情感因素设置题目;第二部分重点考查受试对目的语及目的语文化掌握的程度,即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能力;第三部分为情景设置题目,旨在测试受试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行为能力。调查问卷共50道单选题,包含中英两种语言题目。第一部分的10道题目根据不同选项可得0至2分(选项后标注),第二、第三部分每题2分。满分100分。基于调查问卷结果,两组受试中成绩排在前十名的学生将接受面对面访谈。访谈中设置情景演练的题目,要求受试在现场做出反应,考查两组受试在真实情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研究结果及对策

1.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受试在跨文化交际意识上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强烈的学习及参与动机。这表现在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两组受试中的绝大多数在第一、二、六、七题中选择了对民族中心主义、文化中心论的不赞同;在第四、五、八、十题中表现出对他国文化积极接受、主动融入和浓厚兴趣。但同时可看出两组受试的差异。来自农业院校的第一组受试在第三题和第九题中表现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自信程度要高于第二组来自于综合类院校的受试。

在第二部分,即跨文化交际中认知能力的考查中,两组受试表现出了较大差异。由于这一部分的目的是考查受试对目的语及目的语文化的全面掌握情况及综合认知能力,同时,所有题目以英文形式呈现,这就对受试的个人语言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都有了较高的要求。第一组受试的平均分数为25分,占第二部分总分的62.5%,而第二组受试的平均分数为31分,占该部分总成绩的77.5%,相差了15个百分点。此外,在高分部分也有差异。第一组受试中的最高分为34分,而第二组的最高分为该部分的满分40分,这也说明两组受试在对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的综合认知能力上存在一定差异。

在第三部分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能力测试中,题目设置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两部分。在言语交际部分,由于选项中有明确的回答语,不需要受试进行主观思考,这无形中对受试的选择形成了一种提示。因此,两组受试在言语交际部分的选择没有太大差异,可以说明两组受试在选择过程中都是有意识地采取了跨文化交际的思维方式。这再次印证了两组受试在情感因素上都已具备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在非言语交际部分,两组受试再次表现出差异。比如,当向英美人士表示“我吃饱了”这一动作时,第一组受试选择了“一只或两只手轻轻拍拍自己的肚子”;对于“在太阳穴处用食指划一圈”这一动作的解释,第一组受试中大多数人选择了“动动脑子”。而第二组受试中大多数人选择了正确答案“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手心向下”和“太古怪了”。非言语交际能力不同于言语交际可从书本获得或根据一定提示能够意识到,它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确切的接触和运用。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第一组受试缺乏日常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实践。

在接下来的面对面访谈中,可以印证调查问卷得出的结果。访谈选择两组受试中成绩排名前十名的学生,以此了解两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者其能力形成因素及能力差距形成因素。两组受试都表现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浓厚兴趣和积极的学习动机。但在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操作和全方位的认知上,第一组受试在广度、深度和熟练程度上较第二组受试要略逊一筹。

2.原因及对策

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的总结,我们发现有以下原因造成了农业院校和综合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存在差异:(1)生源问题。在所调查的50名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有40%来自农村,且接触英语的时间较晚。同时,在访谈中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英语基础较薄弱,因此平时学习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语言基础知识上,将目标定在通过专业四级、八级的考试上,而对于较高阶段的跨文化交际则参与很少。(2)学校资源问题。与综合类院校相比,农业类院校的人文环境相对欠佳,外教资源相对贫乏,留学生资源不足,中西方文化学术交流活动较少,没有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学习环境。(3)课程设置问题。从访谈结果看,几乎所有的农业院校受访者都提出了学校能否增加一些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课程,如案例分析或实际操作,增设此类实习,使学生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从思想上、内容上真正融入情景、体验文化。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需要有的放矢地制定提高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首先,针对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能力薄弱的情况,既要全方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又要将西方文化学习融入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这就要求英语专业教师要加大文化背景知识扩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增加学生实践环节,多设置情景模拟,针对实践结果带领学生分析、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与所用的关系,更有动力地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此外,学校应加大资源投入,加强人文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建设,既“请进来”英美国家教师和学生,又使本校英语专业学生有更多“走出去”,真正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形成频繁的学术、文化交流氛围。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在目前国内拥有如此多的英语专业人才的情况下,提高英语专业人才质量、增加其竞争力成为摆在拥有英语专业的农业院校面前的一大课题。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农业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上具有很强的学习和参与意识,以及积极接受、主动融入的态度,这为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非常积极的情感因素。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和有效对策,必将切实提高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试论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回顾与展望,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

[2]Brown,D.Principles of Language[M].NY:Prentice Hall Inc,1993.

[3]Byram,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1997.

[4]Spitzberg,B.H.& Cupach,W.R.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Beverly Hills,CA:Sage.Triandis.H.C.,1984.

[5]Kim,Y.Y.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A systems-thinking view.In W.B.Gudykunst &Y.Y.Kim(Eds.),Readings on 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New York:McGraw-Hill,1992:371-381.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农业院校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研讨式教学法对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用的探究
如何培养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构成及提升策略
英语专业大学生词汇学习策略调查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