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金平县哈尼族“苦扎扎”节的文化内涵

2015-09-10柏敏

考试周刊 2015年105期
关键词:哈尼族文化内涵

柏敏

摘 要: 中国云南省的红河州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这里住着68万多人口的哈尼族,他们依然传承着哈尼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旨在从红河州金平县哈尼族的“苦扎扎”节日入手,通过对节日庆典的研究,深入分析这个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哈尼族 苦扎扎 文化内涵

哈尼族的节日文化与他们悠久的农耕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农耕文化不仅是其产生的摇篮,还是其发展的坚实基础。“苦扎扎”节是哈尼族在丰收之前比较重要的节日,是配合农业生产的节律产生的,节日的最终目的是祈求五谷丰登,使人们生产发展的必需品得到保证。

一、节日的起源

在中国云南省红河州生活着不同支系的哈尼族,例如:罗比·罗们人、果作人、哈备人、腊米人、郭合人等;生活在金平县的哈尼族关于“苦扎扎”节日的来源是人与动物的一场纠纷。传说在远古时期,哈尼人在劳作时侵犯了小虫子们,于是小虫子们就去“啊皮迷姻”那里告状,并要求惩罚侵犯它们的哈尼人。“啊皮迷姻”觉得小虫子们破坏了哈尼人的庄稼,它们的告状理由站不住脚,就让它们回去。但小虫子们觉得不服气,就在“啊皮迷姻”家门前大吵大闹了3天。“啊皮迷姻”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她对小虫子们说要把哈尼子孙吊起来3天3夜,这样才让小虫子们高兴地回去了。接着,“啊皮迷姻”的儿子“英山”来人间传达旨意说“哈尼人每年要过‘矻扎扎’节,必须骑磨秋,荡秋千!”①②哈尼子孙们按照“啊皮迷姻”的旨意骑磨秋、荡秋千,小虫子们看见了,还以为是哈尼人被吊起来,从那时候开始就不再去告状,也很少毁坏庄稼,人们因此获得了好的收成。所以,直到现在,每年农历6月,哈尼族都按照习俗庆祝“苦扎扎”节。

二、节日活动的基本内容和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苦扎扎”节在金平县也有了一些变化,但无论怎么改变,无论是罗比·罗们人还是果作人,或是其他支系的哈尼族,他们都会选择农历6月的第一个属蛇的日子为“苦扎扎”节日庆典活动的开始。虽然选定的日子相同,但罗比·罗们人和果作人的“苦扎扎”节日庆典的内容和过程却不太一样,具体情况如下:

(一)罗比·罗们人的“苦扎扎”节内容和过程。

在“苦扎扎”节日的前一天,罗们人要在秋千场架磨秋、拴秋千。在整个节日庆典期间,禁止人们盖住宅和嫁娶。

在属蛇日到来的时候,每户出一个男子到秋千场参加杀牛。所杀之牛除了牛头、牛角、牛骨架和杂碎以外,牛肉平均分给每户人家,他们要用垫了芭蕉叶的专用背箩将分到的牛肉带回家祭祀。在属马日的时候,罗们人每户出一名男子从树林里砍回来一棵笔直的且有大腿粗的树来架磨秋,并用属蛇日所杀的祭牛的剩余牛肉祭祀磨秋和秋千。祭祀完之后,男人们就席地而坐会餐,之后就开始荡秋千、骑磨秋。村里的每个人都身着盛装到磨秋场参加这个盛大的庆祝活动。

(二)果作人的“苦扎扎”节内容和过程。

“苦扎扎”节是果作人的所有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与罗比·罗们人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们不是选在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蛇日举行,而是由“咪谷党”推算一个属蛇日来举行庆祝活动。整个“苦扎扎”节分为秋千节、捉蚂蚱节和拔鸡毛节三部分内容。

1.秋千节

秋千节分为两个部分,前部分是节前的准备,即“在属蛇日之前‘咪谷党’就会带着‘阿甲’们到深山老林中去砍老藤条,并到寨子中指定的秋千场做一个象征性的秋千,代表全寨子人的秋千做好后,各家就可以做自己的秋千了,但不能荡打”。③后半部分是要等到“苦扎扎”节举行的那一天,祭祀仪式后,“咪谷党”会象征性地首先打下秋千,之后各家各户才能开始荡秋千。节日里的主要活动就是每个人都要打一次秋千,看谁荡得最高,就算最有本事。除此以外,老人们和中年人还会喝酒唱歌,而年轻人则聚在一起谈情说爱。

2.拔鸡毛

拔鸡毛节可以说是“苦扎扎”节日习俗里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节日选在“苦扎扎”节日开始的第三天,即属羊日开始。“拔鸡毛”是一种权利,只有在村子里享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家族的长者才有这个权利。在属羊日的下午,有权利拔鸡毛的人会聚集在前一天已选好的地点进行,这个地方一般是远离村子的道路的拐弯处或偏僻处。每人准备一只大公鸡,当祭祀的长者念完祭词之后,人们就开始拔鸡翅膀上的长毛,拔下之后就插在路边已插好的竹竿上。拔鸡毛结束后,要将带来的鸡打昏死,然后他们会集体回村,且谁也不许回头看。果作人认为:“拔鸡毛节就是为了将寨子中和家庭中污秽的东西和邪恶力量驱出寨子,要是在拔鸡毛时有人离开这一地点随意走动,或往回走时有人回头看,那么不但起不到驱邪的作用,反而会使这些污秽的东西跟着人回到寨子中,因而人们格外小心谨慎。”④

3.捉蚂蚱节

捉蚂蚱节也是“苦扎扎”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在“苦扎扎”节开始后的属牛的那天进行。在属牛日的前一天,即属鼠日,人们要到田里捉两只蚂蚱,在捉蚂蚱的路上插上一个已经做好的“丫”字形的树枝,待蚂蚱捉回来后将其中一只用树叶包好后拧死,并夹在“丫”字形树枝上,而另一只则带回家中,晚上舂糯米粑粑的时候放进去一起吃。节日在两天后结束。随着“捉蚂蚱”节的结束,整个“苦扎扎”节也结束了。

综上所述,果作人的“苦扎扎”节的内容比罗比·罗们人的丰富,但纵观整个节日,对于哈尼族而言都是盛大且隆重的,同时反映出他们对美好收成的一种期许。

三、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体现;文化内涵所反映的就是人民在生产创造过程中体现出的价值观、人生观。“苦扎扎”节不仅是哈尼族生产生活的体现,还反映出他们不一样的文化内涵。

(一)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精神追求。

“苦扎扎”节的兴起源于小虫子与人类之间的矛盾,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解释,即: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故事里的小虫子象征着自然界的需求,当它与人类的需求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之间就形成了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阿卡人为了更好地发展,必然占用了小虫子的生存空间,使得这对矛盾体成了对立面。因此,为了推动双方的发展,就必须寻求一个解决的办法,所以,有了“苦扎扎”这个节日。阿卡先民们举行这个节日,是希望人类与自然界能够和谐相处,这便成了他们精神上的一种诉求。这一诉求被后人们沿用至今,除了传承这一节日之外,还用来时刻提醒人们应该和自然和平共处。

(二)缅怀先祖,滋养亲情,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

中华传统民俗的节日中最核心的文化心理可以说是对亲情的滋养及呵护,对先祖的缅怀,对家庭的信念,对本民族的信念,可以认为是民俗节日内在和深刻的东西;在“苦扎扎”节的头三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舂粑粑祭祀老祖公,这是阿卡族缅怀先祖的最真实的体现。

在“苦扎扎”节里,一些地方只有荡秋千活动,而果作人又多了拔鸡毛和捉蚂蚱两项活动,这些活动的规模有的是长者参加,有的需要全村人参加。所以说,人们通过庆祝这个节日,加深了彼此间感情的联系,还增强了本民族凝聚力。

(三)乐感的追求。

当代哲学家李泽厚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中国人总是“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⑤。千百年来,这也成了民俗节日的一个显著特点。“苦扎扎”节不仅寄托着阿卡族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而且是他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欢乐宴。他们追求的乐感主要表现在:阿卡人庆祝“苦扎扎”时的节庆活动之一——荡秋千,以有趣的活动展现和抒发他们的愉快之情。除此之外,这个民俗节日还创造了全族人们共同欢愉的情感氛围,使他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天地人贯通一气,给单调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文化是对人们生活方式方法的诠释;节日文化是对这种生活方式方法的一种活态记忆。阿卡族的“苦扎扎”节既反映了阿卡先民们解决问题的智慧,又反映了他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对先祖的缅怀和亲情的眷恋及对乐感的追求”等观念的崇尚。节日的举行,除了能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以外,还能让他们在自己的节日里深刻体会到祖先们的智慧,节日给予的快乐感,以及生活的激情。现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阿卡族这一具有特别意义的节日慢慢商业化,慢慢被后人们淡忘了节日最基本的初衷——它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应该精心呵护这些传承下来的精髓,并用心体会节日蕴涵的精神内涵,让“苦扎扎”节能够在历史的潮流中不被湮灭。

注释:

①矻扎扎,即苦扎扎.

②杨六金,李正有.中国金平县哈尼田哈尼族罗比·罗们人文化实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102.

③④施建光.中国金平县普角哈尼族果作人文化实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275.

⑤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参考文献:

[1]杨六金,李正有.中国金平县哈尼田哈尼族罗比·罗们人文化实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2]施建光.中国金平县普角哈尼族果作人文化实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3]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金平县哈尼“苦扎扎”与泰北清莱阿卡“耶苦扎”节对比研究(编号:QN201404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哈尼族文化内涵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刍议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哈尼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质及文化内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