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在学校体育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2015-09-10安民

考试周刊 2015年102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素质教育

安民

摘 要: 文章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谐发展人才这一现代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的出发,通过对素质教育的外在表现和内涵的阐述,揭示素质教育在学校体育改革中的现实意义,旨在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学校体育改革 现实意义

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应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审视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学科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1.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在表现

1.1素质教育的内涵

要跟上当今这个科技迅速发展、人才辈出的时代,随着“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和谐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出现,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在不断优化调整、充实完善,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1.1.1体育教师的素质决定了素质教育的贯彻

新时代需要新的教学理念,体育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执行者,“有思想、会思考”不应该仅仅是文化课老师的特权。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头脑里应有符合教育规律、顺应时代要求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应积极思考如何使教学的各要素和谐统一、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如何达到最佳发展状态。

1.1.2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和谐是一种完美状态,发展是一个优化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进行的各种要素总是在不断变化,由不和谐到相对统一再到不和谐,如此循环往复。只有通过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要素和环境的变化规律,适时调整,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实现“和谐”这一终极目标。和谐发展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整个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所产生的最大合力。由此可见,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还是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1.2素质教育的外在表现

1.2.1新型的师生关系

不同时代的不同教育观念对教师的要求不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和终身学习观念的确立,社会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教师的工作并非只是传授信息,甚至也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以陈述问题的方式介绍这些知识,把它们置于某种条件中,并把各种问题置于其未来情境中,从而使学生能在其答案和更广泛的问题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尊重,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使教学过程由传统被动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主动学习转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并不断完善自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者和促进者。

1.2.2教学过程的发展

一种新的教学目标体系在新的自然观、社会观和发展观的指导下,必然要求变革旧的教学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的目标单一、形式固定的体育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跟着做”的模式下,没有独立学习思考的机会,依赖性自然形成。发展后的教学过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遵循“开放、协作、争先、快乐”的教学原则,实现教学各环节的合理搭配,做到“亦静亦动、能放能收”,促使教学心理、氛围、行为、评价和谐发展。

1.2.3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

自素质教育提出以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全面发展与个体发展并进一直是体育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的、全方位的。对学生来说,既要提高身体素质,有全面性,又要允许他们有重点地发展个人优势项目。这就对整个体育教育体系的建设提出新挑战。但是,全面发展不等于每个学生都得到均衡或整齐划一的发展,而是每个人最优化地充分发展。即在外部环境提供的条件基础上,得到最大的自我发展空间。也就是说使学生在体育学科知识、生理心理、团队合作、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提升,增强适应性,进而达到学生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

2.素质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2.1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是指通过体育学习和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效果。它决定体育学习的方向和过程,是评估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对体育课程的实施起导向作用。它面向全体学生,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具体地说,体育教学目标就是通过体育学习和活动,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发展。体育教学追求育体和育人的有机统一,体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性。

2.2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体育教学内容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手段。体育课程目标的多元性增加了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难度。在选择和组织体育课程内容时不仅要考虑到体育课程的目标,而且要考虑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体育场馆和器材的实际性及不同教学单位的客观性。既要改变以往单一、固定、统一的模式,体现出体育课程内容的多元性,又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使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有充分的弹性。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及需求,对体育课程内容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3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

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系统理论,从整体上分析体育教学过程,追求体育教学过程设计与效果优化。现在的体育教学过程设计中,将体育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与需求、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有机融合,力求目标、对象、内容、过程、评价的整体优化。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力求体育教师与学生、认知与情感、体能与技能、目标与效果的有机统一。体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从重视体育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向重视体育能力的培养转变。

2.4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的综合化

体育教学方法手段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媒介。在制定体育课程目标、选择体育课程内容后,体育教学方法手段是否合理有效就显得特别重要。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性,一是根据体育课程目标多元化的要求,采用相应方法,力求知、情、意、行过程的协调统一;二是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三是强调体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2.5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为了真正达到通过体育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体育学习和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体育教学评价从过于重视结果性评价向重视过程性评价转变;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从单纯的体育知识、技能、体能的评价向知识、技能、体能、态度、情感等综合评价转变;体育学习评价标准从绝对性评价向个体差异性评价转变;体育学习评价形式从单一的体育教师外部评价向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体育教师评价等方面相结合转变,促进教学主体之间的和谐发展。

3.结语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的。学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要实现体育课程目标,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就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优化组合,形成合力,发挥整体功能,实现学生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希,梁竟文.近十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发展探析[J].体育科学,2005,25(12).

[2]张瑞林,邵桂华.学校体育与教学目的[J].体育文化导刊,2005,23(3).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