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例谈

2015-09-10谢肖艳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君山洞庭洞庭湖

谢肖艳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笔者结合这首诗,从得“意象”、得“意韵”、得“意境”几个方面进行古诗教学。

一、诚心直观得其象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读诗最要紧的是见!”见什么?见“景”,见意象。诗一定要把象呈现出来,状难言之物历历在眼前,这样孩子们通过意象、通过印象才能直抵诗的三昧。

《望洞庭》这首诗怎样呈现意象呢?课始板书课题后,便问:“诗人望洞庭,可能会望见什么?”学生有的说:“看到洞庭湖。”有的说:“看到湖边环绕着一圈大树。”还有的说:“作者会看到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波光粼粼的洞庭湖。”教者顺势利导,引入诗句:“那诗人眼中的洞庭湖是什么样的?快去读读这首古诗吧!”孩子们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答案与诗人笔下的洞庭湖是否一样,读诗的兴趣瞬间被激发,便兴致勃勃地读起来。

第二步,在学生初步读通古诗后,引导学生“据诗作画”。“如果要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你觉得需要画些什么?”答案可谓丰富多彩:湖水、小山、月亮、树木、渔船……

师问:“大家想到了这么多景物,在画面上怎么放,才能让画面充满美感呢?”通过讨论,学生梳理出“远近、大小”等不同视角。此时,教者水到渠成地引导:“在这首诗中景物也有远近、大小、动静的不同,请找一找。”交流一番后,达成共识:诗人写景是很有讲究的,他们会选择不同角度描述景物,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信息,诗如画,画如诗。

我用多媒体呈现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意境很美,然后配上一段音乐——《高山流水》,曲子充满着悠远的意境,情调出来了。这时候,教者说:“如果有可能,如果有机会,你登上了岳阳楼,放眼远眺,用你的心去看一看,你将会看到怎样的画面?怎样的场景?”

一个孩子这样说:“我来到洞庭湖上。一轮明月升上天空,月夜下的洞庭湖,散发出一阵阵神秘的气息。天上的月亮在黑暗的衬托下显得皎洁明亮。波光粼粼的洞庭湖,一片寂静,在夜幕的笼罩下,似乎蕴藏着无限的力量。月亮和湖水搭配起来是那么和谐,又那么神秘。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擦拭过的铜镜。”

我用轻柔的声音说道:“静静的月,静静的湖,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你走进去了,那一幅美妙的画卷正在你的心中展现。”

又有一个孩子说:“洞庭湖中间还屹立着一座峰峦雄伟的山,这就是君山。远远望去,如同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镶嵌在一面巨大的白银盘里。君山上的青草和大树,映衬得君山更加壮丽。奇形怪状的山峦,或浓或淡,或明或暗,就像有人给君山披上了一件变幻莫测的衣裳。湖岸周围绿树葱茏,许多杨柳犹如侍女,用长长的柳枝轻轻地抚摸着湖面。”

我情不自禁地为孩子点赞:“多么诗情画意呀!我们的心也一起沉醉在这美好的湖光秋月之中了。”

如此一一举象,把象举出来,放大了,呈现在每个孩子眼前。象的叠加,象的连续呈现,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意境。让孩子们融入这个意境中,便能够和作者心心相印了。

二、会心吟诵得其韵

古诗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吟诵。

教学中,教者提出了初读要求。在孩子们读正确的基础上,再次要求学生朗读,这个层面的朗读要求能读出诗的节奏感来。通过这两个层面的朗读,学生对洞庭湖的美景有了一定的体味。

接着,引导学生扣住“两相和”“镜未磨”“遥望”等词语来体味,进一步体会诗情画意。吟咏时,注重师生评价、生生评价,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如教者的点评:“老师觉得你的‘镜未磨’这三个字读得真好,为什么这么读?说说你的想法。”“你觉得怎样读更能读出那份宁静、柔美?”学生的点评:“我觉得你读出了诗的韵味,我也来试试。”“我认为你在读第二句诗时,还要再轻一点、柔一点。”这样的互评互读,避免了学生为了诵读而诵读的流于形式的学习,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通过边读边评,学生对诗的意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当然,诵读不可能一次到位,要将其融入教学的全过程,融合到诗的整体意境中去。

三、潜心涵泳得其意

这里的“意”,是“意蕴”。“意蕴”是象背后的东西。“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即感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易得,而“意”难求。

《望洞庭》这首诗的诗眼就是一个“和”字——这个“和”后面的意蕴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第一,从色调方面看。

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从而感悟“和”的意蕴。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月与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的景色。“潭面无风镜未磨” 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第二,从形、色上看。

学习后两行诗,感悟诗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中别出心裁的比喻,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再巧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赏析,想象画面,在体会巧妙比喻的同时,洞庭山水的秀美也在他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了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了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可运用对比的方法。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古诗文的教学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最为基本的要求是教师首先要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将诗词课上得兴趣盎然、有滋有味。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君山洞庭洞庭湖
余元君:一生只为洞庭安澜
洞庭谣
洞庭湖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君山美学生活馆
好一个洞庭湖
君山银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