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天净沙·秋思》探究古典诗歌艺术技法

2015-09-10朱小霞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断肠人昏鸦天净沙

朱小霞

笔者在历年的教学中发现,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以其淳朴无华的28字诗行,为我们展现了古典诗歌意蕴深远、直贯心灵的艺术魅力。解读此曲,对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大有窥一斑而知全貌之感。现对其艺术技法做一归纳整理,以达抛砖引玉、举一反三之目的。

一、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即通过发感慨、呼告等形式直接抒发爱憎的情感、感受和态度。《天净沙·秋思》在诸多意象铺陈的基础上,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接抒写了游子心中无尽的悲戚。一个“断肠”把“天涯沦落人”的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感受与苦悲传达得淋漓尽致,将游子极度的思念及悲痛刻画得入木三分,成为漂泊孤寂旅的代名词;而“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更成为倾旅寂哀思、万千惆怅的千古绝唱。这里,直接情将诗作推向了古今游子展现悲情的最高峰。

二、烘托手法

《天净沙·秋思》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前三行全是写景,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鸦”,以“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人所处的悲凉氛围。“小桥流水人家”,则描绘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使“断肠人”更添悲愁。“道西风瘦马”正是诗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的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此时和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寄情于物,用意象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三、白描手法

白描就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最朴素、最精练、最简洁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如实地勾画出人物、事件、景物的形象。《天净沙·秋思》中,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构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作者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尽管全曲不着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显无遗。

四、意象组合手法

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天净沙·秋思》中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被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五、情景交融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的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并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中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之所见物,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之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六、点染

点染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渲染,或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二者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

七、留白

运用留白的表现手法,可以使诗歌有很强的艺术张力,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和审美空间,往往会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美感。《天净沙·秋思》整首诗用大量的物象堆积而成,在诗中,作者没有明显写出悲凉的心境,而这些“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物象,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断肠人的心情,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达到了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八、映衬手法

《天净沙·秋思》中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静、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瑟中的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九、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结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天涯游子思乡归家而不得之悲。

十、体验独特

“自古逢秋悲寂寥”,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士子都借冷落、萧瑟、凄暗的黄昏、残阳、落叶、枯枝、寒鸦等意象,传递一种共同的表达家国衰亡、身世飘零、功业无成、羁旅愁情的哀思,“悲秋”成了一种传统的大众文化心理及审美情感体验。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了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将这种情愫推向了极致。而《天净沙·秋思》则全篇用意象连缀,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羁旅愁情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引起后世文人的情感共鸣。

《天净沙·秋思》堪称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都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它以高超的艺术技法,彰显着古典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阅读分析古典诗歌的解码器。

作者简介: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香泉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断肠人昏鸦天净沙
安全吃“伞伞”(上)
天净沙·冬
小安告诉你
《天净沙·秋思》
小新全知道
小新全知道
悼玲秀
天净沙·春
天净沙·秋思
只好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