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词Hand的隐喻化和转喻化认知

2015-09-10王文钰

考试周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转喻隐喻

王文钰

摘 要: 转喻和隐喻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本文以《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中hand义项为语料,分析转喻和隐喻的思维角度词多义现象。

关键词: hand的义项 转喻 隐喻

高中英语教学中,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极其普遍的现象,它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根据其历史演变,词义可分为本义和扩展义(或延伸义)。前者指的是词汇的原意,一般来说是具体的、人类最初认识事物的意义;后者指的是从原义派生出来的词义。各种义项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系统的、自然的。这种语义关系类型被认定为派生关系、源生关系,、层级关系、原型关系、认知优先关系和梯级关系等六类,且义项派生的两种最常见、最具生成能力的方式就是隐喻和转喻。

一、词义的延伸与隐喻和转喻的联系

隐喻和转喻是两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其实质是概念性的、自发性的、无意识性的认知过程。隐喻是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且这两种概念之间有相互关系,即相似性和顺接性。转喻所涉及的是一种“接近”和“突显”的关系,是发生在两个已经相互联系的词之间,即两个意义邻近的词之间。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基本的二轴关系,即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Jakobson指出横组合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特征是“邻近性”,而纵聚合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特征是“相似性”,这两个特征正是转喻和隐喻特征。因此,当词汇意义以隐喻思维延伸的时候,其义项之间的关系特征是“相似性”,它们的意义不在同一个域中,属于不同域之间的映射,这就是隐喻。当词义以转喻思维延伸的时候,各义项之间的关系特征是“邻近性”,处于同一个域中时,属于同一域中的映射,这就是转喻。Goossens对转喻和隐喻的关系作了如下总结:隐喻来源于转喻;隐喻中有转喻;转喻中有隐喻;隐喻语境中非转喻化(即转喻的消失)。由此可以得知,转喻和隐喻确实存在交叉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分析词义的时候,不但要分别分析转喻和隐喻,而且要考虑二者之间的交叉关系。

二、词Hand的义项分析

词汇义项大致可分为本义和引申义。词义的引申过程是再次对事物进行范畴化或概念化的过程,从单义词的一个中心结构变为多义词的多中心结构。本文以《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中名词hand的义项为语料,分析各义项的形成转喻和隐喻的思维结构及它们之间连续统的关系。《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中名词hand的义项有:(1)手。(2)(复)掌握;责任;拥有。(3)(仅用单数)势力;作用。(4)(仅用单数)提供消息等的人。(5)(仅用单数)技巧。(6)做事的人。(7)船员。(8)轮值;活动中的一份。(9)钟面或表面等上之针。(10)方向;方面。(11)(仅用单数)笔迹;书法。(12)(正式用语)签名。(13)一手之宽。(14)(口)拍手喝彩。

对hand以上概念的改变将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本义的邻近性关系考虑,在本概念域内进行拓展,这是认知转喻的思维结构;二是从本义的相似性关系考虑,向不同概念域映射、拓展。因为人最初的概念来自于具体的、形象的,空间的经验,所以(1)项是属于物理空间概念,即(1)项是本义,其他义项是延伸义。义项(4)、(6)、(7)、(8)、(12)带有转喻的认知特征,由于“手”是人身体的必不可少的部位,用“手”替代人是很自然的,表示各种各样的人、提供消息的人、做事的人、船员、活动中的一份等,这是转喻思维模式之一,即以“部分代整体”。义项(13)以“手”表示长度或高度的度量单位,也同样带有转喻的色彩,虽然表达模糊,但很形象,在表示长度或高度单位的时候脑海里会出现“手”的概念。在英语里常说He is a hand taller than his wife(他比他妻子高一手),事实上在比较两个人高矮的时候,比较的是人整个身体的高矮,相差的高度可以用手度量,因此,(13)属于“部分代整体”的认知转喻思维模式。同理,义项(5)、(11)、(14)是用“手”代替手写的“字迹”、“技巧”和“结果”,是因为字迹、技巧和结果与手有直接的联系,同属于“生产者转喻产品”的认知思维模式。义项(9)与本义具有相似性的特征,具隐喻性思维模式,因为该义项中的实体引起手映射到不同域即钟表,钟表的“指针”与第一个义项具有相似的特征。义项(10)是由于手有左手和右手之分,將其映射方向域就形成两个对立面,即一方面和另一方面,二者有相似的特征,也具有隐喻性思维模式。这些都符合认知语言学中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体验主义哲学思想。义项(2)、(3)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表达的意思从具体物理域“手”跳到抽象域“掌握,势力,作用”,如In your hands,用一个物理的实体替代一个抽象的心理实体,由于它们二者所处的域不同,即从一个域映射到另一个域,可以被认为是隐喻。二是用“手”代替拥有者,如change hands,是属于“部分代整体”的认知转喻思维模式。根据分析,该义项既可看做是隐喻,又可看做是转喻,属于转喻和隐喻的交叉或是连续统。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得知:(1)在14项意义中,本义1项,转喻9项,转喻与隐喻的交叉2项,隐喻2项。转喻性义项多于隐喻性义项。以转喻思维为基础所产生的词义多于以隐喻思维为基础所产生的词义,即在词义延伸中转喻的作用大于隐喻。虽然转喻是词义延伸的最基本过程之一,它延伸的基础是思维上的微观分解,具有思维邻近性关系特征,但结果都是视觉焦点的转移,表具体的事物,语义延伸范围较大,类型多,既有具体意义,又有抽象意义。其余义项是隐喻性思维意义延伸,是在相似性基础上产生的联想,语义范围小。由此,可以认为,hand的多义性的产生主要靠的是人类的转喻性思维,以事物的邻近性为基础。(2)当词汇义项以转喻思维结构进行延伸的时候,各事物之间具有邻近性关系特征,属于同一域中的映射,各义项之间虽然独立,却有联系,词义以连锁和辐射性方式拓展。当词汇义项以隐喻性思维结构延伸的时候,各事物之间表现为相似性特征,属于不同域之间的映射,各义项之间均没有联系,但与本义具有相似性的特征,与本义联系紧密,词义以连锁方式延伸。词义的隐喻和转喻性延伸都是人以自身的认知为基础的,形成概念结构。(3)认知义项的排列顺序是转喻→转喻和隐喻的连续统现象→隐喻,而且义项特征由邻近性逐渐过渡到相似性,义项逐渐由同一域中的映射发展为不同域间的映射。这是由于转喻是一种比隐喻更基础的认知思维方式,符合人的认知思维结构,首先认识、感知自己熟知的、具体的、同一域的事物,然后逐渐认知周围不熟知的、新生的、抽象的、不同域的事物。因此,词义的延伸不是随机进行,而是由人的认知机制决定的,具有系统性。

三、结语

本文以名词hand为例,分析了多义词延伸的认知思维结构和呈现方式。词义延伸主要依赖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即转喻的邻近性思维特征和隐喻的相似性思维特征。转喻是隐喻的基础,二者具有连续统的关系,而且转喻思维比隐喻思维发挥的作用更大。转喻呈连锁状方式和辐射状方式,隐喻呈连锁状方式,当词义从转喻向隐喻方向延伸时,离本义越远,修辞程度就越高。

猜你喜欢

转喻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转喻式翻译理论对法律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