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标准的原型范畴观看《西江月》的三种译文

2015-09-10李慧

考试周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西江月

摘 要: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最典型的成员是原型。具有认知功能的范畴理论包括上位、基本和下位三大范畴,其中基本层级对人类的认知起着参照点的作用。从原型范畴理论看,原文就是范畴中的典型,各种译文间具有认知相似性,翻译标准在评价译文文本时也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翻译标准 原型范畴观 《西江月》

1.翻译标准研究综述

国内外的翻译家在对待“翻译标准”这一问题时,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国外比较著名的有: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费奥多罗夫的“等值翻译说”、雅各布逊的“信息对等标准”、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和纽马克的“文本中心论”,其中奈达在1964年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包括四个标准:达意、传神、语言流畅自然和读者反应类似。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提出的翻译标准如下:1896年,严复提出了“信、雅、达”的标准,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美”三大标准,忠实并非字字对译且传神,傅雷提出“神似形似”之标准,钱钟书的“化境”之标准,许渊冲的“信、达、优”之优,突出译文语言之优势。1989年,辜正坤教授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他倡导立体思维,即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并强调思维的空间性和暗示思维主体者的作用,进而提出翻译标准不可能是唯一的,应该将原作视为绝对标准,绝对标准只是一个出发点,在绝对标准之下,应该有一个最高标准,即最佳近似度,代替“忠实”。翻译标准的多元性体现为最高标准之下还有无数的具体标准,翻译标准的互补性体现于一个翻译标准所具有的优点正是别的翻译标准所具有的缺点。在对“翻译标准”的定义上,国际译联于1963年9月通过的《翻译工作者宪章》规定:“任何译文都应忠实于原意,准确表达原文的思想和形式……”“然而,正确的译文不应同逐字翻译混为一谈,因为翻译的忠实并不排除文字上的必要的改变,以便使人能够用另一种语言在另一个国家内体会到原作的形式、气氛及其内在的含意。”我国在《中国翻译词典》规定:“翻译标准是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也是翻译工作者应努力实现的目标。”由此得知,翻译就是把原文信息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用译文原原本本地重新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的感受大致相同或近似,就是好的或比较好的译文,相去甚远或者完全不同的则是质量优劣甚至是不合格的译文(范仲英,1991)。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即进行文本转换的过程中,译者对源语文本的解读就是建立原型的过程,因为译者总是在寻求与源语文本最具典型的译文文本。在对源语文本认知的过程中,即原型转换的过程中,谭载喜(2011)认为:“传达出源文本各个层面的意义,没有对源文本进行任何增、删或篡改的理想翻译,虽然在具体的翻译现实里并不存在或难于找到,但在抽象层面它却是存在的。这种理想的、存在于抽象层面的翻译,具有明显的参照功能。”然而,不同的译者由于体验和认知的不同,对同一作品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呈现出的翻译作品也就不同,这些不同的翻译作品构成了一个连续体上的动态变化的原型。在这一点上,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阐释。

2.原型范畴观

学术界关于范畴的认识,主要可分为两大理论体系: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源于亚里士多德对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形而上学的区分的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一组拥有共同特征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包含以下基本假设:(1)范畴是由一组充分必要特征合取来定义的;(2)特征是二元的;(3)范畴有着明确的界线;(4)同一个范畴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显然,这种范畴观有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发现很多概念范畴和语言范畴不是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所能概括的。针对经典范畴理论的缺陷,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通过对game的研究,论证了范畴边界的模糊性、中心与边缘的区别及隶属度的差异,并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Rosch,Labov和Lakoff都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了在范畴化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原型”,并提出了原型理论。原型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经典范畴理论的种种假设,是对传统语义观的突破。该理论认为:范畴的成员不需要满足一系列的充分必要条件,而是凭借其典型特征,范畴成员之间有典型和非典型差异和隶属程度差异,并非所有成员都具有同样的代表性;原型范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结构,原型是范畴成员中的中心代表,非典型成语根据其相似性被赋予不同的地位;原型范畴的边缘是模糊的。如依照传统的语义观,对“鸟”的定义为:凡是有翅膀的、能飞的、有羽毛的、会叫的等特征都可以进入“鸟”的世界,但其对“鸵鸟”、“企鹅”之类的认识就无从下手。1971年,Rosh从对鸟的范畴的分析得出“robin”是鸟类家族中的典型成员,打破了经典范畴理论中的认为范畴成员之间不存在程度的问题,从而揭示了原型是范畴的代表,是某一范畴在大脑中的最佳实例的存在,也是人们感知某一范畴的参照点。这就是著名的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基本层次范畴是典型的原型范畴,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范畴还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物体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因此又被称为寄生范畴。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畴,它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3.辛弃疾《西江月》的三个译本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许渊冲译:The Moon over the West River

Startled by magpies leaving the branch in moonlight;

I hear cicadas shrill in the breeze at midnight.

The rice field’s weet smell promises a harvest great,

I listen to the frogs’ croak when the night grows late.

Beyond the clouds seven or eight stars twinkle;

Before the hills two or three raindrops sprinkle.

There is an inn besides the Village Temple.

Look! The winding path leads to the hut beside the brook.

龚景浩译: Xi JiangYue

A bright moon shining on yonder bough alarmed the magpie;

a soft wind in the deep of the night made the cicadas sing.

Amid the fragrance of young rice shoots there is talk of a bumper year.

I hear frogs croaking,here,there,everywhere.

Seven,eight stars shining in yonder sky;

a few drops of rain this side of the hill.

At the old straw -hut general store,

By the side of the communal woods,the road turns,and

suddenly the creek bridge comes into view.

卓振英译:The Moon over the West River

The magpies flush out of the branches under the minor light;

The breeze conveys the chirring of cicadas at night.

The air filled with the scent of rice flowers,

I gladly hear the frogs chorusing to herald a propitious year.

Some seven or eight stars the cloudy skies still reveal,

but two or three raindrops on this side of the hill down steal.

I make a turn and hurry over the bridge;

to my delight ,a familiar inn near the village temple comes in sight !

4.从翻译标准的原型范畴观看《西江月》的三种译文

《西江月》词中,每句字数大致整齐,为六、六、七、六句式。上下阕开头两个六字句,易于对偶,对偶是汉语传统的特有的修辞手法。原文中,第一句的明月对清风,惊鹊对鸣蝉,半和别都作形容词使用;第二句的年在音上对应片;第三句的七八个与两三点相对,星与雨相对,天外与山前相对;第四句的边与见在音上呼应。可见原文借助优美的语言,传递出美的意境。在三个译文中,可发现许渊冲的译文在形式上的美更胜一筹:moonlight对,midnight,great对late,seven or,eight与two or three相对,stars与raindrops相对,Beyond the clouds与Before the hills相对,twinkle与sprinkle相对。从认知的角度看,对偶的形成受到人的认知心理上的对称性原则的影响。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对偶的形成动因和机制可用对称象似动因来解释。许的译文再现了原文的对仗的工整,使译文读者能感受到原作的美。在前文中论述翻译标准时,提出要把原文信息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用译文原原本本地重新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在内容传达方面,各个译文都忠实了原意,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思想和形式:在第一句中,许的译文中以I的显性形式表现出来,而龚和卓的译文都保留了客观的物象过程,似乎在这两句的翻译上龚和卓的译文更美;第二句中都体现了作者I的感受;第三句中许的译文更工整,形式上更美,卓的译文体现用了but似乎更突出了雨的少;第四句是表现作者的惊喜,许的译文用look、龚的译文用suddenly、卓的译文用to my delight,都传达了原文作者的感受,但从认知的角度看,形式越短越能传递出作者在那一刹那的感受。各个译文都传递出了原作的美,正如辜正坤教授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翻译标准不可能是唯一的,应该将原作视为绝对标准,绝对标准只是一个出发点,在绝对标准之下,应该有一个最高标准,即最佳近似度,代替“忠实”;翻译标准的多元性体现为最高标准之下还有无数的具体标准,翻译标准的互补性体现为一个翻译标准所具有的优点正是别的翻译标准所具有的缺点。可见,用翻译标准的原型范畴观来比较词佳作的译文,我们只能尽量汲取各家之长,各个译作都是原作的一个动态的连续体,且各个译作的边界是模糊的,因为范畴的边界本身就是模糊的。

5.结语

翻译的标准离不开译作和原作,离不开译文读者的感受。在忠于原作还是忠于读者的取舍上,没有绝对的标准,我们只能视原作为典型,寻求与源语文本最具典型的译文文本,原型范畴观正体现了这一原则,因此原型范畴观对帮助我们理解和翻译文本都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参考文献:

[1]F.Ungerer &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Nida Eugen A,Charles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1882.

[3]Rosch,Eleanor.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75.

[4]Wittgenstein,Ludwig.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Transl.by G.E.M.Anscobe,2nd edn,Oxford:Blackwell,1985.

[5]范仲英.论翻译标准[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1(1).

[6]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J].北京社会科学,1989 (1).

[7]龚景浩.英译中国古词精选[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李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认知诗学解读[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3).

[9]谭载喜.翻译与翻译原型[J].中国翻译,2011(7).

[10]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1.

[11]许渊冲.文学翻译与科学翻译[J]. 上海科技翻译,2002(3).

[12]卓振英.华夏情怀——历代名诗英译及探微[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西江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50岁,正青春
煮字为药
西江月·农家早春
西江月·新秋写兴
신기질(辛棄疾)─서강월·밤에 황사도를 지나며(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西江月·感怀
西江月·流萤夜
《西江月·乡思》创作心得
《西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