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飘零的起点总是故土

2015-09-10康荦曹静

北京青年周刊 2015年41期
关键词:赵涛樟柯故人

康荦 曹静

今年年初,贾樟柯每日在微博上乐此不疲地分享着他在山西太原的面馆信息:“我现在不拍电影了,开面馆了。”“过去当导演的时候没睡过一个午觉,现在回太原开小饭铺,好吃好喝不发愁”。此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贾樟柯的微博里全是生意经,似乎电影已经与他无关:“被一个女顾客劈头盖脸骂了一顿”;“跟车去山里买荞面”;“干我们这一行,大蒜库存一定要多”……面馆的名字和地址,却始终是个谜,连贾樟柯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无人知晓。豆瓣上甚至发起了一个同城活动——寻找贾樟柯的面馆。但慕名前去的粉丝全都无功而返。贾樟柯对自己的保密工作如此成功颇为得意。文艺是文艺,生意是生意。显然在贾导演心里分得很清。

就在人们真的以为他要远离电影的时候,贾樟柯又带着他的新作《山河故人》杀回了2015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山河故人》也成为继《任逍遥》、《二十四城记》、《天注定》之后,贾樟柯第四部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作品。而在刚刚揭晓的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提名中,《山河故人》获得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7项提名。

10月30日,贾樟柯执导的电影《山河故人》将在国内上映,距离他上一部公开发行的电影《三峡好人》已有九年时间。九年前的2006年,贾樟柯的和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同一天公映,面对十分不利的排片,贾樟柯干脆表示选这个时间上映是他为电影“殉情”。如今,卖力宣传新片的贾樟柯直言:“9年前就认一个字——钱,电影价值和与观众的联系性都没有什么关系。”他也相信:“現在市场和观众相对成熟,只要耐心地去做发行,宣传上好好地配合,总能找到自己的目标观众。”

和贾樟柯以往的影片不同,《山河故人》是一个纯粹的关于情感的故事。戛纳评审会评委说《山河故人》是一个深入中国的爱情故事。片中,贾樟柯的御用谬斯赵涛演绎了一个女人跨越数十年的爱与别离。在贾樟柯看来,人生中的情感,去理解它是需要时间的。《山河故人》有着26年的时间跨度,实际上是用未来的角度来思考今天的情感。在他看来,有很多被忽略的感情值得被铭记,因此,他萌发了创作这个故事的念头。

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频繁出入各大国际电影节并获奖的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之前还是票房上的屌丝。今年2月的柏林电影节,贾樟柯只有一部由他监制的改编自卡夫卡小说《城堡》的电影《K》在青年论坛单元放映,但更令人关注的是巴西名导沃尔特·塞勒斯的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在这部纪录片中,塞勒斯的镜头追随贾樟柯回到他的故乡汾阳,展现其成长史。贾樟柯在片中告诉塞勒斯第一次知道自己的电影被人看到是买碟片时,别人告诉他有个导演叫“贾柯樟”,拍了一部《小武》特别棒。他还回忆起有一次一家咖啡馆要放映他的电影,他很高兴去看,结果那家咖啡馆四面都是玻璃,根本不适合放映电影,好不容易遮住一些户外光后,又开始下雨,观众就在漏雨的室内下勉强看完。贾樟柯感慨:“我很伤心,为什么自己的电影不能获得在电影院放映的待遇。”

这部纪录片也记录下了2013年底贾樟柯在获知《天注定》不能如期上映时的沮丧之情。片中,贾樟柯一度向合作伙伴表示,自己已经开始考虑要不要继续拍电影了。当初贾樟柯选择回乡开面馆,业界普遍猜测是因为《天注定》被禁,导致他心灰意冷。如今贾樟柯对此连连否认。他明显还对电影还有着深深的眷念,贾樟柯表示,在完成《山河故人》和之后的合约后,除了开饭馆还是会拍摄自己喜欢的题材:“难免过个几年会拍,不会把自己圈得那么死”。

Q:《山河故人》的英文名是Mountains may depart,英文名是不是比中文名更直抒胸臆一点?

A:我倒是更喜欢中文名字。这个中文名十几年前就有了,那一年冬天我正好去亲戚家,大雪过后正好出来雪融化了,有残雪挂在山上,山上有人在走,隔着山沟看对面的山,当时脑海里就出来四个字:山河故人。那种景象很美妙,山很漂亮,人也可以想象得到,春节那个时候一家人走亲戚刚回来,有个温暖家的在等着。我当时还想没准哪天就是我电影的一个名字了。

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就又想到了“山河故人”。实际上对我来说这个故事不是一个故土的故事,而是一个飘零的故事。飘零的起点应该是故土,所以故事的开始就放回到上世纪90年代,我熟悉的汾阳。

Q:跟你过去的作品相比,《山河故人》似乎算是相当温情的一部。

A:温不温情我不敢说,得有一个距离感才能去评价它,现在离电影做完还太近了,我很难去描绘。但是确实用情很深,尤其从演员的状态来讲,像赵涛,她把全部的真挚的感情投入到这个电影里面,剪辑的时候看到她的表演,我觉得是非常深情的。包括其他演员,张译、张艾嘉、董子健,大家都拍得非常用心,都把感情投注在里面。我觉得这是非常有生命的作品。

Q:目前你收到的反馈大家对这部电影的反应如何?

A:今年6月《山河故人》在上海电影节上上映过。自那以后,我们得到很多反馈和反响。很多人喜欢这部片子,但也有人看了片子觉得不舒服,因为尽管这部片子很大程度上是关于中国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以及我们在经济和金融方面更加富裕,但你还是可以看到贫穷现象,以及在穷困状态下生活的状态。所以我觉得这部分对于某些人来说很成问题,他们觉得我们应该多看光明的一面,而不是只盯着社会的底层。

但是作为一个拍电影的人,不管你身处哪个国家,你不能忘记那些人——我们的责任就是用镜头捕捉这些人,把他们的生活记录下来。

Q:有评论说你这次刻意迎合西方,少了贾樟柯式的客观和审视。

A:你觉得迎合西方吗?我听到也就笑一笑。我挺想知道怎么去迎合西方的,得教教我。

这其实就是对我们国人生活的一个想象,虽然空间是在澳大利亚。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未来为什么是在澳大利亚,不放在中国?实际上这是我们目前的一个社会现象,有人可能没有感受到,我是真的感受到了,就是2013年、2014年以来剧烈的移民潮——这让我非常震撼,感受非常深刻。最近这两年大量的人都是事业正在轨道上,家庭也看不出来有什么移民的必要,已经过了找生活的阶段,很稳妥了,突然就走了。

我很多朋友说自己是“宇航人员”,两边来回飞这么折腾。而且我接触到的大部分都是北方人,不像是温州人、广东人有那种移民的传统,比如山西人中很多人突然就走了,这是很震撼的而且也绝对是现实。所以我觉得中国人的故事不一定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而且反过来说拍拍澳大利亚就取悦西方了吗?这不是神经病吗?(笑)

Q:你觉得儿子到乐最后会不会回到汾阳?

A:我觉得他是回去了。因为他妈妈涛包了一个麦穗饺子,在我们老家麦穗饺子都是给儿子准备的。我觉得如果拍出来他回去就没有想象空间了,太实就没意思了,就变成情感泛滥母子相会了。孤绝的感觉对这个电影还是很重要的,因为本质上我们都有感情上的需要,但是弃绝对方之后会是另外一种样子。到乐的语言我也没有说得很清楚,他真的是不会讲中文吗?是忘了一部分吗?他跟父亲为什么就要拧着?某种程度上他可能就是要制造一个跟父亲的这种紧张关系,刻意制造一种障碍。这对我来说结尾是开放性的,因为他一个人在家里面对窗外的时候说了句山西话“能行”。他究竟记得多少山西话,记得多少妈妈,这些要是都交代清楚就没意思了。我觉得这个孩子内心世界还是很纠结复杂的。

Q:你的电影女主角基本都是赵涛,从没考虑过换一个合作对象?

A:过去到现在我的大部分电影角色赵涛都很适合演。演员整个表演能力、对角色的认同感,还有对环境的融入感是不多见的,我也找过别人但是最后还是回到她身上了。她有一个很强的能力就是实际上生活中的她跟电影里的角色反差是很大的。其实每一个人都能捕捉到自己身上哪一点是最可爱的,但她每一次都能把这些屏蔽掉。比如拍《三峡好人》的时候,她的角色比她大十岁,一个已婚的妇女,那个时候她的年龄很小。我们造型做了很多都不成功,她说你们别折腾了,拔眉毛纹眼线,山西中年妇女都这样。最后真的效果很好,她也很高兴觉得这是角色应该有的样子。

其实我们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合作的,《三峡好人》之后我去拍纪录片《二十四城记》,那里面她只出现了一点点,也就演了两天,而且也是以说为主没有什么太多戏。《海上传奇》里她不说话,是个游魂在游荡,所以其实没有深入的合作。但是这四年她去拍国外的电影,有两部比较特别,一个是英国的《万层浪》,是她跟张曼玉联合主演的。张曼玉演妈祖,她演一点阮玲玉的前世今生穿越到上海什么的,张曼玉是女神她是神女。这个片子之后她去拍了一个意大利电影《我是丽》,讲的是中国女移民的。回来之后就是《天注定》,拍《天注定》的时候我觉察到了她整个表演体系还有表演能力的提升,我开玩笑说是世界级的。

她的工作方法一直没变,总会先过一遍剧本然后问我很多东西。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时间,她要求我回答她每一场戏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几点几分。比如一场戏是火车站。她就会问我这是凌晨、早上,还是下午?这个对她来说很重要,因为她觉得对一个人来说不同时间段人的体力是不一样的。她之前都要设计好她演的角色是晚上十点睡觉的人还是两点才睡的人。如果我不回答她,她就没办法设计人物了。我觉得她特别懂表演,这真的是演员应该提出来的问题,我觉得提得很好。

Q:《山河故人》中也是这样?

A:有一场戏是女主角涛的父亲在沙河镇上意外去世。她听到这个消息,赶去那里。赵涛问我之前有没有来过沙河?我说来过,但是没来过医院。她又问那这个城市离汾阳有多远?是三百公里还是七百公里?我坐了多少个小时火车?是一下火车就来了吗?她问得非常详细,拍的时候身体状态调整得特别好。

拍这段儿戏一开始我让赵涛表现得非常克制、含蓄。我的设想就是她很悲伤但她很冷静,在慌乱中还保持着镇静来处理后事。主观里我觉得这应该是含蓄的看似无形但其实包含了很多的东西。但拍摄的时候,她没有真正进入这个角色。她告诉我,她觉得在这一幕里,我写的这个角色有点不对劲儿。她觉得,一个离婚女人的儿子被判给了丈夫,跟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毫无征兆地死在了外地。她那么远跑过来收尸。是收尸啊!一个中国女人,一个山西女人,不哭才见鬼了呢。她应该哭,号啕痛哭。她说我有点被自己的美学压抑了,一早就说这是个情感故事,那就应该按照人的正常情感来表现。该哭就哭,不应该说为了含蓄的东方美学让一个女人在这么重要的场合就变成不哭的人了。她觉得我的美学的要求不合常理。我听完之后震动挺大的,收工今天不拍了。回去之后我有点彻夜难眠,某种时刻演员说的是对的。我们看国外的葬礼很悲伤肃穆,但其实背后有他们的宗教影响。但是我从小到大在中国看到的都是号啕痛哭,那怎么电影里把我的人物孤立了呢?有时候赵涛的这种沟通挺好的。我觉得赵涛的这种能力已经很优秀了,那我何必舍近求远再找别的女演员呢?

Q:年龄方面怎么处理的?

A:比较搞笑的是电影里1999年的部分,她三十多岁要去演一个25、26歲的小姑娘。我那时候想得很天真,说要不打个瘦脸针吧,一下就回去了。她也有点犹豫。我都安排好了,有个台湾的朋友介绍了一个医生,说是打得特别好。我们都做了一套完整的计划,结果她最后说:“不行,打完瘦脸针我怎么做表情呢?”她问了很多打过瘦脸针的朋友说绝对不可以,虽然形象看起来可以,但实际上,脸就僵硬了就废了。所以最后就找了个日本的化妆师,跟北野武合作过,很有经验。他说其实完全还原成青春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必要,因为你有剧本剧情,有形体。他的方法就是最原始的,用梳头的方法牵引,把眼角吊起来。赵涛也说无所谓,我会用别的东西如形体上的,尖叫奔跑啊这类外化的东西来平衡一下。

Q:你开了一家面馆,但是在《山河故人》里面出现比较多的食物是饺子……

A:因为饺子更珍贵啊!我们以前穷孩子家吃顿饺子很不容易啊!我们大部分山西人一看到那个麦穗饺子真是泪崩的感觉。这真的是我们的情感密码,妈妈一般是过年的时候包几个麦穗饺子,还有那种金元宝。我每次寒暑假准备回北京的时候我妈都会包给我吃,一个是长高一个是富贵。我姐姐享受不了,因为这是专门给儿子的。晋中地区大部分应该都是这样。

Q:今年初的时候你还发微博说不拍电影要专心开面馆,那后来怎么又回来拍电影了?

A:也不是说不拍电影。我觉得过去我的生活有点奇怪,我发觉很多年生活里面只有电影。我来往的人只有電影工作者,很多好朋友被我冷落了,我喜欢的生活过不上了。我觉得这个有点变态了,爱电影也不能让电影成为你生活的全部,所以我要刻意安排一些电影之外的东西。过去也不是没时间,只是没去安排电影的事情是永远也做不完的。我想让自己更在一个自己喜欢的生活环境里面,比如我喜欢跟朋友聊天。我朋友各个行业的都有,好多年不来往不见面,这几年可能会一个下午嗑瓜子喝茶聊天,这是我初中时候最喜欢的生活。聊聊普京啊,八卦啊,谁家小孩啊。我觉得导演不应该只生活在电影里。

Q:现在在面馆里呆的时间有多少?

A:很少了,加起来也没有多少日子。回去就主要是约人,现在大家在一起除了聊聊天吃吃饭还能干嘛呢?是我一个朋友他要开面馆,我说那我也入一股。我回去也就是瞎指手画脚一通,管理还是别人在管理,我都是去享受的。当然也得解决一些问题,工商、税务这些也会搭把手。

Q:会亲自下厨吗?

A:就是汾阳菜,会自己下厨。都是以我们老家菜为骄傲的,很多菜都是明代传下来的有历史可查的。最主要是八大碗,内八碗、外八碗,都是蒸菜,比如什么芙蓉喇叭肉、金钱白菜卷。明朝有两个朱元璋孙子辈的封王封到汾阳,一个庆王府一个什么府我记不太清了,这些菜都是王府里传到民间的,相当于宫廷菜,都是有历史记载的。这些厨子也是手传的,师傅带徒弟那种。我们小时候只有摆喜宴、孩子过满月的时候才能吃到。现在就家常化了,所以会派厨子去找老师傅学一下,做的地道一点。说的我都是口水(笑)。

Q:饭馆名字是什么?位置在哪?

A:这个我不会说的,本来就是自己聚会玩的地方。店面很小,我们站的地方比客人站的地方大。应该没人会想到。太原还发起了同城寻找活动,最后也没找到。什么“家赞客”我都觉得太搞笑了,怎么会起这种名字。我们有两个通道,外面都是很正常经营的。我们自己聚会聊天就走另一边了,相对独立一点,跟客人混不到一起。我朋友要在那里弄茶室,还有一个要弄佛堂,我说算了吧,这边切着肉那边还拜着佛……弄个茶室就可以了,佛堂就免了吧。

Q:据说山西的面食很难流程化、标准化,以你的经验来看是这样吗?

A:唯一一个可以标准化的就是刀削面,这是最粗糙的,一块面和好之后就直接削了。我们一般都不吃刀削面,我们喜欢吃的面手工挺麻烦的,比如说猫耳朵,用手搓的,还有面的软硬的问题。包括揪片儿也是,揪大揪小都不一样。每个人吃的时候要的都不一样,要单独揪。有人要小一点的叫“指头蛋”,有人就要“大片儿”,从擀面到揪都不一样,而且厚度也不一样,“指头蛋”就吃那个厚度,“大片”就很薄。所以真的很难标准化。这些我都会做。

Q:有没有碰到什么刁难的客人?

A:其实很少,但会有一些突发的事情。前面服务员有点招架不住,正好我在就去给人家赔不是什么的。(认出你来了吗?)没认出来。我有个绝招,人家一看我说:“哎哟贾樟柯。”我就说:“这人是干嘛的啊?”人家说:“你不知道啊,这人是导演啊。”我说:“是导演啊,我不知道,好多人说我长得像这个人。”那个人说:“真的长得太像了,世界上还有这么像的人。”总有办法解决(笑),训练出来了。有时候想说话就多聊几句,说真的在面馆里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是我,否则的话太麻烦了。现在有很多送剧本的,想当演员的,的确能理解心情,但是我真的应付不过来。我们也不是做生意,要是真的做生意我赶紧自己拍个广告戴个大白厨师帽得了,其实那里就是当个聚点,让朋友们见个面就挺好的。

Q:更喜欢开面馆的贾樟柯还是拍电影的贾樟柯?

A:单开饭店也挺无聊的,单拍电影也挺无聊的,这就是阴阳的两面吧。只弄一件事情会把自己搞得太单调了。

Q:平时会自己做面吃吗?

A:在北京就不多了,赵涛做得多,比我做的好吃,她做面食、做菜都挺好的。

猜你喜欢

赵涛樟柯故人
浅谈RTC技术在消防救援指挥中的应用
乐享蓝天
第13话 故人
过故人庄
遇见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美学
赵涛书法艺术
贾樟柯:走西方
山水路迢迢,故人心不变
千年执手故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