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高校招生制度的变革

2015-09-10白鹤龙

考试周刊 2015年68期
关键词:现代教育

白鹤龙

摘    要: 招生改革是伴随着教育改革而开展的,在现代化教育中,高校招生政策的制定与生源、就业及学校的未来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如何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招生制度    现代教育    制度变革

自1978年恢复高考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从国家到地方都在探索教育制度的改革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人才,实现民族文化振兴。在招生制度上,国家也出现过几次大的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各行业人才需要不断增加,国家放宽招生政策,使很多学生迈进大学的门槛,高校学生人数多了,但高校面临两种危机,一是招生危机,二是就业危机,如何解决这两问题,关键在招生上。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是实现教育资源可持续利用、满足社会人才需要的重要前提。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充分发展,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校规模和专业结构,在校人数逐年增加,受高等教育的就业队伍逐渐充实市场需求,这一切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随着各高校自主化招生、办学权力的扩大,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生源逐渐减少,高等学校之间招生的竞争格局已浮出水面。以前重点高校绝不会担心生源问题,但扩招与自主就业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使得这些学校也在不断考虑招生政策的变革问题。重点院校需要好生源、充足的生源,一般院校需要生源支撑学校的发展。

自主招生政策在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已试行多年,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可以预见,自主招生将随着体制的不断完善而成为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主体。因为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一所大学需要的不是高墙,而是大师与高徒,这些来自招生的选拔制度,高校必须建有具有特色的专业和招生体系,只有招收到优秀的学生充实学校所领先的专业,高校才有持久的发展动力。虽然全国有统一的录取分数线,在此分数线上才可提档录取。各高校还要制定自己的录取分数线,在制定录取分数线上要充分考虑到地区差异、文化差异、经济差异。很多偏远地区因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学质量低于发达地区,但学生在潜能上有很多优越于发达地区学生的地方,这些地区的学生一旦找到自己崛起的平台,其潜力就仍是未知数。

在自主招生的前提下,其招生的方式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在目前生源、优质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之间的竞争会出现教育资源失衡现象。高考成绩定终身,重点高校录取的全是高分者,优质生源表面化和集中化,可从重点高校毕业的学生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优秀。以分取士的方式已不适合当今的教育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招生应根据学校的综合实力即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学校经济基础选择生源。学校不是百宝箱,也不是一个全能的教育机器。

从全世界范围看,各国的招生制度虽然不一样,但从大体上来看主要有“高考制”、“证书制”两种方式。我国主要是高考制,一考定终身。虽然这种考试制度长期以来一直是作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衔接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人才的一个瓶颈。这个瓶颈决定考生一生的命运,虽然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毕竟升入高校的学生人数有限,还有很多学生被拒之门外。有很多进入高校的学生并不是按自己的专长选择专业的,很多是被招生政策这根指挥棒操纵着。在各校招生政策上,除了要按国家政策规定招生外,只能按固定的分数线和报名人数实施招生工作。

首先,虽然有部分省份的个别高校在进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但还是要按国家规定政策招生。要想改变这一状态,为国家培养适合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招生录取过程中,还应完善监督机制和服务机构,改变以往由招生办决定录取方案,应根据高考考试信息商讨,然后制定招生原则,接受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并将录取整个工作环节公之于社会,接受社会监督。

其次,在招生政策上,改变唯分数定成绩单一的录取方案。高考成绩是检测学生阶段性学习成绩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科学的检测方法。因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学科众多,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出现偏科现象,导致高考成绩偏低,虽然过了国家录取线,但难以达到高校自定分数线。若按长久发展看,这些偏科的学生若录取到有学习特长的学科,就定能在大学阶段更好地发挥特长。高校在招生上应进行学科定招生政策,即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依据学科定专业录取分数线,再按学科高考成绩进行综合考察。

最后,入学复试、重新选择专业是进行改革的必要环节。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考前报自愿和考后报自愿的报名制度。考前报自愿带有很强的盲目性,一些考生因自愿与实际考试成绩成反比,导致名落孙山,但其考试成绩往往是低于所报自愿高校录取线却高于其他高校录取线。考后报自愿存在稳打稳做的心态,这样所报的自愿和专业并不一定是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专业。要改变报考的盲目性,使招生更加科学化,在入学后重新调配专业,为有调系、调整专业想法的学生提供一次机会。在这次考试中应结合学科命题,兼顾与本学科相关专业的考试。这样有利于选拔专业研究型人才,适当破除现有高考报名制度存在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刘少雪.从Boyer委员会的“3年后报告”看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04,2(2).

[2]边新灿.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脉络、现状和走向——兼论公平和素质作为高考改革的两个坐标[J].浙江社会科学,2012(4).

[3]邓北平.中国高等学校招生优录政策比较研究[J].中国考试,2012(6).

[4]张晨,王文帅,刘宏鑫.高校招生管理工作初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ZD15129)

猜你喜欢

现代教育
新时期网络语言与中学语文学习
浅析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与认识
浅析现代教育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读写课堂中的运用
论泰国佛寺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活语文课堂的策略研究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班会课“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