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女性谚语研究综述

2015-09-10郝明惠

考试周刊 2015年75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谚语女性

郝明惠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化,谚语研究正朝着理论化、类别化、系统化、多学科交叉与国内外兼容方向发展。然而在谚语的社团性研究和谚语的分类方面仍需要补足。同时,随着社会进步,针对语言和性别的研究有所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者们从中外对比、汉语中的女性谚语等不同角度对女性谚语开展了研究。但使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女性谚语进行的研究仍然较少。

关键词: 谚语    女性    研究综述

汉语中有着丰富的词汇,熟语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熟语中,谚语作为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以其简短的语言概括了人民群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在社会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内容涵盖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交际中经常使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从谚语研究来说,在中国,对谚语的研究由来已久,但主要集中在结构与文化内涵方面。认知语言学等越来越多的新理论被引入谚语研究当中。然而,谚语的社团性研究尚存在一定的空白。随着社会发展和女性地位提高,针对语言和性别的研究在语言学各个领域逐渐开展。研究者们,特别是年轻的新一代研究者们,对这个领域给予高度关注。本文中的“女性谚语”不仅指带有“女”字的谚语,还包括描述、评价女性的谚语。这些谚语作为谚语中的一部分,承载中国的女性文化,折射出汉民族对女性的认知。研究女性谚语,对谚语的社团性研究及熟语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中外女性谚语比较

从近十年研究成果来看,乔伟(2006)、孙贞敏(2009)、杨鲁(2010)金明华(2010)等人从不同角度对中韩两国的女性谚语进行了对比研究,其中,乔伟(2006)主要针对中韩女性谚语内容进行比较,将两国女性谚语分为肯定方面的内容和否定方面的内容,进而将肯定方面的内容细化为女性美、女性的重要性、母亲的重要性三方面,将否定方面的内容分为女性地位低下、女性对人关系、女性行为规则和女性性格缺陷四方面。并针对各个分类中的谚语进行定量分析与比较,总结中韩两国女性谚语内容方面的相同与差异。而孙贞敏(2009)则将中韩两国女性谚语按照女性内在美与外在美、言行禁忌、女性地位进行分类并归纳其特点,同时结合两国文化背景,比较两国女性谚语的异同并探究其产生原因。金明华(2010)则从社会地位、婚姻问题、缺乏智慧、女性是祸患这几方面对女性谚语进行分类,并结合两国文化,认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心理因素是这些女性谚语产生的原因。荣楠楠(2010)、沈道娟(2010)、原芳(2012)、赵丽(2014)等人则对中英女性谚语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中荣楠楠将女性谚语分为社会地位、婚嫁、心性智慧、红颜祸水等方面,认为英汉谚语中都存在性别歧视现象,而沈道娟在荣楠楠的基础上,将针对女性品性的谚语又细化为恶毒、善变、脆弱这几方面,细化了女性谚语分类标准,原芳则从谚语研究角度分析语言中性别歧视现状,并预期其未来发展。赵丽则引入女性主义理论对女性谚语进行分析,认为社会分工、文化因素、性别角色因素不同导致社会对两性的角色期望不同,从而导致谚语中反映出束缚和压迫女性的文化特点。而蒋静(2013)、李银兰(2014)则对中日女性谚语进行了对比,将女性谚语分为多舌、愚昧、夫妻关系,母女关系、婆媳关系等几方面进行对照,认为中日共同的儒教思想和政治压迫是造成女性谚语中性别歧视的主因。赵玲(2012)对比了俄汉谚语中的性别定型,运用语言文化学理论,从外貌、家庭角色、智慧几方面分析谚语中对女性的定型塑造,认为经济、宗教礼法和社会制度是社会将女性定型为柔弱者和卑下者的原因。其中孙贞敏和赵玲(2012)在研究中引入男性相关的谚语作为参照,从对比角度分析谚语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及原因。

总的来说,中外女性谚语对比研究正呈现出领域不断扩大、理论不断深化的特点。除了传统汉英对比以外,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女性谚语比较研究正进一步广泛开展。研究者们大多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外女性谚语进行分类比较,并从文化角度探析中外女性谚语异同点产生的原因。同时,除了传统文化语言学理论外,女性主义等新的理论开始被引入对比研究之中。

二、汉语女性谚语研究

在针对汉语中的女性谚语的研究中,耿静静(2005)、王利(2006)从文化角度分析了谚语反映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特征,将中国古代女性文化分为美文化、职责文化、贞操文化、婚姻家庭文化。在美文化方面,要求女性符合“美”的内在与外在双重标准,不仅要求外在容貌美,更要求内在德行美。在职责文化方面,谚语则反映出要求女性从事家庭范围内的劳动,将女性拘束在家庭环境中的特点,在贞操文化上,强调女性必须具有对男性唯命是从、忠贞不贰的贞节观,在婚姻家庭方面,又分为女儿角色、妻子角色、母亲角色、婆媳关系、妻妾关系、后娘与孩子的关系几方面,总体来说,要求女性在婚姻家庭关系中顺从父母、丈夫和婆婆。接着作者又论述了古代谚语中的女性反面形象和谚语中的“女卑”性,指出谚语反映出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方面都饱受压迫和歧视。随后,作者从社会根源、文化根源两方面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认为经济上的不平等导致男女家庭地位的不平等,而文化上儒教男尊女卑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又加重了这种不平等,男尊女卑的结果产生了社会偏见,偏见一旦产生就会以社会规范形式长久持续下去,导致男尊女卑思想在谚语中大量反映出来。赵亚娜(2010)以《谚海》为主要语料来源,从历时角度,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分析谚语中反映出的女性传统婚恋观、家庭观、贞洁观及历史地位的变迁。认为谚语反映出社会对女性的禁锢,从爱情观来说,谚语反映了女性对爱情的憧憬和社会对女性爱情自由的禁锢,从婚姻观来说,谚语反映了女性婚姻中的不自由、不平等,在择偶时,社会往往从人品容貌、家教家风、门第身世、婚恋年龄几方面对女性有着较高要求。在家庭观方面,大部分谚语仍然表现出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卑微,在贞洁观和教育观方面,仍然认为“守贞”是女性重要的品德,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和受教育的内容一直以来就极不平等,女性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是培养能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很多反映女性智慧和能力、赞美女性的新谚语。

总之,对汉语本体的女性谚语研究以历时性研究为主,研究者们大多上溯古籍,从古代文化中探寻女性谚语何以表现出现今的特点。但是对女性谚语的分类各行其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研究视角也较为单一,基本均为从文化视角分析女性谚语的形成和发展。

三、女性谚语的认知研究

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新研究方法,在女性谚语研究中,开始有研究者应用认知语言学方法进行分析。郭晋豫(2014)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采用描写、解释及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介绍了概念隐喻这一理论的定义与发展、本质与分类,随后对英语和汉语中的女性谚语进行了分类描写,将女性谚语从目标域上分为地位、婚恋、性情几方面;从源域上分女性为食物、事物、动物、植物及其他几个方面,并分析了源域选取集中在这几个方面的原因。随后论文还探究了两个民族关于女性谚语的隐喻异同点,在研究中将英汉女性相关谚语分类进行对比,探讨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并追溯共性及个性差异产生的原因,认为相似性主要受两国传统男权社会和人类共同的认知体验基础、女性的身体心理构造影响。而差异性则因为两国自身特有文化的影响,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宗教信仰及不同的人文风俗造成具有差异性的思维方式,使各自在选择源域时呈现出个性特征。

总的来说,研究者们针对女性谚语及其反映出的文化进行了研究,对中外女性谚语的比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女性谚语研究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近年来针对女性谚语的研究以中外对比为主,针对汉语本体女性谚语的研究仍然较少。其次,在对女性谚语的分类和界定上各行其是,缺乏较为统一和明确的分类方式。再次,在语料选择上标准不一,有的研究者只选取了一部辞书作为语料,也有利用网络作为语料来源的,覆盖面不够广泛,对女性谚语的界定也各行其是。最后,研究视角比较单一,现有研究基本都是从传统文化角度对女性谚语进行研究,谚语只是作为文化证明而存在,而以谚语作为出发点进行的系统研究较为缺乏。同时,新的理论方法在针对女性谚语的研究中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参考文献:

[1]王勤.汉语熟语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2]姚锡远.熟语学纲要[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3]陈成.谚语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10).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谚语女性
说说谚语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