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信社如何做好“互联网+”的“加法”

2015-09-10连照聃

决策探索 2015年16期
关键词:农信社农村金融互联网+

连照聃

互联网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撬动效用正在日益显现,我们看到,每一个传统行业都孕育着“互联网十”的机会,传统的银行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支付宝,传统的百货卖场加上互联网成就了京东,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已经不敢轻视互联网的作用了。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能否在这轮席卷中国的“互联网十”大潮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以客户为中心,开辟“互联网+服务”的新路径

商业竞争本质就是客户资源的竞争,互联网金融亦是如此,离不开“以客户为中心”。一是加强电子产品的开发,逐步改变一线网点的单纯人工服务为智能科技综合型服务,大力开展ATM机、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自助银行、流动银行等业务,让金融服务不受网点地点和营业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将有限的柜面服务资源用到“刀刃上”,使更多的员工从“服务员”转变为营销人员,提升员工的市场拓展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综合性、规模化、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二是农信社根植于农村、农业、农民,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在巩固农村阵地、确保农村市场的主导地位的同时,更应该肩负起改善农村金融支付环境的社会责任。首先,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农村群众的金融素质。其次,加大对涉农金融服务科技支撑的投入力度,解决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并通过助农取款点建设,在农村地区加快布局移动金融,如POS机、移动签约机具等。

二、建立和创新“互联网+平台”,发挥大数据的生产力作用

互联网的竞争也就是数据开发与运用能力的竞争,农信社发展60多年来,虽因其地缘和人缘优势,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但却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那么就需要这样一个新的“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可以“搭台子唱金融戏”,也可以“借台子唱金融戏”。一是加强与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平台合作,接入其端口,共享资源,利于代收代缴业务的开展。二是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下,农信社应构建以“银行卡”为桥梁的公共服务系统平台,连通城市和农村公共交通、医疗保障等。三是加强与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企业合作,扩宽互联网渠道。四是发挥大数据优势,构筑线上信贷平台,合理运用大数据技术,“让数据说话”,排查信贷客户的贷款优良率,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改变现有的信贷业务流程,实现信贷业务与互联网的互融互通。

三、打铁还需自身硬,以改革之“剂”,“强身健体”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并“点名式”列出了农信社的任务清单,即提高农村信用社资本实力和治理水平,牢牢坚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定位。而推进新一轮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重点是要健全完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3+1”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治理水平。“物尽其用”,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到业务发展的关键环节。“人尽其才”,要调整部门结构,合理编制人员。“不搞一刀切”,实行差异化的考核标准,使先进的更先进、落后的赶上先进。其次,明确信贷业务服务“三农”的发展方向,主动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县域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信贷支持。最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推进网点环境改造升级,购置配齐网点设备,实现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的全覆盖,开设客户等候区和贵宾客户区以及阳光信贷大厅。

可以说,在“互联网+”大潮下,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难以垄断整个市场,能保持市场占有率不下降已屬不易。这样一来,“互联网+”的“加法”就有了合作共赢的意义,农信社要做好“互联网+”的“加法”,更应该突出合作共赢:一是同行业间的“抱团取暖”“相濡以沫”;二是以“小银行”做好立足县域发展的“大文章”,不断深化和创新“银+政+企”的合作模式。

猜你喜欢

农信社农村金融互联网+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农信社金融风险控制管理研究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
大竹农信社:以花为媒宣传金融知识
河南省濮阳县联社:着力打遣“指尖上”的农信
浅析农信社优化存款结构的必要性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