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德教育国际比较与经验启示

2015-09-10李占则

人民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国际比较启示

李占则

【摘要】国际上医德教育先进国家以注重人文基础、医德教育贯穿始终、多学科交叉为主要特点;在教育模式上主要以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为主;具有完善的监督和评价体系。文章旨在通过国内外医德教育比较,借鉴其他国家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弥补国内在医德教育上的欠缺。

【关键词】医德教育 国际比较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医德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以及时下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充分暴露了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欠缺。在此情形下,对国际上其他国家先进的医德教育进行比较研究于我国医德教育而言大有裨益。英、德、美的医德教育内容全面,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尤为注重在实践中提高医学生的医德素养;日本的医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严禁、多样化,并采用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借鉴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医德教育模式,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对现有医德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合理调适是必然选择。

国外医德教育的特点

医德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表现为医学教育单位在遵循医疗职业道德要求及原则的前提下,对医学院学生及医疗从业者展开的目的性比较明显的、以提高其医德素质的教育活动。①培养职业道德、提高医德素质是进行医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对于医学院学生而言,主要通过教育途径来实现,辅以实践中的锻炼修养;对于医疗从业者而言,主要途径虽然也是教育,但是实践锻炼更为重要。探究国际上具有代表性国家的医德教育特点,对于我国医德教育多有助益。

以人文为基础的医德教育。国外医德教育注重医学生和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医德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情感的培养。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率先对医学教育进行了改革,强化了医学预科的人文教育,并要求医学生进入医学院后,仍要学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CME)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许多医学院校开始增设人文学课程甚至要求医学生在进入医学院后仍要学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课程。②美国医学院学会设立了医学人文教育奖,奖励在医学教育、临床实践以及在提供其他服务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医生和工作人员。197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1993年国际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强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同样作为毕业生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③。英国注重人文教育体现在通过大量阅读领会精神与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准备与课程相关的大量的资料分发给学生,并且通过有针对性布置课外阅读强化认知。日本的医学院前两年主要用于学习基础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以医学概论涵盖医学人文课程,并在第五学年续开医学概论,了解医疗与伦理法律和社会经济的关系。④医德与技能是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相辅相成,并无孰重孰轻之分。西方的医德教育表现出明显的实用性,典型的特点是“轻理论,重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以病人为中心、与实践相联系的思想,将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医疗实践整合为一体。教育在塑造人的过程中并非单一进行专业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的教育,将两者割裂也同样不能达到培养健全人才的目标。国外医德教育发达的国家是将两者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不失偏颇。以人文为基础的医德教育是培养医学生和合格医疗从业人员的根本,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社会矛盾的必要条件。

贯穿始终的医德教育。欧美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在校学习阶段、临床实习阶段以及在医疗机构工作实践阶段。医德教育贯穿这三个阶段,确保了从医人员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的规范化。

在美国,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接受过本科教育,所选拔的学生要求修过生物科学和医学基础的相关课程,对于从事医学专业的学科和工作性质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思想上有充分的准备;并且在医学院入学时竞争较为激烈,95%的医学院校把面试作为学生入学的必要考核方式和录取依据,面试内容中注重学医的动机、人际交往、责任心和献身精神。入学后除注重哲学和伦理课程的学习,还开设了从业后面临的重点问题。如哈佛大学医学院持续开设4学年的医患关系课程,并配有医德教研室进行医德课程相关的研究工作。医学院校许多学生参与社区或医院的义工活动,教学医院伦理学教师通过查房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道德问题。在毕业教育,住院医师通过医学专业委员会(ABMS)的考试,先后获得从业医师和专科医师的资格, 通过完成继续教育, 维持终生的医师生涯。⑤完成毕业教育后继续接受包括相关职业到教育在内的医学教育。

英国医学教育包括在校教育和校外教育两个部分。以医学院校教育为起点,毕业后教育为重点,通过继续教育把教育培训同持续终身的职业生涯统一起来,形成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英国医学院校将医学伦理学课程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在临床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强职业责任感。⑥此外还通过“医德教育社区”、“道德聊天室”对在校生和医务人员遇到的医疗道德问题进行讨论。注重医德教育不仅是在校学习期间医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对真正完成医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变更为重要。医德教育是一个贯穿于学业和职业的始终过程。

多学科交叉的医德教育。西方国家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部过程,除常规医德教育课程,还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载体和渗透作用。多学科交叉教学主要体现在医学专业课程中穿插伦理的相关问题。将医德教育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无形中拓展了医德教育的途径,同时将医疗技能与医德教育在教学中相互渗透和紧密结合。多学科交叉或跨学科教学是国外医学教育的典型特点,其效果远超过单纯的医德伦理教育或专业学习,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英国的医学系会聘请法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的专家、教授讲座。学科间交流是知识的融会和补充,提高施教者的水平,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加拿大多伦多医学院在医学生学习的4学年内,共穿插了50学时的道德教育课程。日本的医德教育不是通过独立部门负责,而是由多学科合作实现,并通过培养专业的医德教师调适医学伦理、宗教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平衡。

国外医德教育模式

国外医德教育广泛采用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两种模式。英美两国在医德教育主要采用此两种模式。校内学习课程的设置的体系完善,增扩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校外实践的方式多样化,并实时解决实践中存在困惑学生的道德问题。

校内学习模式。国外医德教育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美国的部分院校在对课程体系修订后,增加了社区实践、医学伦理、卫生经济、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并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贯穿医学专业教育的始终。法国的医学教育法规定,医学院讲授的课程必须包括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伦理学、流行病学以及外国语。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有严格的程序,如包括法律、伦理、宗教等相关人员参与讨论,使得教学内容的设置更趋于合理。校内医德教育在授课的内容和授课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其一,表现在不拘泥于教材,且与实践紧密结合;其二,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如通过讲座、讨论和研讨会等方式进行。

校外实践模式。英国的校外实践模式主要采用见习、实习的方式,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见习、实习的医学生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并通过设立专门的医德辅导机构来引导学生。⑦注重在临床实践中与患者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医德教育社区”、“道德聊天室”等载体,对实践中遇到的道德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增加医生或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借助于载体的互动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对于实践中的问题相互交流感想和意见,校内外人员探讨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更好结合,更能有效提高道德素养。美国在校外实践上,通过学生参加社区和医院的义工及伦理教师查房等方式解决实践中道德问题。学生参加社区和医院的义工可以直接接触病人和需要帮助的群体,增加道德在实践中的认知,伦理教师查房及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就实际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国外医德监督、评价体系

国内外对于医生医德素质都有明确的要求。医务人员能否在实践操作中践行相关文件或要求,与从医人员自身素质和监管体系的完善有关。欧美国家医德监督主要依靠制度保障。社会不允许医疗机构的自我宣传、药效宣传、药品推荐。美国政府在2009年曾对医生夸大药品使用范围和药品公司的非法营销开出巨额罚单,通过惩罚警示医务人员和药品生产厂商。在医疗过程中采取类比的程序化模式,类似病例的比较在相差不大的范围内,如果出现增加没有必要的检查项目、大处方等过度医疗的情况,医保部门会拒绝支付医疗费用,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情节严重的会因此失业。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对医德监管的有力保障,当依靠医务人员的自律难以起到效果,制度上的完善是最为有效的监管方式。

美国的医德教育具有鲜明的广泛性,把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起来,为此,他们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也多样化,就评价方式而言,除了学生自评、老师评价、学生互评外,很重要的一项是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⑧犹他大学将医德演讲作为医学伦理的一项重要测试指标,并与学分相联系。此外,美国的医学生入学考试、毕业、毕业后从业和执业医师资格的取得并不唯分数是从,道德素质的评价也是重要的内容。

国外医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强化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比重。与国外医德教育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比重不足。医德教育课程过多依赖于非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如目前的“两课”课程。简言之,目前我国医学院关于医德教育内容主要依赖于“两课”课程。虽然我们坚持马列主义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和熏陶,但不能忽视当今时代下“两课”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更为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人道主义的熏陶需要整个人文教育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哲学、心理学、历史以及其他人文学科对学生医德素质提高的重要影响。一个合格医务人员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其次才是高超的医疗技能,两者不存在偏倚。因此,我国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应加强在校学习期间人文课程教育的比重。

贯穿始终的医德教育期限。欧美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主要经历3个阶段,即在校学习阶段、临床实习阶段以及在医疗机构工作实践阶段。国外的医德教育有始无终。对于从医者而言,医德的锻炼与修养贯穿职业生涯始终。在校学习阶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多样化,对于医德教育并没有最终的期限。相比之下,国内只注重在校学习期间的医德教育,而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几乎沦为“真空”或“形式主义”。因此,完善必要的在校医德教育内容,填补职业阶段的医德教育成为培养职业道德、提高医德素质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内应将医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加强在校、从业阶段的医德教育的衔接,并把医德教育和医德素养作为衡量具备医师资格的标准。

多学科交叉的医德教育。多学科交叉的医德教育是国外医德教育的突出特点,而国内医学专业教育不仅在缺乏文科课程的融入,更缺少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医德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课程设置套用苏联的教育模式,文理分工明确,这在强化医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当医学教育在医德教育方面显得无力时,医学课程设置的缺陷就凸显出来,即专业课程缺少对受教育者人文素养的提升。如果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采取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打破原有文理分工课程设置的局面,增加哲学、心理学、法学等人文基础学科,那么对于受教育者—医学生而言,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多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必然能够有利于医德素养的提高。由此可见,进行多样化的的课程设置,多学科交叉的医德教育是提升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

强化校外实践。欧美国家医德教育主要采用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两种模式。国内医学院校医德教育采用单一校内学习模式,缺少实践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重要环节。国外医德教育“轻理论,重实践”,而国内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国外采用讨论、讲座或借助于网络载体讨论等方式进行医德教育,而国内医德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单一的理论灌输,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国内医学院校学生实践主要是在毕业前1~2年进行,侧重点主要是医疗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而缺乏医德方面的教育。鉴于此,国内医德教育应强化应加强在实践中进行医德教育。除了在医院等部门进行教学实践之外,还可以拓宽实践教育的渠道。例如,医学院学生参与社区义诊等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医者的作用。

建立完善的医德监督和评价体系。国外对于医德的监督主要依靠比较完备的制度。在我国则主要依靠社会舆论,特别是近些年网络媒体在医德监督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舆论在充分暴漏医疗或医德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给社会带来负面的作用。情况未明的社会舆论将会导致社会对医生职业的误解。这反映了我国医德监督在法律和制度上的缺陷。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医德监督和评价系统是非常紧迫的事情。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程序,并结合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作用,能够使医德监督臻于完善。在评价体系上应打破唯分数是从和走形式的传统弊端,建立起社会、家长、学生自评及互评的评价体系,将医德表现和考核纳入奖学金、毕业、就业和评职相关事项中,更有益于医德素养的培养。

(作者为赤峰学院副研究员;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教学医院医德教育与医德建设问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JSY14275)

【注释】

①孙慕义:《医学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8页。

②滕黎:“英美两国医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第15期,第2381~2383页。

③王星明,王艳华:“西方国家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年第2期,第30~31页。

④熊亮,季春元,黄振元:“国外卫生职业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年第26期。

⑤张威,谢长勇,潘晨:“中美高等医学教育比较与启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年第1期。

⑥⑦王昕,黄蕾蕾:“英美医德教育模式对我国医德教育的启示”,《教育科学》,2014年第1期,第 84~88页。

⑧邝红妹,杨棉华:“美国医德教育对我国高校医德教育的启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年第10期。

责编 / 张蕾

猜你喜欢

国际比较启示
中美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购物免税与退税政策的国际经验启示
信用证欺诈及例外原则的比较研究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金融资产结构的国际比较及发展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