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二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

2015-09-10李贵忠

人民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

李贵忠

【摘要】在中共二大前,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国情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中共二大初步回答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又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中共二大创造性的理论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的初步结合,迈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步。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二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起步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胡锦涛曾指出: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①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来自西方世界的革命理论,它在中国的“应用”,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个被“中国化”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应该是同时的。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产生于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除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外,还带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对于这一理论,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们在开始接受它时就有自己的取向,即面向实际的取向,要与时代和国情相结合,要使之显现出中国的“特色”。只不过是在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之前,这种“中国化”是在不自觉地进行着的。

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前,先进的中国人在接受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时,就围绕着“救亡图存”的任务,以期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等人,已经意识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情况结合的必要性,初步倡导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联系的原则。但是,此时对马克思主义的“应用”更多、更主要的是一种解释和宣传,还没有上升到实践层面。这时,马克思主义和各种各样的思想还处在激烈的竞争中,先进的知识分子首先关注的是这种理论的正确性,以及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理想。虽然李大钊在与胡适的争论中借用了中国古代外来文化本土化沉淀下来的经验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却没有将这一理论上的认知赋予实践,对于怎样将这种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还没有实际的考虑。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形成了一定氛围的条件下,从思想追求到组织巩固的必然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从思想认同到实践应用的飞跃点,中国共产党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历史性地开启。但是,由于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把握,缺乏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性质的正确认识,再加上革命斗争的紧迫性,中共一大还没有寻找到“适合国情而又能达到共产主义的方针来。”②一大通过的“纲领”,基本上照搬共产国际和俄共有关文件中的条文,没用迈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实质步伐。中国共产党一大的纲领其精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则,但还没有真正做到“主义”与“实际”的结合,其确定的现实任务和目标明显脱离了中国的国情。对此,毛泽东做过明确的评价,既肯定了党的一大革命纲领“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是基本正确的”,又指出它对中国革命性质、斗争形式等重大问题的认识脱离中国实际的错误。

中共二大迈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当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全面和准确地把握中国的客观实际,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方针和政策时,马克思主义就获得了新内容,具有了“中国化”的经历,就必然具有了“中国”特色,也就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迈出了中国化的第一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之成果有全局性、根本性成果,也有阶段性、部分性成果。

中共二大通过的宣言,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做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回答,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反映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情况的初步结合”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第一,对中国国情做出了正确判断。中共一大确定的党的革命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现实任务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之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渐达于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中共一大对中国社会实际状况还没有来得及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基于此,其对于中国革命的性质未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没有能够正确指出革命的现实任务。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社会外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政治经济控制和支配,内受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资本主义经济极其薄弱、资产阶级的力量极其弱小,中国社会是一个国际帝国主义支配下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之社会。对中国国情做出了正确判断。

第二,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废除资本家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它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旗帜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从中国革命的最终目标看,这个纲领规定的任务并没有错,它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但是却与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严重不符,超越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来自于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军阀官僚的压迫,因此,反对列强和反对官僚军阀的革命对中国社会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他的最终目标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的专政,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在当前形势下,党之奋斗目标是打倒帝国主义列强,打倒军阀,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现实奋斗的目标,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不可跨越的阶段。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口号,更符合中国实际。

第三,正确认识农民问题。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虽然提到了农民,但没有提出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未制定具体的农民运动方针。中共二大指出,三万万贫苦农民是民主革命运动中之最大的要素,如果数量巨大的贫苦的农民能够和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就可以保证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宣言还呼吁工人、贫农和全体被压迫民众一起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奋斗。中国民主革命实际的最鲜明、最突出因素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共二大对农民问题之准确认识和把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成功结合的进程中寻到了切入点和关键点。

第四,正确认识中国革命领导方法。首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中共二大宣言指出,既然我党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党,我们党便要到“群众中去”,要变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党的所有运动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中共二大提出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派别没有提出过的,也不可能提出之革命方法—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人民群众的观点、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是不是相信和依靠群众,这是关系中国民主革命成败的大问题。中国以往的革命斗争,之所以都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就在于未能有效地发动人民群众。中共二大提出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其次,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政策。中国共产党一大决议规定,对于其他党派采取“独立”、“攻击”和“排他”的态度,在政治斗争中,党要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不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中共二大提出了为了实现党的最低纲领而必须采取民主联合阵线的策略,中国共产党为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当前利益考虑,使工人阶级与农民、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提出民主联合战线的思想,这是中国革命运动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成功之举。再次,中共二大制定和通过了共产党的第一部正式章程。该章程详细规定了党员条件、入党手续及组织原则、纪律等,最终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成立工作。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成功结合的伟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又一标志。

中共二大是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步的历史条件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体—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和掌握。第二,对中国实际,特别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准确认识和把握。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具有良好的素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外在条件。中共二大召开之时,出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极佳契机,已基本具备了必须的内在条件和可能的外在条件。

对中国社会实际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对国情的正确认识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同时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基本条件和必要前提。正确的国情观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国情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演进的逻辑起点。一大以后,中国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在领导中国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开始意识到正确认识国情的必要性,也意识到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的重要性。中共二大之前的一年中,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上,帝国主义通过华盛顿会议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掠夺和控制,使中国的民族工业备受打击,工人、农民生活更加困苦。国内,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混战再起,加深了民众的苦难。这些残酷的现实,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于中国社会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1922年5月,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次全国大会在广州举行,会议认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现今在国际上之特殊状况,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扶植督军武人使之互相争斗,造成中国国情之特殊的状况。同年六月,中共中央在《对于时局的主张》中分析了中国现实的政治经济状况,提出了中国是“半独立的封建国家”的正确判断。上述史实表明,直到中共二大召开前,中共中央领导人才对中国社会之实际“情形”有了正确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之“主体”的成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意义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化”的关键在于从事于“化”的人,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主体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能动性因素,是“化”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是不存在的。中共成立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施主体,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还有一部分是非马克思主义者,如果将这些人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就会造成实施主体的主观意识与他们的实际行动,尤其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结果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群体、先进知识分子群体的成长和人民群众的觉醒,初步造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思想界面对西方涌入的各种政治思想,正进行着艰难的抉择,马克思主义与胡适实用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激烈地持续着,许多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还处在躁动和徘徊之中,第三次争论直到二大召开前才结束。这些争论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正是经过反复的探求、比较、选择,一大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先进青年,在体认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普遍真理性之后,弄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一切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感悟到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达到救国救民,并从根本上彻底实现社会改造的目标之后,才坚定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使一批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熟起来,成为对于马克思主义有了准确和全面理解和把握的成熟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使得中国社会有了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连接起来的主体。

苏俄共产党、共产国际的正确指导。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共产国际、苏俄对中国革命的正确的思想、方针政策指导,是中共二大能够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性一步的重要的历史机遇和良好的外在条件。

列宁关于东方各国共产党要善于把共产主义基本原理与实践用于本国的号召,对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蒙作用。共产国际将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理论介绍给中国共产党,并帮助中国共产党分析国情,制定民主革命纲领,这直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步伐的启动。中共二大召开前,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代表回国,把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的革命理论带回中国,使得中国共产党对列宁的相关理论有了系统的理解。中共二大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也是在苏俄和共产国际的正确指导下制定出来的。正如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指出的那样:“解决中国的问题,自然要根据中国的情形,以决定中国的办法;但是至少可以说,伟大的列宁,已经亲身给了我们好多的暗示了,我们可以不注意他么!”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无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意义深远,但在内部现实条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展开并不是很有力的情况下,苏俄、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意义自然是不同寻常的。

普遍流行的“中国化”思潮的积极影响。20世纪20年代初期流行于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中国化”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也起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当时,“中国化”这个词非常流行,无政府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东方文化派和教育救国论者都曾不同程度地表达出“中国化”思想,在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当时中国思想界流行的“中国化”风潮的一部分,这些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中共二大能够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性一步的另一个良好的外在条件。

(作者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28页。

②刘仁静:“致恽代英”,《少年中国》,第2卷第9期,1921年3月15日。

③王桧林:《中国现代史》(第三版)(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65页。

④恽代英:“列宁与新经济政策”,《恽代英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0页。

责编 / 于岩(实习)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