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能让改革者沦为国道上的“铺路石”

2015-09-10闾小波

人民论坛 2015年18期
关键词:铺路石改革者路标

闾小波

当下中国“改革”是民心所向,固步守成在官场与舆论场上均不受欢迎。既然如此,为什么改革促进派还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呢?改革者的内生动力为什么不强?这主要是因为不少改革者担心冒险与付出得不到承认,使冒险成为风险,付出成为“负收益”,最终沦为国道上的“铺路石”。

坦率地讲,有改革冲动的人存有此种顾虑并非全无道理,这种顾虑一方面源自人们的历史记忆,同时也不无部分的现实依据。十八大以来,中央强势反腐,有的“能人”因腐败、违纪如多米诺骨牌般纷纷倒下。现实和舆论对贪腐及违纪的不宽容,让潜在的改革者多少心有余悸,他们有才能,但不想或不敢做“能人”,只想做一个安稳的太平官。四十年的改革大潮是不可逆的,官方与民间都不答应改革停滞,更不能退潮,而汹涌的改革大潮如大浪淘沙,去掉杂质是历史的必然;洗净沙石,竖立改革的“路标”更是现实的需要,这就是中央释放出的“明确信号”。“信号”明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信号”发出强烈的光芒,而信号的光芒需要靠让一大批改革促进派由国道上的“铺路石”变为“路标”来为之充电。要把改革促进派“用起来”,就必须让他们成为中国改革道路上闪光的“路标”。

按照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尊重”和“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对改革促进者来说,就是对其所为的承认、肯定。“用起来”固然是一种承认,但这只是一种低度的承认,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改革动力严重匮乏的当下,原先人们津津乐道的“政治锦标赛”模式对参赛者来说,正在渐渐失去吸引力,“罢赛”、“退赛”者大有人在。如果说“用起来”仅仅是一种干部政策、用人导向,还不足以打消一大批潜在改革促进派的疑虑,还要使“用起来”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政治共识、一种社会风尚,更要成为一种可以验证的制度安排。

为此,不能仅仅靠主流媒体来向潜在的改革促进派喊话,还应通过奖惩并举的制度安排,促使“承认改革促进派、拒绝做太平官”成为一种政治现实,让“不敢干”者要么从体制中退出,要么加入改革者的行列。“用起来”不应成为一种权宜的“零售”政策,而是大量“批发”的体制。如此,必须创新用人选人思路。在九十余年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与建设史上,向来不缺少“路标”,正是因为不同时期有了各种类型的英雄模范人物作为“路标”,才使得共产党变得强大,并赢得人民的拥护。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执政党的路标意识并未动摇,路标的指向也在与时俱进,但路标的产生方式已滞后于我们所处的时代。

回望历史,“路标”的确立有不少是取决于某个上级领导的慧眼或组织的意向,如此产生方式的偏颇是显而易见的:官员们急功近利的政绩取向、包装政绩向上级邀功、无视民意与民生,甚至跑官要官等不一而足。这样的“路标”非但不能给整个官场带来正能量,反而助长了用人制度中的不正之风,使改革者丧失动力。应让“路标”的“被发现”成为一种例外,让“路标”的光芒无法阻挡成为常态。前者是人治,后者才是法治。

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而产生的“路标”不仅更具公信力,而且使得改革促进派有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和不竭的动力,从而使他们更好地为民众福祉义无反顾地勇于担当,敢作敢为。

(作者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责编/谭峰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铺路石改革者路标
混乱的方向
一棵树
铺路石和绊脚石
花路标(大家拍世界)
向改革者致敬
生命路标2
如何创造环境, 让改革者“有为”
顺其自然
玉石和铺路石
“改革者”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