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凯勒·布鲁奈洛:我爱大栅栏

2015-09-10

南都周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大栅栏腔调意大利人

从元朝开始,大栅栏逐渐演变为皇城根的一处重要商业区:卖药的同仁堂、卖布匹的瑞蚨祥、卖帽子的马聚元、卖布鞋的内联升、卖茶叶的张一元、卖酱菜的六必居。北京的五大戏楼、最早的电影院大观楼也坐落于此。《京报》《北京女报》创刊于此,世界书局里流连着的是鲁迅、沈从文,大栅栏的底蕴充沛。

曾经在这里逛过街的利玛窦(Matteo Ricci)、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可能无法预见,几百年后,同胞后代会参与到这片老CBD的整治复兴计划当中。但是,他们开创了意大利人对中国兴趣历史的先河。

在威尼斯,我们碰到了布鲁奈洛先生,他熟练地说着儿化音,对大栅栏的了解已经超过了同行的所有中国人。他和博埃里先生一样都是“国际人”,合伙成立的工作室在多哈、莫斯科等地也有项目。

“你们的大栅栏有1.3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三里屯、soho、王府井面前相形见绌,80年代起逐渐退化为老宅院、棚户区结合的老区,住着最地道的老北京,和无力承担高额租金的外乡人,还有唐山大地震后,临时搭建的一些棚户,保留至今,是典型的老区。”

为了帮助人们将这里升级为艺术、创业、商业园区,这个意大利师父和中国伙伴一起,查资料、读数据,采访、记录原住民的故事,并训练他们新的生存方法。他们称之为“大栅栏共享平台”,煎饼摊主、快递小哥、人力车夫、吹糖人的、说评书的,才是这里的主人。

在布鲁奈洛先生看来,煎饼果子、红酒、咖啡,都是完美的食物,它们之间并没有任何冲突,就像艺术家和创业商人可以和谐共存一样。

他代表着更为年轻、意大利腔调稍轻、国际色彩更重的一代。他也是此行中少数全程只需用英语,就能完整表达自己理念的大师。

他们这一代见识到了意大利品位在建筑领域的式微。有英美教育背景的少数族裔建筑师如扎哈·哈迪德等人,如今在国际上似乎更为夺目,天马行空的想象,大胆的风格也能让人记住。

在全球各地诞生了无数“奇怪建筑”的当下,意大利人能够重复的,更多的是欧洲老派的质感与尊重。布鲁奈洛先生和他老板进行的勇敢想象能放在世界建筑的光谱内,因而显得通情达理。

他们也有优势。当“New Money”开始追求“Old Money”的腔调和品位时,首先想起的会是意大利人。好比意大利人对米兰世博会的态度,这是一届讲究慢慢来、慢慢吃的世博会,在开幕前几天,还像个工地一样松散凌乱,然后突然在一夜之间变得像模像样。

意大利的不靠谱,除了欧元区紧张的预算因素,更多的是不在乎和信心。当意大利人奉出美酒、漂亮到肉麻的赞誉、最典型的散漫腔调时,足以让身陷拆迁、买地、卖房循环中的中国商人羡慕。为什么你们可以做到这样?布鲁奈洛先生耸耸肩:“我们这儿的匠人,一辈子可能就修复一幅画,或用几十年来修一栋老楼。我们干两个小时,要喝一个小时咖啡,寻找灵感。有时候你们也得学学。”

猜你喜欢

大栅栏腔调意大利人
意大利人在中国的餐饮事业
不易读准的“大栅栏”
不易读准的“大栅栏”
大栅栏 承载南城地脉 见证数度繁华
“一尺大街”长几米?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手舞足蹈 大声说话
腔调·愿君日后多争气
“名门范”夫妻的复古优雅腔调
厦门规划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