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周文化资源的现状与开发思路

2015-09-10曾文芳

理论导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现状与问题陕西

摘要:陕西拥有丰厚的先周与西周文化遗存、器物、经典、传说等历史资源,但周文化产业却一直发展滞缓,无法形成与文化地位相匹配的“周秦汉唐”整体产业板块。其原因与资源分布、文化定位、产业运作等因素有关。立足现实实践,周文化产业的开发要注重文化节点的准确选取,增强开发的工程意识,抓好项目的重点突破和研究的持续深入等。

关键词:陕西;周文化资源;现状与问题;产业性开发

中图分类号:G2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02-740820507-0086-04

在中华文明史上,周秦汉唐文明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中华文明的策源地、基因库和精神家园。其中,西周王朝上承炎黄,下启秦汉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时期,文化地位举足轻重: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民族共同体得以形成,礼乐文化成为传统文明的根基,中华文化系统的基本内涵和体系从此定型,中国由此获得“礼仪之邦”的美名。陕西是缔造这一辉煌时期的统治核心区,是千古释疑的文化现场,周文化是陕西最核心、最优质的文化资源之一,在“周秦汉唐”整体板块中首当其冲。

自西部大开发和《关天规划》启动以来,陕西文化产业突飞猛进,省府西安市更因“千年古都”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双重魅力带动着整个关中城市群迅猛发展。如今,中央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带的战略构想,更为位处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省发挥区位、资源优势,进行周文化的资源挖掘和产业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如何充分结合高新技术、交通物流等新元素,深度彰显周文明内涵,弘扬陕西文化、建设文化大省,既恰逢良机,又重任在肩。

一、陕西周文化资源的分布与内涵

据统计,陕西省现总拥有物质文化遗产84万余处,其中3万多处属于周秦汉唐这四个时期。周文化发祥于陕西,关中成为西周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统治中心区域,因此,陕西的周文化主要表现为先周和西周资源。周文化资源在全国之分布,陕西省最为丰富,有众多具有唯一性和至高性的文化遗存,考古发掘达00余处,关中为核心分布区,约占总数的77%,最具代表性的有宝鸡市的周原遗址、周公庙、钓鱼台,西安市的丰镐都城遗址,杨凌区的后稷教稼台、姜[HTSS]嫄庙,临潼区的烽火台等,概称“一原一城一庙一台”,陕北和陕南也有分布,分别占7%和6%。

周文化器物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青铜器、甲骨、玉器、漆器、骨器、陶器等,其中青铜器为世界之最,器型多样,浑厚凝重,铭文篇幅长,花纹繁缛富丽。全国先后共出土202件青铜重器,仅“青铜器之乡”的宝鸡周原就占89件,且大多有铭文。青铜器铭文是研究周代历史的珍贵原始档案,被金石家誉为晚清出土“四大国宝”的毛公鼎、大孟鼎、虢季子白盘和[HTSS]夨人盘都出自陕西。陕西出土的西周甲骨也已多達数万片,仅977年和979年先后在岐山县凤甲基址西厢2号房间内H和H3两个窖穴中就发掘清理出27万余片,其中带字者293片,共900余字,[2]均为西周前期王室皇家积储的占卜原始档案。[3]

周文化资源中的文化经典,如《周易》《道德经》《诗经》等影响深远;又有众多妇孺皆知的美丽传说,如牛郎织女、后稷教稼、穆王西游等,均可深耕活化。此外,西周王朝丰富灿烂的科技文化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创新能力的见证:开创了中华传统农耕文明,产生了最早的历法、农时及耕作技术;精湛的冶金技术,尤其青铜器制作,代表着人类青铜文化的最高成就;哲学、数学、几何成就非凡,制作出了中国第一个算盘,《周易》的“二进制”影响了世界数学;奠基了城市文明,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并制定了都城建设的礼制规范,创建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四合院,为后人寻找最佳人居环境提供了诸多启示,等等。

周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总基因库,是儒家文化的源头。周文化是一个以礼乐文明为核心、具有多种文化内涵的独特文化体系。其中,礼乐文明是周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所谓“礼”,指含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在内的一整套维护统治的制度系统,文化思想包含在《周礼》《仪礼》《礼记》中,《周礼》侧重政治制度,《仪礼》侧重行为规范和仪节,《礼记》是礼学理论,“礼”强调“别”。所谓“乐”,指配合上述宗法等级制度的音乐典章,作用于“和”。周代礼乐文明广涉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婚姻家庭及伦理道德等所有领域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包含了明德慎罚的治国理念、敬天保民的精神信仰、厚德载物的文化意识、忠信仁爱的道德追求,以及“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社会准则,不但为周人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价值标准和精神动力,也塑造了中华文明伟大的道德传统,对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人伦道德等影响极其深远。我们常说,儒家文化在塑造、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上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作用,而儒家文化的源头正是西周,“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周公和西周文化养育的文化气质,孔子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4]周礼乐文化形塑了中华文明的深层结构和本质精神,主导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成为我们今天民族复兴、构建“以人为本”精神家园与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潜质、内容资源和原发动力。

周文化体现了包容多元、沉静宏大的农业文明特质。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周人自先祖弃始善农,被帝尧封为农师,专司农业,此后周人历任后稷之职,直至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周人始终重视农业,大力发展农业,在数百年漫长的民族发展历程中逐渐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正是在农业文明和礼乐文明相融[5]59的基础上,周文化最终影响和型塑了独特的中华文化气质。正如梁启超所言:“中国文明,产生于大平原,其民族器度伟大,有广纳众流之概。故极平实与极诡异之学说,同时并起,能并育而不相害。其人又极富于弹力性,许多表面上不相容之理论及制度,能巧于运用,调和焉以冶诸一炉。”[6]正是在深厚的农业文明根基上,周文化喷发出卓越的创新精神,构建了系统完整的古代文明制度,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

二、陕西周文化资源开发现状与问题

陕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素以“周秦汉唐文明”著称,是“彰显华夏文化的历史基地”。①自2002年陕西省全面启动文化产业工作以来,在这四个板块的开发中,以唐文化开发最为突出,陆续出现了国家5A级景区曲江遗址公园、大唐西市、大明宫遗址公园等龙头产业;秦文化依托“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景区,发展效益较为显著;汉文化于2006年正式启动,先后建设了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和以汉阳陵景区为代表的汉代皇帝陵等项目,总体已成规模。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具有“老大”地位的周文化近年来虽在文物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已取得了突出成绩,境内遗留的大部分遗址均已开发为旅游景点,但还都不成熟,迄今没有形成一个高规格、特色鲜明的文化景区,大多停留在简单的旅游线路开发层面,且以游览参观博物馆为主,单调严肃的实物展示陈列方式,使游客的旅游体验单一,文化吸引力不强,陕西周文化资源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不能不说是“周秦汉唐”整体板块的一个重大缺失。

一从资源利用角度看,陕西周文化资源存在诸多操作上的实际困难

从物质载体层面,俗话说“陕西的文物看地下”,相对于秦、汉、唐板块雄厚庞大的帝陵资源,西周板块却恰缺乏这种具有巨大产业拉动力的重要载体和关键依托,考古界至今也还没有确认和发掘到一座真正的大型西周王陵,已发掘的西周贵族墓葬均难以形成巨大支撑。从文化载体层面,西周王朝距今已两千多年,年代久远,很多文化内容呈现断裂性、碎片状、飘渺感和静态沉积等特征,尤其涉及的文化内涵艰涩高深,如青铜文化、玉器文化、周易文化、丧葬制度、礼乐制度等,除一些专业人士,普通人往往很难理解其深邃的文化内质。因此,开发起来难度较大。

从实践层面,陕西省针对周文化的开发至今尚未有基本的先行经验可资借鉴,很多地区至今仍滞留在规划或招商层面。虽然宝鸡市近年来先后做了一些产业项目,如“周公庙景区”“中华礼乐城”“中华石鼓园”“岐山县西周文化遗址公园”等,但这些项目相对零、散、小,未能全面彰显周文化魅力,形成应有的文化影响力。

二从公众认识角度看,陕西周文化资源存在着文化误读和定位争议

普通大众对周文化的认识程度总体不高。多年以来,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多关注在儒家文化,孔子被历代帝王尊称为“万世师表”,以得到普遍认可和尊重的儒家文化为内容的产业容易获得社会公众的追捧。例如山东曲阜以孔学为代表的儒文化产业发展迅猛、规模宏大,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众多华裔游客,这里成为我国纪念孔子、推崇儒术的象征和极具文化魅力的旅游胜地。而对于儒家文化的根源——周文化,普通大众或知之甚少,或有意无意出现集体失忆,甚至在学术界对“中华文化基因”的问题至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争议。因此,一直以来,周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强化和普及,也沒有得到儒家文化那样来自于国家层面的长期扶持和倾力推广,周文化产业发展更是停滞不前。

三从资源分布角度看,陕西周文化资源相对分散难以形成整体性景区

虽然周文化资源在陕西省内有较多分布,但相对秦汉唐来看,遗址的分布较为零散,更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各地政府也都只能局限于辖境内的开发利用,无法在更高管理层面上形成大思路的宏观规划,致使总体开发无序,部分地方出现重复建设,文化内涵得不到全面彰显,现有之游客分散,时间也主要耗费在了路途奔波和遗址遗物的简单参观上,大大降低了景区的文化承载力和吸引力。而要将这些分散的资源统筹整合起来,深度挖掘周文化原生性和鲜活的内涵,充分与时代接轨,只有实施大手笔、高起点、强项目的大型文化产业形态,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市场需要,也才能与周文化本身的丰厚底蕴相匹配。这确实需要我们在创新机制体制上下更大的决心。

三、陕西周文化资源产业性开发建议

一周文化节点的合理取舍、彰显有度

周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文化张力,但运用到产业开发上,却要针对文化市场的发展规律,准确选取文化节点进行合理取舍。笔者认为,以下文化节点应为产业化的重点关注对象。

一是中华文明转型与重新定型的内涵。周代承继、创新炎黄文化,以农业文明为根基开启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创立了独特的文明体系和风格,与同时期的世界其它文明交相辉映,具有中国古代文明发展里程碑意义,可以引发今人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反思与畅想。周代礼乐文明所包含的“仁政”“德治”“敬天保民”“忠孝仁爱”“和”“忧患”等人文理念,对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等影响深远,周代所建立的丰富的礼乐仪式,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是弘扬礼乐文明的重要载体,亦可为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诸多依据,这些是彰显周文化的首要节点。

二是周代分封制引发的民族凝聚力内涵。武王伐纣建朝后,西周王朝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分封,不但使姬姓周人遍布全国,而且形成了以氏族名、国名、地名、官职和谥号等为姓氏的多元化的中华姓氏传统,我国汉族的姓氏大多都是由西周的分封制得来,故而周是中华的姓氏之源,这也是激发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动力,应在文化产业中设置祭天感恩、寻根问祖等文化活动予以体现。

三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内涵。周代社会虽距今甚远,但通过文献记载和遗迹遗物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产业化的方式为今人制造鲜活的穿越体验。如手工艺专著《考工记》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我们可以根据它部分还原周代“九经九纬”的造城理念和百工制作工艺,以此规划出周代历史空间格局,打造周代百工街、美食街等横贯古今的社会生活场景。周代文学经典《诗经》用写实手法记载了很多周代的山川物产、民俗民韵,是周代丰富绚烂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吸引人的是其中的50多首爱情诗歌,对周人丰沛真实的人文情感做了生动记录,这些都可以产业化。《周易》是周代的经典巨著,形式上有算卦、预测吉凶的功能,内容中又蕴含了周人对天人之道的积极探索和深沉思考,形成了中华处世之道,被誉为群经之首,可选取其中受今人特别关注的周易建筑学、周易养生学和周易占卜术等文化节点加以彰显。

四是周代领先世界的代表性科技文化内涵。周王朝以其强大的农耕文明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化,在当时领先世界,对今人仍有很强的文化吸引力。如青铜文化,西周青铜器分布范围广阔,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都有发现,但以王畿所在的陕西、河南出土最多,青铜文明堪称世界之最。可以通过还原青铜器的铸造过程、展示青铜重器背后的感人故事如以何尊引出中国的来历和“德”治思想的内涵,以徕盘引出周代王室世系和贵族世系,以史墙盘引出周代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重要政绩和微氏家族的家史等等形式来对其重新演绎。又如,周代天文知识水平与农业发展关系紧密,文王建造灵台用以观测天象、指导农事,灵台遗址保留至今,是中国早期农业科技发展的生动反映。以上文化节点的开发,有利于引导青少年更多、更直观地了解和学习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把握。

五是周历史文化与关中民俗文化的相融互补。民俗文化是现代旅游业中的卖点和亮点,周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很多已深深地融进关中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开发周文化资源应注重与当代丰富多彩的关中民俗文化的相融互补。根据民俗文化是驱动产业效益强大助推器的特点,要充分利用和参考目前已开发、效益较好的民俗项目如被誉为“陕西民俗第一村”的岐山县西岐民俗村的开发经验和产业形式,使周文化产业在运作中能够迅速衔接地气、落地生根,实现持续性的繁荣发展。

二周文化开发的工程意识、国际视野

陕西周文化资源的开发意义重大,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言,可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文化资源、历史依据和精神动力;就世界多元文化中构建和谐而言,可向全世界打开人类古老文明中硕果仅存的、延绵不断的古文明之窗;就“三个陕西”建设而言,可为全国人民展示一个中国历史文化中心、民族核心價值的“精神源城”。[5]77因此,应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来整体推进。建议由省政府牵头,组建“陕西周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由有关地市与有关行业、部门共同成立开发实体,作为陕西周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投融资主体,结合区域开发、城乡统筹工作,从文物保护、生态修复、场馆建设、考古发掘、环境规划、土地利用、旅游产业项目等多角度规划、实施一系列保护和开发工程,以国际视野的发展思路向世界人民展示陕西历史文化的厚重与时代性。

三周文化项目的重点突破、多元绽放

由于陕西周文化资源的分布范围广泛,项目开发应综合考虑现有资源的分布特点。建议率先重点建设一个大型龙头产业,同时并抓多个明星项目,实现“一个中心、多个亮点”的产业格局。

首先,在西安建设龙头产业,实现“周秦汉唐”板块的完整构建。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特殊地位,如今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物流发达,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秦汉唐三个文化产业板块亦已初具规模,独缺周板块。而西安的户县正是周代丰镐故城所在地。丰镐遗址的调查、发掘工作自933年启动,如今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发掘面积数万平米,在沣西张家坡、客省庄、马王村、新旺村、沣东花园村、洛水村、普渡村等地先后发现了夯土基址、房子、灰坑、窖藏坑和墓葬、车马坑等遗迹,获取了许多重要的实物资料,这里就是解读周王朝历史的文化现场,户县政府已将这一地区纳入“周文化资源社区”的招商项目等待招标。建议在此区域充分利用遗址资源打造、还原丰镐都城,全力打造周文化风情小镇,并纳入陕西省“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中。

其次,在宝鸡建设多个明星项目,形成周文化资源的互补。宝鸡市是先周文化资源的集中分布地带,仅岐山县就已探明大小遗址共68处,比较重要的有0处,如京当乡凤雏村的西周廓院式宫室建筑基址、京当乡贺家村面积达945万平方米的周代国都周城遗址、拥有24座周代帝王诸侯陵墓葬群的凤凰山遗址等,这些遗址是周文化的历史见证,极为珍贵。另外,扶风、武功也有姜[HTSS]嫄遗址、教稼台等重要资源,可因地制宜,在宝鸡市形成以岐山为核心、以重要遗址为依托的多个景区项目,与丰镐遗址的周风小镇形成互补之势。

第三,注重项目形式的多元化,形成对周文化资源的多角度展示。不但要注重原有周文化景区园区的主题提升、新文化园区和博物馆的建设,还要同时开发多种周文化产品,持续性地投放市场,如拍摄制作深度演绎周代历史文化的电影、电视连续剧等,以周文化和历史故事为主题的动漫产品和网络游戏,出版普及周文化的系列图书,研发周文化景区旅游纪念品,等等。

四周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广泛传播

做好文化研究工作是资源开发的基础。建议成立国家级研究机构“陕西周文化研究中心”或者“陕西周文化研究会”,以此平台集聚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打造最具实力的陕西周文化研究与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召开高层次的文化论坛,形成国际文化联盟;定期举办周文化节;共同发起周文化遗产基金会,启动世界性传播活动,发起古文明城市全球网上投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确定陕西省在周文化领域的权威话语权,等等。从教育层面,在大型周文化景区内建立中小学文化教育基地,以周文化精神教育为核心,学习周人自强不息、不断创新、追求和谐的精神,以此塑造当代中小学生的正面人格,这些都有利于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之,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陕西的文化土壤底蕴深厚、文脉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元,无论是追随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梦想,还是贯彻“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陕西省作为周文化的发祥之地,都应是挖掘、弘扬和践行周文化的先行者。

注释:

①2009年,国家发改委在《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将陕西文化核心分布区关中地区作了“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的战略性定位,另,陕西省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早已提出建设“周秦汉唐文化旅游体系”的战略规划。

[HT5"H]参考文献:

许项发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3,26[ZK]

[2][庞怀靖凤雏甲组宫室年代问题再探讨[J]考古与文物,200,730[ZK]

[3][李学勤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J]文物,98,9[ZK]

[4][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M]北京:三联书店996[ZK]

[5][胡义成,曾文芳,赵东周文化与黄帝文化管窥[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5[ZK]

[6][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6[ZK]

【责任编辑:宇辉】

上接第78页

制度性社会资本与关系性社会资本互动产生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权力与农村自生力量的融合,体现了农民在传统习惯基础上对于国家意志的遵守,意味着国家意志融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既考虑了传统乡村秩序,又体现了治理的现代性,是农村社会秩序合理化、规则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90:35[ZK]

[2][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運转起来[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5[ZK]

[3][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社会资本:流行的狂热抑或基本的概念?[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2[ZK]

[4][安妮鲁德·克里希娜创造与利用社会资本[M]∥帕萨·达斯古普特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2[ZK]

[5][高满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治理:制度研究述评——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5[ZK]

[6][任宗哲,卜晓军中国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供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3∶93[ZK]

[7][柳锦铭,陈通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新农村治理对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ZK]

[8][边燕杰,张磊论关系文化与关系社会资本[J]人文杂志,203,[ZK]

[9][邓建志转型期乡村社区情理与法治秩序的建构[J]宁夏党校学报,2003,3[ZK]

[0][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996∶28[ZK]

[杨嵘均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乡村治理中的互动关系[J]江海学刊,204,[ZK]

[2][刘雪梅论法治秩序与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ZK]

[3][萧楼,王小军互构村庄:权力转换机制与村庄治理结构[J]开放时代,200,3[ZK]

[4][刘小玉,尹珊论现代乡村法律秩序[J]求索2005,[ZK]

[5][陈长江,高彦彦农村社会的转型困境与基于正式制度的破解[J]农村经济,200,3[ZK]

[6][段绪柱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政权建设与乡村自治的互动与互济[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ZK]

[7][贾秀莲乡村社会法理秩序与礼治秩序的冲实与整合[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3[ZK]

[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998[ZK]

[9][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993∶38[ZK]

[20][吴乐涛论乡村治理的制度安排——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视角[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ZK]

【责任编辑:孙巍】

猜你喜欢

现状与问题陕西
A different kind of pet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走近你,我的陕西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动物学野外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问题研究
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行政处罚制度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