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与大众化路径选择

2015-09-10杨爱东

人民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

杨爱东

【摘要】通过历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延伸出来的“仁”、“义”、“诚”、“敬”、“孝”,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也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进行顶层设计、舆论引导、思想教育和依法治国是推进社会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将在很大程度提升国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进而实现文化强国梦。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凝练 大众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腐败事件、博导诱奸事件、仇官仇富仇权事件、知识分子学术剽窃事件等等层出不穷。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大背景下,出现诸如上述事件,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少数人身上出现了道德滑坡,缺少对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的认同和追求。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在社会发展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和改革攻坚期,广大社会公众需要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积极的价值潮流和健康的价值理念,需要我们进一步凝练并积极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普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完善和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历程。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命题,这次全会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构成内容加以明确,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①;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再次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②,“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③;在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精髓、是兴国之魂,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任务”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据此全会高度凝练并概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012年11月,党在十八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概括,做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的建设性论断;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并明确指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承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同时也深度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我们党和国家认真审视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其重要抓手就是在新形势下需要大力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凝练。2012年11月18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所作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报告中提出的“三个倡导”,虽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和凝练,但与广大人民群众所期望的能够信手拈来、朗朗上口、一目了然的大众化表达方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些差距。这也成为了当前理论界、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讨论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有的学者倡导“为人民服务”⑤的价值一要素说;有的学者提出“以人为本、共享文明”⑥,“公平正义、人民至上”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⑧的价值二要素说;有点学者提出了“民主、公正、和谐”⑨,“以人为本、公正和谐、天下大同”⑩的价值三要素说;有的学者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人民至上、劳动光荣、团结进步、追求理想”,“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独立自主、共同富裕”的价值四要素说,还有的学者提出了价值五要素说和六要素说,“人本、仁爱、民主、公正、和谐”,“人、义、法、自、信”,“平等、公正、和谐、发展、民主、共富”,“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和谐、开放包容”。笔者认为,这些学者对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或多或少都从一个侧面或多个侧面反映了核心价值观的指向,但还不能体现其全面性、包容性和大众化。

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举办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至今已走过8个年头了,从每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所表现出的“仁”、“义”、“诚”、“敬”、“孝”理念很大程度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的要求是相契合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美升华与凝练。

“仁”:即推崇仁爱思想,追求社会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礼之用,和为贵”均体现了仁的思想。在当代,大至一个国家,小至每个人,拥有仁的心肠和思想,就能恩泽天下,赢得民心,获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社会矛盾和国际纠纷就会减少甚至消失,达到最佳的和谐状态,“得民心者,得天下”。

“义”:即弘扬公平正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均体现了义的思想。在当下,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公平正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助推下,在西方多元价值观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没有公平正义,国将不国,人将不人。

“诚”:即言行一致,诚信守法。“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均体现了诚的思想。诚信,分别是一个国家、一个人的为政之法、立人之本;守法,就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加强法治建设,惩恶扬善,倡导人人守法,共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敬”:即认真履职,爱岗敬业。“敬,肃也”、“敬德之聚也”、“敬事而信”均体现了敬的思想。广大人民按照社会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兢兢业业,把职业当成事业,爱岗敬业,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社会、国家创造物质财富,内化为精神财富。

“孝”:即有孝顺、孝心之言行。“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均体现了孝的思想。从家庭意义上看,“孝”体现为对父母权威的顺从;从社会意义上看,“孝”即对祖国的敬畏和基于敬畏的服从,这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及成因

虽然中央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都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真正入脑、入心,还没有内化为行动的自觉。高校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是思想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以培养青年大学生为己任,理应成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但是,在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7.4%的学生信仰共产主义,58.4%的学生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也有32.6%的学生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45.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够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包含的“八荣八耻”去做。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凝练标准的多样化。当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标准上,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其凝练的内容出现了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一些纷扰。而从道德规范的角度延伸出的“仁”、“义”、“诚”、“敬”、“孝”,既是对中国文明传统的继承又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三个倡导”的进一步深化和弘扬,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表达方式的繁琐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方向盘”,是国家的“稳定器”,也是民族的“主心骨”,需要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这就既要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又要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要注意选择表达方式。在调查中,有32.6%的大学生不知道已提出多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要让广大民众了解、熟知24个字的内容并内化为自觉行动很难,必须从中凝练,采用简单的表达方式,以通俗、准确、鲜明和扼要的形式,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阐述。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易于识记的核心价值观同样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最精髓、最要义的内容,这样凝练出的核心价值观也必然因“接地气”而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成为广大民众行动的先导和指引。

传播方式的单调化。纵观当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不难发现,其传播方式俨然是靠行政手段。宣传传播方式的单一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示范性、导向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7月,我国拥有网民数量达到了6.32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61.54%,利用手机上网的比率达83.4%。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体加强宣传,更需要利用网络技术,发挥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充分考虑受众的特点,实现传播路径的多样化和效果的互动性。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矛盾凸显期与改革深水区,西方发达国家和敌对势力抛出了“中国威胁论”和“中国阴谋论”,加强了对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观的影响,企图在我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取得突破口,达到他们实现意识形态领域“西化”、“分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近年来,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观念与价值理念在国内思想界有所滋长,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保守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纷纷涌入我国,这些西方社会思潮给我国的主流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广大人民的思想认识带来了不小的干扰和混乱。加之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在多重叠加效应下,正处于大众化普及进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和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探析

高度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发挥价值导向、思想引领、利益整合、道德规范、文化创新的作用,但为了确保其作用能有效发挥,必须致力于探索其实现大众化的多路径。

加强国家顶层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基石。“万丈高楼平地起”,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进程中,顶层设计的基础性作用尤为重要。党和国家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全面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中西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碰撞给我国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从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前进方略,进而有效发挥政策的针对性、权威性和导向性。

强化新闻舆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条件。社会舆论的力量不可低估,按照我国舆论宣传的指导思想和活动方针,既要充分挖掘传统传播媒体的巨大优势又要充分发挥新兴传播媒介的特点,使两者高度融合,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舆论环境,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合力和影响力,促使人们去认同、认知、理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与行,做“知行合一”的推动者和践行者。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环节。如果说政策、舆论等是一种外在的引导和约束,那么思想教育则是一种内在的启发与引导。高校是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主阵地,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和未来,是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的中坚力量。需要我们综合把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实践养成、文化植入等多种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的育人全过程中,力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课堂、入教材、入实践、入头脑、入内心,理性认识西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剔除糟粕、取其精华”,使大学生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力量,进而带动提高社会公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升社会法治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举措。在以“依法治国”为会议主题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顺利通过,这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着力提升我国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决定》的通过将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国家政策、舆论导向和思想教育往往是软性的,更多地是要求人们自律,缺乏强制性和约束力,很难保证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的约束力则是“硬性”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使得一些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日趋明朗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权威化,为人们提供具体的行为参考模式,并对每个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约束和引导。

加强监督督查力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一方面需要社会大众的自觉,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加强监督与督查,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对不良的现象进行处罚。

(作者为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科员)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②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页。

④《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页。

⑤⑥⑦⑧⑨⑩郧在廷:“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第57页。

黄金魁,雷吉来:“大众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路径”,《唯实》,2010年第5期,第23页。

崔延强,郭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探”,《光明日报》,2011年1月16日。

责编/于岩(实习)

猜你喜欢

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