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化媒体的弱关系社交研究

2015-09-10熊灵

新闻世界 2015年9期
关键词:社会化陌生人社交

熊灵

【摘要】PC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新定义了社交,网络超越真实人际关系成为社交的核心,在熟人社交的真实社交之外,产生了足以和真实社交圈相抗衡的基于陌生人社交的虚拟社交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再一次变革了社交关系,移动新媒体上各式各样的社会化媒体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和远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构成联系。一种沟通熟人和陌生人社交圈的弱关系社交流行开来。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弱关系社交微博豆瓣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技术进步所开创的可能性正在广泛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交往规则。如今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多的公民议题在类似微博这样的社会化媒体上得以被讨论,人们不仅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更加关注社会中每一个个体。人们的交往形态逐渐发生着改变,弱关系社交开始占据人们的社交领域,改变人们的社交习惯。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可以简单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即“移动”和“互联网”。“互联网”自然不用赘述,而“移动”是指它的性质,不受时空的约束,是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网络形态。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融合为一体,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平台以及商业活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从终端技术到业务全面融合的产物。通常它表现为各种移动终端(手机/PDA、平板电脑、车载GPS、便携式PC或者其他手持设备)通过各种无线网络接入到互联网中,而进行的上网行为的集合。①

2、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这个概念也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应用软件相应而生而兴起的一种媒体形式定义。起初,社会化媒体一词是由英文词组“social media”翻译而来的,所以很多人也把它译为“社交媒体”。全球最著名的百科全书网站Wikipedia上,社会化媒体被描述为是人们用来创作、分享、交流意見、观点及经验的虚拟社区和网络平台。②流行的社会化媒体传播介质包括了blog、vlog、podcast、wikipedia、facebook、plurk、Twitter、Google+、网络论坛、Instagram等,某些网站也加入类似的功能,例如百度、Yahoo!Answers、EHow、Ezine Areticles等。而笔者认为,社会化媒体可以总结为,是以多对多的对话为传播方式、用户生产信息为传播内容、互联网技术为传播渠道的新型大众化媒体。

3、弱关系及弱关系社交

和频繁交流的“强关系”相对应,“弱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交往不频繁,甚至比较生疏,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的人际关系。但正因为如此,这种弱关系出现一个特点,就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由于交往程度不深,单个交往对象不需要长时间的维系,反而交往面却很广,因此可以获得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

弱关系理论诞生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斯坦福教授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在1973年发表的文章《弱关系的力量》中作出了说明,通过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情感投入程度、交往的时间长短以及有无互助互惠行为的观察,可以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社会关系分为强关系、弱关系和无关系。并且,在它们三者当中,弱关系最能达成多种信息的传递,使信息在不同群体之间自由流动,由此,人们才得以获取在原本强关系网络中难以获取的信息。③

而“弱关系社交”则是建立在弱关系基础上的一种社会交往方式,这种交往方式在以往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很难形成和发展,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弱关系社交已经普遍流行开来,并且渐渐改变着人们以往的社交习惯。长久以来,我们似乎习惯于一种“强关系”的交往方式,我们习惯与家人、朋友、同事等进行交流、分享信息、寻求帮助。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去选择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由于“强关系”通常出现在关系密切的小圈子中,交流内容时常很局限,从而产生大量信息重叠、赘余,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④但是,通过一些社会化媒体(如微博、豆瓣、知乎等)搜索到的信息往往是及时的、新奇的、跨越阶级和意识形态的,这样的信息更具价值,能给自己带来更多更好的知识扩充和经验积累。弱关系社交的本质就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流动领域的不断扩展。

二、弱关系社交流行的原因

1、技术的变革: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为弱关系社交提供平台

社会的交往规则往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过去,人与人的相识必须依赖真实的社会关系,否则难以有渠道认识陌生人。互联网的出现则让彼此陌生的人开始有了彼此认识的渠道,各种移动设备和PC上充斥着大量的社会化媒体,占领了人们的社交生活。微博作为典型的弱关系社会化媒体代表,将名人微博的营销机制巧妙地引入,使得具有较多社会资本的社会名流在微博迅速崛起,而另一方面,以草根为主的普通人将其社会关系迅速导入微博中,真实与匿名共存、名人与草根并举的状态成为现代人形成弱关系社交的培养皿。

2、交往的本能: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需求

社交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马斯洛提出了人类的五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交往需求似乎并没有在其中明显地指出,但实际上,这每一种需要的满足,都需要人类的交往活动来实现。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需求是在个体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本能,人类天生就习惯与别人共处,以获得安全感。人类需要社交,需要从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的信息帮助、生理需求以及情感需求,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也正是符合了马斯洛所说的五大需要。

弱关系社交能充分满足这种心理需求,面对陌生人,人们似乎更能表达一些不被熟人知道的情感。并且,由于弱关系网络触角无所不及,一些相同感受的陌生人还可能对你评论与互动,由此而带来的存在感甚至比熟人的安慰更让人心情愉悦,使人产生一种被需要、被尊重的满足感。

3、信息的诱惑:弱关系社交为信息获取提供更多可能

我们都了解,“强关系社交”总是在自己身边的固定圈子中进行,所获取的信息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在“强关系”社区中,交往的核心是有着强烈情感联系的“人”。就算你的家人同学在“朋友圈”天天发一些食之无味的信息和一些无病呻吟的牢骚,但并不会影响你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在“弱关系”社区中,交往的核心却是“信息”。⑤

例如在微博中,如果你关注的某个大 V公知成天发布大量信息但内容并不是你所感兴趣的,你可能会毫不留情地取消关注,因为你本身关注的初衷就是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所以在“弱关系”社区中,人们真正在意的是信息的质量。也正因如此,通过“弱关系”传递信息的流动速度远远超过“强关系”。人们对信息的质量越来越挑剔,寻找信息的触角也越伸越广。不同于“强关系”网络产生的信息趋同,“弱关系社交”为信息获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三、弱关系社交引发的社会问题

1、人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薄

在“弱关系社交”中,人们太容易认识陌生人,并且是大量的陌生人,我们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去维持与这些“半熟”人的关系。并且,这种“弱关系社交”往往是在互利互通的原则下进行,人们的交友行为似乎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另外,手机的LBS功能还可以轻松让用户获知自己的附近有谁,与自己是否有共同的兴趣。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可能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了,但同时这种“轻易”得来的朋友之间联系的深度往往越来越浅薄。越来越多的“泛泛之交”出现在你的生活中,几个月难得一次的或未曾谋面的交流,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发随意,社交关系淡薄。这也许是在新技术繁荣的时代应不断警觉的问题。

2、隐私风险

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有些私密的事情我们宁可对陌生人说也不愿意和熟人说,因为觉得陌生人相对更安全一点。其实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有时越是和亲近的人越开不了口,反而跟一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却很愿意倾诉。这些陌生人似乎很“安全”,跟你的生活圈子没有交集所以也不会对你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跟他们诉说秘密似乎既能让自己心情舒畅又不会带来熟人间议论的困扰。因此,我们常常会在微博、豆瓣之类的“弱关系社区”大曝隐私,但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在给人们带来交流便捷的同时,也让人们的信息越来越容易被他人获取。加之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爆炸,人们在不经意间无时无刻不暴露着自己的隐私,存在巨大的隐私风险。

3、由弱关系转向强关系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性

弱关系社交本就是在彼此不熟悉甚至陌生人之间发生的一种社交方式,是一种非常微弱的社交关系。但如今,很多社交软件的运用中,“弱关系”在有些时候有向“强关系”转变的趋势。如果说微博使人的社交圈迅速扩大,是一种泛化的“弱关系”,那么,微信的崛起则使这种“弱关系”有向“强联接”转化的趋势。“摇一摇”的功能应用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轻易地从“无关系”建立了“弱关系”,又可能通过聊天、见面的方式,逐渐加强的“弱关系”变成了“强关系”。其实这是一种并不安全甚至危险的社交方式,因为本身交友的基础非常不稳定,这种“弱关系”是建立在对对方的一切生活环境、过往、人品等所不熟知的基础上的,而这个从“弱关系”转向“强关系”的过程一般非常短暂,加强了社交的不安全性。通过类似微信“摇一摇”的“漂流瓶”应用,还有“陌陌”交友软件等进行欺诈甚至人身伤害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结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开创的可能性让“弱关系社交”成为了一种流行,但其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当我们在通过“弱关系”来获取所需信息之际,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同时也别忽略了真实社交圈的“强关系”。如何解决“弱关系社交”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①杨栋梁,《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的研究》[J].《网络通讯及安全》,2012(5)

②徐煜、金兼斌,《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J].《传媒》,2013(6)10-13

③M.S.格兰诺维特,《弱关系的力量》[J].《国外社会科学》,1998(2)28

④李光斗,《“弱关系”的强能力》[J].《决策》,2014(1)90-91

⑤陈昌凤、仇筠茜,《微博传播:“弱关系”与群里智慧的力量》[J].《新聞爱好者》,2013(3)18-20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社会化陌生人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