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报道与人文关怀初探

2015-09-10张瑞

新闻世界 2015年9期
关键词:柴静砍柴新闻报道

张瑞

【摘要】新闻专业主义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原生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记者追求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职业理想,但一直以来,也有不少的报道使人们认为记者是冷血动物,媒体的所作所为是极其令人生厌的。面对这一现象,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显得更有“人情味”,尤其是对灾难事件的报道。然而新闻报道要做到有人情味,记者和新闻机构的管理者必须要考虑到许多很实际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人文关怀柴静

一、柴静式的新闻报道引发争议

自从柴静的著作《看见》以及纪录片《穹顶之下》曝光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评价柴静做新闻的方式,褒贬不一。那些提出不同声音的人主要分为“砍柴者”和“挺柴者”两大阵营。其中,“砍柴者”也包括诸如闾丘薇露、董路等电视同行,他们认为柴静是在表演新闻。

报道新闻要求遵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则,即真实、客观、公正、正确、全面、平衡。而足球评论员董路把对柴静的批评上升为“新闻不专业”的高度。

“砍柴者”认为柴静做新闻带有记者的个人情感,具有明显的表演成分,如在“双城的创伤”的采访中,柴静蹲下为孩子擦眼泪;在采访药家鑫一案中,柴静停下采访安慰张母。而闾丘薇露认为做新闻是一件“冷峻”的事,电视记者应当把自己隐藏在当事人和新闻事件之后。除此之外,“砍柴者”诟病柴静的另一理由是,文艺腔太浓,她只提供“心灵鸡汤”,却不直言问题核心。

“挺柴者”如央视内部就为柴静打抱不平,他们认为柴静作为一名资深的电视记者,经历了很多,做新闻已经很成熟并且一直都在为新闻事业奋斗着。柴静做新闻所流露的都是真实的、质朴的感情,而柴静坚持的“关注新闻中的人”这一信念,能很好的对受伤的心灵起到抚慰作用,感动人心。《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一直关注柴静的节目,这位在香港从事新闻工作的媒体人说:“柴静的节目‘有人文情怀,很多问题谈得细致’”。

关于对柴静做新闻的方式的评价,孰是孰非暂不判断。但“砍柴者”和“挺柴者”的争议不单是对柴静做新闻方式的褒贬,它也反映了当下新闻记者对新闻门槛与精神的认识。

二、关于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它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中立的把關人和客观的反映者。客观性和中立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特征,并由此发展出一套专业的理念和技巧,其主要价值就在于维护媒体的社会公器职能以及报道的中立性、事实的真实性等。

可以说,新闻的“门槛”就是专业主义新闻观,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的反权威精神。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原生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今天,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中国媒介生态中,新闻专业主义不断发展并趋向成熟。目前我国几家主流媒体做新闻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财经》体现为理性的专业主义;《南方周末》体现为人文的专业主义;《凤凰》则“采”重于“访”在于写“观察式新闻”而非“纠纷式新闻”。

三、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虽说,真实客观中立地报道新闻事实是对每一个记者的基本要求,但是记者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个体,在报道新闻时,在新闻事件中与当事人交流时不免带有个人的主观意识,所以纯客观的新闻几乎是不存在的。不仅如此,对于某些新闻事件的报道,不少媒体的所作所为令人生厌,引起人们的不满。如对死亡,疾病和毁灭的报道,对于悲剧性的报道难免会带有些侵犯性。

1996年3月13日,一个持枪男子闯入了苏格兰小镇邓布兰的一所学校,在开枪打死了16个孩子和他们的老师后,开枪自尽。事发后的第一天,记者们并没有去采访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们。第二天,除了苏格兰《太阳报》还不允许自己的记者去采访以外,其他记者都开始了采访。随着时间的推移,记者们变得有些肆无忌惮。一位妇女在凌晨两点被记者用电话叫醒,让她帮助确认报纸所刊登的头条;长焦镜头被记者们用来偷拍那些悲痛欲绝的亲属们;在居民和媒体之间还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场景。

那么,记者们究竟应该怎样报道苦难呢?难道记者们追求独立客观的职业理想就不允许他们在报道中掺杂任何感情吗?兰德尔说:“人们都知道一个好的记者必须是条‘硬汉’,愤世嫉俗、冷漠、工于心计,甚至还有点残酷。他必须能够直视死人的眼睛,而且面带微笑。”当身处苦难中,大多数人会对于别人的痛苦都表现出一种悲悯和同情,不少令人生厌的媒体行为归根到底是因为缺乏同情心。

在遵守新闻的基本原则之上,对于人的基本的关心与兴趣常常是记者这个职业最为珍贵的东西。因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并不排除一切人性情感的因素。比如做“双城的创伤”那期节目时,柴静蹲下来为哭泣的小男孩擦拭泪水的镜头就很好地体现了记者的人文关怀。

当记者在报道一件可怕或者沉重的事时,当你有能力去阻止其发生,或者已经完成了职责所在,并且可以给别人以帮助时,那么你为什么要袖手旁观呢?有些记者可能认为他们的首要责任是观察并报道新闻,而不是试着去改变它。但是,记者首先是一个人,我们有基本的道德情感,做新闻要守住基本的伦理底线。否则就不会是一名优秀的记者。

令人担忧的是,现在有些记者和媒体打着新闻专业主义的幌子将观看和阅读别人的苦难变成一种娱乐方式。想一想我们在看到别人哭泣的时候有什么感受,人们在恸哭时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脸部表情,因此我们会觉得自己的在场是对他们隐私的侵犯。我们目睹了别人的脆弱和无助,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给予最大限度的尊重。记者也必须要做到这一点。自然,他们处理新闻报道必须足够专业——如果记者自己都哭得眼泪汪汪,那就会影响正常的工作。但是,如果记者们能在报道中更多地加入一些人文关怀,如果他们更多地考虑到人的生命的价值,那他们的报道会变得更加感人。

四、新闻报道要有“人情味”

新闻报道要做到有人情味,记者和新闻机构的管理者必须要考虑到许多很实际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基本点:

1、不要被技术牵着鼻子走,否则我们会做出鲁莽和不正确的决定。

2、资源共享,尽量把对别人的不可避免的侵犯降低到最小。不仅新闻本身有一个道德尺度的问题,而且我们获得新闻的方式也要讲究道德,而资源共享就能够较好地避免有太多的记者采写同样一个新闻而导致对别人的侵犯问题。

3、对采访要保持敏感。记者在发出采访要求以及在采访过程中应该谦虚谨慎,态度柔和。记者不应该采访或者试图去采访那些还处在惊恐状态下的人,而且只有在征得对方同意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采访;另外,记者还应该向对方解释清楚采访的规则,因为对方很有可能是第一次接受新闻记者的采访。

4、对刊登或者播出令人痛苦的题材务必要谨慎小心。

5、派经验丰富的记者去采写报道。

6、要在采访中体现出记者的人性。对记者而言,这意味着既不能放弃对新闻的追踪,又要展示出自己的感情。

结语

对于职业新闻人追求新闻专业主义还是体现人文关怀,笔者认为两者并没有矛盾,如果说新闻专业主义是社会的镇静剂——客观中立地为社会诊断病情;那么报道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就是社会的解毒剂,为社会排毒并寻求继续前行的能量。而且,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强调对“人”的关注,对人们的生活和真情实感的关注,人文关怀是对生命、生活的尊重与怜悯,多一份关怀,少一些冷漠,这不仅是记者的良知,也是媒介的责任。

参考文献

①郭镇之,《新闻专业主义——舆论监督、客观性与新闻专业主义》,http:// academic.mediachina.net/more.

②李晓婷、朱晓佳、姜弘,《你是“砍柴”,还是“挺柴”?.》[N].《南方周末》,2013-3

(作者单位:皖西日报社)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柴静砍柴新闻报道
小马砍柴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磨刀不误砍柴工
放羊的故事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放羊的故事
柴静:一根宁静的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