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少儿广播剧再造

2015-09-10周婷婷

新闻世界 2015年9期

周婷婷

【摘要】新媒体时代,少儿广播剧机遇与挑战并存,凭借“互联网+”的新型思维理念,提出少儿广播剧会员制度、大数据下的云广播设想、线上线下齐互动的服务方式,让“互联网+”少儿广播剧能在媒体竞争中更好的生存下去。

【关键词】少儿广播剧互联网+会员制云广播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36次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亿,相较于2014年12月增加了3679万人,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①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移动互联网使得传统广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根据赛立信媒介研究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10年至2014年这5年间,通过手机收听广播的听众增加了1.6倍,通过车载广播收听广播的听众增加了大约1倍,而通过收音机收听广播的听众则减少了41.7%。受众的收听渠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成为广播的新宠儿。

而少儿广播剧作为广播节目中的一个分支,在传统广播整体呈“衰退”趋势的大环境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既给少儿广播剧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少儿广播剧不再是顺序收听的线性传播了,其所特有的声音资源、天然有针对性的受众群体、技术传播等特质与互联网新媒体之间可以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共赢。

传统少儿广播剧要想在互联网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树立起互联网思维,打破传统广播带来的桎梏,进行战略化转型,形成“互联网+”少儿广播剧的新型发展模式。

一、实施CRM会员制

CRM即是客户关系管理,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来协调企业与客户之间在销售、营销和服务上的交互,从而提升其管理方式,向客户提供创新式的个性化的客户交互和服务的过程。

CRM最终的目标还是保留住老客户、发展新客户,少儿广播剧应该借助这种思维方式,将广大的少儿听众群体与自身转换为听众关系管理,建立自己独特的少儿广播剧会员制度,用大数据来支撑少儿广播剧的内容走向。这样,不仅能够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更能行之有效的保留老客户,建立新的盈利模式。

1、数据化的少儿广播剧节目

带有公益性质的少儿广播剧并不好发展,而少儿广播剧的工作者都是成年人,与少年儿童有着天然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什么样背景的少年儿童在听广播剧,他们处于农村还是城市,使用什么终端在收听广播剧,对什么类型的广播剧感兴趣等等,这些问题少儿广播剧人并不知晓,也没有知晓的途径和渠道。殊不知正是这些大部分广播人并不在意和关注的问题,才是真正引导少儿广播剧走向的关键。

现在许多的少年儿童都通过互联网,使用全新的终端收听少儿广播剧,各式各样的APP组成了一个个的少儿广播剧终端播放途径,甚至许多的APP都有高端定制的功能,可以点播、可以预约、可以下载、可以上传、可以评论、可以转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收听体验。

通过少儿广播剧会员制,广播人可以对这些APP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更加精准的获得收听少儿广播剧用户的详尽信息,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受众进行实时互动,为少儿广播剧节目提供决策上的支持。

2、数据化的少儿广播剧服务

少年儿童虽然年龄小,表达能力不如成年人,但是他们也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和评判标准的。广播人并不能因为他们不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忽略他们的想法,反而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商业化模式运营的今天,广播人作为服务方,要提高对少年儿童的服务能力,优化对少年儿童的服务流程,这样制作出的少儿广播剧才能真正被少年儿童接受和称赞。少儿广播剧作为声音服务的一种,要更加的专业和专注。

在实行少儿广播剧会员制后,广播人就可以得到精准的用户信息,并将用户信息数字化,确定哪些类型的广播剧更受到哪个年齡段少年儿童的喜爱,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把少儿广播剧年龄化分段,让服务更有针对性,同时也可以为少年儿童提供更多的线下服务。

3、数据化的少儿广播剧理念

在传统广播的理念中,重视的是“内容为王”,但是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还要加上商业化运营这一新思维。少年儿童受众群不再只是单纯的听众,而是广播人要服务的用户,要真切的认识到少年儿童的用户价值,认识到少年儿童是一个个鲜活存在、有思想、有选择力的个人,每一个少年儿童的选择都将影响着少儿广播剧的发展走向。

广播人从内容的生产者变为了内容的提供者,打造属于自己的APP是当务之急。传统广播中,节目收入一直是困扰广播人的难题,少儿广播剧作为公益性的广播节目,由于受众群体特殊,更加不容易得到广告商的青睐,同时一些不适合少年儿童收听的广告也不能播出,这就更加剧了少儿广播剧节目的困境。但在新媒体下的大数据时代,少儿广播剧人要转变传统的思维理念,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APP。目前国内广播APP做得比较好的有蜻蜓FM、喜马拉雅FM、考拉FM、荔枝FM、多听FM等,少儿广播剧人也可以推出针对少儿广播剧的APP,让少年儿童更加简单快捷的找到自己想听的广播剧。

二、大数据的云广播

201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提出“抱团取暖”计划,倡导全国广播媒体形成战略同盟,让所有的广播产品都能通过云平台汇聚在一起,形成音频产品矩阵,这便是“云广播”的雏形了。而少儿广播剧可以借助“抱团取暖”这个顺风车,提前做好准备,打造属于自己的“云广播”。

大数据的采集与运用,是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独特优势。少儿广播剧的创作与制作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作为媒介传播的一种,少儿广播剧也要重视受众的用户体验与意见建议等,但传统广播作为线性传播,很难与受众进行实时互动,所得到的受众回馈途径也比较单一和狭窄。大数据变革正好弥补了少儿广播剧这方面的不足,各种类型的第三方播出平台能够很好的给与少儿广播剧制作人各方面的反馈,并且能够精准的分析和整合听众的用户信息,不断丰富少儿广播剧的数据内容,有利于少儿广播剧的有益发展。

少儿广播剧毕竟是一个受众面很窄的节目,各个电台的制作团队和制作资金都不充裕,所能制作出的作品也有一定的限制,这就使得每家电台的少儿广播剧剧目过少,同时由于受到地域和信号覆盖等限制,少年儿童所能接收到的少儿广播剧就更加稀少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少年儿童的成长所需。通过云广播,少儿广播剧可以形成同类型的联盟,将全国各个优秀的少儿广播剧汇聚在一起,让互联网把云空间填满,让云广播满足每一个少年儿童的需要。

1、节目内容的储备

由于少儿广播剧节目的稀少,很多少年儿童只能通过重复收听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少儿广播剧实施云广播,大量的储备节目以后,丰富多彩的少儿广播剧剧目增加了可选择性,一些民间制作团队所制作出的优秀少儿广播剧也可以通过云广播发布到网络上,少年儿童就能更自由的选择自己喜爱听的少儿广播剧了,而少儿广播剧的创作者们也可以通过版权来获得额外的收入,提高广播人制作精美剧目的热情。

其次,只有大量节目内容的储备,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有助于与互联网更好的融合。互联网可以扩展少儿广播剧的传播途径,让少儿广播剧在网络上实现实时收听、内容回播、互动分享等服务,而广播人也应该有丰富的内容来满足互联网需求,随时能够随着少年儿童听众喜好的改变而改变。

2、节目付费的尝试

虽然少儿广播剧属于政策性很强的公益性节目,但并不表明少儿广播剧的制作是没有成本的,资金短缺一直制约着少儿广播剧的发展。作为职业的少儿广播剧制作人,我们也应该争取自己的合法利益和应有的尊重。

由于版权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许多电视、网络节目都在尝试进行付费节目的推广。少儿广播剧也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之处,为自己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对一些经典的少儿广播剧目进行付费收听,也可以制作出新的少儿广播剧进行付费收听。有竞争的压力才有创作的动力,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少儿广播剧制作的资金支持,也能鞭策少儿广播剧人制作出更多受到少年儿童欢迎的剧目,让少儿广播剧百花齐放。

三、线上线下齐互动

少儿广播剧不仅仅能给少年儿童带来听觉上的享受,也可以通过APP向少年儿童推送适合的线下活动,让广播人与受众达到共赢的局面。

作为少儿广播剧人,我们首先要明确,受众要的是什么服务。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有不同的需求点,在收听少儿广播剧的时候,也会产生不同的渴望,广播人可以根据少年儿童不同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线下活动。例如可以整合少儿广播剧中受欢迎的背景音乐,制作成光碟进行贩售;可以将少儿广播剧中制作或者推荐的图书作为衍生品,在APP上发售;也可以组织少年儿童进行有益的户外游戏,进行公益活动,甚至可以让少年儿童喜爱的少儿广播剧配音员与听众见面等等,这些有益的线下活动,不仅能够增加电台的知名度,为电台做良性宣传,同时也能够培养出一批忠实的用户群体。

综上所述,虽然传统广播在慢慢衰退,但是少儿广播剧不能被取代,也許它现在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但是“互联网+”给少儿广播剧带来了新的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少儿广播剧会员制的体验,少儿广播剧云广播的设想,少儿广播剧线上线下齐互动的服务理念,少儿广播剧能够更好的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为少年儿童提供更多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也让喜爱并一直坚持进行少儿广播剧制作的工作者们看到未来和希望。

参考文献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2015-7

(作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级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