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有“大局”意识

2015-09-10张平

课外语文·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大局课堂

【摘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几篇文言文中,有几处词句的理解一直存在争议,一线教师往往摸不着头脑,比较纠结。笔者以为,课堂上,教师可以呈现争议,以期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至于更加专业化的考究,则可以留待以后有趣于此或有志于此的同学。而在课堂上,作为语文老师,要做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学会依据语句或语段的整体结构和语意、语气甚至全篇的关联、照应去推敲,力求准确把握。下面就这几个词句来具体说明。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谁为哀者

对此句的理解,各种资料说法不一,有“谁在哭?”“谁为他哭?”“谁是同情的人?”“在为谁哭?”和“谁让你们哭的?”等,每种说法好像都有一定的道理。其实,我们如果把它放到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来看,可能认识会更清晰一点。事件的起因是“周公被逮”,“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来抓人的“缇骑”对着众人说了一句“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最后发展成“吴之民”“噪而相逐”的“吴民之乱”。众人为什么无法忍受?是因为役吏“谁为哀者?”这一句话;役吏为什么说出这样一句话?因为众人在哭着为周公送行。那么,此种情形之下,役吏会说出什么样的话并惹怒众人呢?依据上下文则不言自明。再者,比较而言,只有“(我看)谁在为(他)哭?——不许哭”更能显示役吏的强横和霸道,也更符合当时的情境。同样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谁可使者?”和《鸿门宴》中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与此局势局相同,意思当分别为“谁可以出使(秦国)?”“谁替大王想出这个计策的?”

二、臣闻求木之长者

对此句中的“长”字,人教版和粤教版都读作“zhǎng”,意为“生长”,而苏教版的注释作“ cháng”,意为“高”。撇开事理之类的因素不说,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从语段的整体结构和意义上去把握,则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开头三句,作者用两个比喻“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中心,而这三句又构成排比,从排比的结构形式上来看,第一句中的“长”是与后两句中的“远”和“安”相呼应的。“远”和“安”为形容词性,因此,“长”也应该是形容词,作“高”讲比较恰当,只不过,这三个词在这里都带有动词的特征——“长得高”“流得远”“治理得安定”。

三、将崇极天之峻

对此句,苏教版教材课文下面的注释为:“推崇皇权的高峻。极天,天之极处,这里指至高无上的皇权。”而在其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的译文中,却将这一句翻译为“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后一种译法也常见诸种参考资料,这是把它当作了定语后置句式。到底哪一种更加合理些呢?我们来看一下文本:“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以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仔细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段文字是从三个层次来说的:国君的位子很重要;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对得起这个位子;不这样做的话不行。第二层两个句子使用的是典型的对称句式,由后一句来看,“无疆”修饰“休”,反过来却不行,则“极天”修饰“峻”为好,而不能作为定语后置看待。再有,将“极天”解释成“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似乎不妥。“极天”一般有三种理解:1.至天;达于天。唐·杜甫《秋兴》诗之六:“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2.指天之极远处;远处。清·姚鼐《登泰山记》:“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3.满天,到处。明·屠隆《彩毫记·展武相逢》:“遍地烽狼,极天戎马。”而从前文的“积德义”和后文的“厚德”等来看,这一句翻译成“应追求最高境界的德义”更恰当。

四、虽在下愚

这一句,苏教版教材课文注释,将“下愚”解释成“最愚昧无知的人”,配套的教参读作“虽/在/下愚”,译为“我虽然最愚昧无知”,而不少参考资料却将这一句读作“虽/在下/愚”,翻译成“虽然我(很)愚昧无知”。其实,从语义上来看,“我最愚昧无知”并没有体现出注释中的意思,且与“我很愚昧无知”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孰是孰非?让我们来推敲一下文本:“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从这一段的语意来看,表达的是“即使是处于下愚(最愚笨)的人”,(也)“知”道“源不深而望……德不厚而望国之治”(的道理),“(更何)况是明智睿哲的人呢?”这样,才能更加凸显这一道理的尽人皆知、这一做法的必要必须。而且,从该段文字的前后内容来看,魏征从始至终,都没有把说话的方向对准某个具体的人,他指向的都是不确定的人,如“思国之安者”“人君”。因此,将该句读成“虽/在下(我)/愚”,是不妥的,在前面加上“我”,也纯属画蛇添足。

五、以戏弄臣

对该句,苏教版教材课文没有注释,配套的教参译文作“以此来戏弄我”, 读作“以/戏弄/臣”,而有的参考资料则读作“以戏/弄臣”,意为“把它给弄臣嬉戏”。如果我们从《廉颇蔺相如列传》第四节文字看,事情的过程是:秦王得璧大喜——取回和氏璧——指斥秦王无理无信。如果我们细看,则会发现,他指斥的话句句呼应开头秦王见相如的情景。“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呼应“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礼节甚倨”呼应“秦王(得璧)大喜……左右皆呼万岁”,“得璧,传之美人”呼应“传以示美人”,“以戏弄臣”呼应“及左右”, 最后得出“臣观大王无意偿赵城邑”(呼应“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的结论。这样看,“戏弄我”就显得不太恰当,且从秦王君臣的表现来看,“戏弄”之说也显得有点牵强。

作者简介:张平,1968年生,男,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大学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编辑:刘影)

猜你喜欢

大局课堂
胸怀大局
甜蜜的烘焙课堂
学党史和把握政治大局
品牌建设融入发展大局 务实创新打造有为统战
美在课堂花开
胡春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 更好服务稳就业大局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自觉融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