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社区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2015-09-08李景盛李正中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空心化城镇化村庄

李景盛 李正中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社区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李景盛 李正中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加剧。农村空心化给当前的农村社区建设带来建设主体缺位和参与意识淡薄、空心村公共服务建设落后、村庄社会关联度降低和农村文化传播断层等问题。通过发展就近城镇化、健全社区自治体制和机制、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等多项措施,为空心村的社区建设提供科学的路径选择。

农村空心化;农村社区建设;困境;出路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很多村庄普遍出现“人走屋空”的现象。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刘彦随研究员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当前我国传统农村地区约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村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心化问题,而且这一现象有越演越烈之势[1]。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 894万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其中,外出农民工16 610万人,增加274万人,增长1.7%。农村空心化问题不仅使农村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而且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农村空心化现象是农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整体衰落的标志,它的产生与我国城乡关系发展过程中长期忽视农村社区建设相关。因此,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促进传统乡村区域经济社会秩序的重构,对于我国统筹城乡战略的实施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空心化的研究现状

(一)农村空心化的概念及特点

对农村空心化的界定,主要观点有以下三种:一是从地理学的空间层面进行描述。程连生等认为,空心化聚落是居住在平原地区集村的住户,在空间欲望驱使下逐渐向周边新扩带迁居,导致原聚落成新度下降、非居住房屋增加、废墟面积扩大、人口密度锐减,并与新扩带形成强烈反差的一种聚落形态[2]。二是从经济学的劳动力转移角度进行解释。以周祝平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农村“人口空心化”是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总数不断下降和农村青壮年人口比例失衡,农村剩下的人口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现象[3]。三是社会学视角进行分析。冯丽认为,空心村是在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由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与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4]。

然而,随着对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新形势下农村空心化问题呈现出多学科、多角度的相互交织性,单一的学科概念很难完整地科学概括这一现象。但是在众多的研究当中,农村空心化研究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人口空心化。由于城市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经济因素的刺激下纷纷流入城市就业。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非农化转移的人数不断增加,必定导致农村常住人口骤减。农村常驻人口的失衡不仅表现在人口总量上,而且也在性别、年龄结构上严重失衡。大量男性青年的外流致使农村生活主体呈现老龄化、妇女化、儿童化趋势。

2.宅基地空心化。空心村是人口大量外流造成的必然结果,“人走屋空”、“人走村空”的现象在当今农村并不少见。空心村大量原住宅处于废弃、空置或半空置状态,新建房屋向村庄外围扩展,“建新不拆旧”导致农村住宅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学者刘彦随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宅基地占地约2.48亿亩,平均每户近一亩,人均220多平方米,远超过了强制性国家标准《村镇规划标准》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上限150平方米[5]。原有的住宅处于空置状态,新建住宅向村庄外围扩展使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土地浪费问题严重。

3.农业生产空心化。首先农村耕地撂荒现象严重,由于外出务工的收入远远高于在家务农的收入,农村青壮年人口纷纷外流直接导致大量农田无人耕种。其次,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当前农村留守人口中主要是老人和妇女在经营农田,他们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较低,难以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因素都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农业生产空心化。

(二)农村空心化与农村社区建设

近年来,农村空心化问题与农村社区建设引起了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学者高度关注,但研究的视角和侧重点各有不同。当前,学者对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农村空心化的概念及特点、产生原因、带来的影响和对空心村的整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发现,对农村空心化或农村社区建设单个问题研究较多,而将两者结合起来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就如何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相对不足。

1.以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为角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迁村腾地、土地流转、土地集中等可以腾出大量土地复垦为耕地或者调整为建设用地,促进集约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成为应对农村“空心化”的有效方式之一[6]。

2.以农村社区的功能为视角。麻陆东认为,农村“空心化”时代的来临,为农村社区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让农村社区承载更多功能,他以河南省某县部分乡镇为例,将农村社区功能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公共服务供给与保障功能、农业生产管理功能和助推村民实现自治功能等[7]。

3.从加强器物和精神方面建设出发。梁银湘认为,推行农村社区建设,其首要目标就在于让“空心村”变得充实起来,无论是在器物还是精神方面都是实心的,使之从一个“离心村庄”变成为一个“齐心社区”,完成农村社会权力秩序在经历市场经济对其解构之后的重构[8]。

总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环境下,当前我国对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社区建设关注还相对不足。在新一轮的城镇化进程中,长期被忽视的农村社区将被纳入整个新型城镇化体系中。所以,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村的发展现实,把农村空心化这一现状考虑到决策过程中,这样才能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社区建设困境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既阻碍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农村地域范围为基础,动员农村社区内外的各方面力量,不断整合农村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强化农村社区为民服务的功能,满足农村社区成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深化社区的自治机制,使农村的自我管理与政府行政管理实现有效衔接,以真正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共同体的过程[9]。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对现有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的重新整合,是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但长期以来,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对农村地区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造成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出现衰退现象。人口和资源的大量外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等问题,无疑给农村社区建设带来深刻影响。

(一)建设主体缺位和参与意识淡薄

村民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的重要形式,村民委员会是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村民,村民又是农村社区自治的主力军。所以,要实现农村社区的发展就必须有广大村民的参与。然而,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正面临着主体缺位和参与意识淡薄的困境。

农村空心化首先表现在农村人口总数的空心化,城镇化和工业化催发了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外流的总数仍不断增加(见表1),这必将导致农村常住人口的急剧萎缩。从流出人口的结构来看,青壮年和学历层次高的人群成为外流人口的主体。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村精英群体的外流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留守人口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的结构。农村的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很少参与或关注空心村的社区建设问题,与此同时,他们受自身的文化条件、年龄和精力等条件限制也根本无法承担农村社区建设的重任。人力资源的缺位与其它资源相比成为制约农村社区建设的瓶颈。空心村的精英群体外流造成农村社区建设缺乏应有的主体,留守人群对社区建设参与主体意识不强成为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首要困境。

(二)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滞后

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单位,承担着对家庭成员抚育和赡养的功能。赡养老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法律规定成年子女应尽的义务。在传统社会里,赡养老人的责任都是由家庭来承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农村的福利养老机构开始分担部分养老的职责。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不能完全取代家庭的赡养功能,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

随着农村空心化时代的到来,农村家庭承载的抚育和赡养功能开始弱化。伴随着大量青年子女的外出务工,农村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很多子女大多没有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甚至还将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委托给自己的父母。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留守老人赡养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等给农村地区落后的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村庄社会关联度降低

村庄社会关联是指村庄内部人与人之间具体关系的性质、程度和广泛性,它是村民在村庄社会内部结成的各种具体关系的总称。村庄社会关联关注的是村庄内人与人之间关系所构成的行动能力,这种行动能力可以使一些人为村庄的公共生活采取共同行动[10]。传统的农村是一个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场所的熟人社会,强大的宗族力量和伦理关系使村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村庄社会关联度高。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增强,村民的社会行动也变得理性化、利益化。当面对涉及村庄公共生活事件时,大家都抱着“各扫自家门前雪”的心态,村庄社会关联度开始降低。传统以宗族伦理建立的社会关联正逐渐被以契约关系的社会关联所取代。当前空心村的外流人口由于长期在不同地方务工,村庄早已不是他们进行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在这种环境下村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村庄社会关联度降低也就不足为奇。

(四)农村文化传承断层

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对本社区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文化传承旨在对传统农业文化中精髓部分进行保护。

农村文化的特征:第一,农村文化的封闭性和主观性,农村文化起源的社会条件和基础决定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都只能在相对封闭狭小的范围内进行[11]。第二,农村文化的产生依附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工业化时代,工业所创造的产值远远高于农业。在失去了优势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农村文化作为一种弱势文化极易走向边缘化、被侵蚀化。

农村空心化使得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年群体大量外流,青年群体不仅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农村文化发展的传播者和继承者。农村青年群体的大量外流导致农村文化传承处于后继无人的困境。与此同时,这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口不断对所接触到都市文化心理上产生认同感,甚至抛弃之前所接受的农村文化。农村人口外流、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和农村教育资源落后这些都是农村文化传承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面临的困境和危机。

表1 农民工规模 单位:万人

时间指 标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农民工总量22 54222 97824 22325 27826 26126 894 1.外出农民工14 04114 53315 33515 86316 33616 610 (1)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1 18211 56712 26412 58412 96113 085 (2)举家外出农民工2 8592 9663 0713 2793 3753 525 2.本地农民工8 5018 4458 8889 4159 92510 28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三、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走就近城镇化道路,促进农村剩余人口的就近转移

城镇化的主体在于农民,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才是城镇化的实质。同时,城镇化的实质也阐释了城镇化发展模式可以有迁移式城镇化和就近式城镇化两种路径。但一直以来,我国城镇化更多的是侧重迁移城镇化,过多地强调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在这种单项模式的带动下最终导致我国城镇化率虚高、城市拥堵和农村空心化等问题。所谓就近城镇化,也叫家门口的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农民在原住地一定空间半径内,依托中心村和小城镇,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12]。

当前,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伴随产业转移的是外出人口的回流现象,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就近城镇化创造了机遇。因此,中西部地区要不失时机地走就近城镇化道路,积极探索本地区就近城镇化模式,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城市过度拥挤问题,也为农村剩余人口的就近转移找到了根本出路。

(二)健全农村社区治理的体制和机制

农村社区建设不是简单地通过空心村合并、兴建一批公共基础设施等就能实现的,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村社区的治理水平。通过开展就近城镇化只是打破了原有村庄的地缘边界,但实际上这种通过村庄合并的方式并没有使原来来自不同地方的村民整合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区。

首先,要明确政府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职责,政府要在组织动员、舆论宣传、资金融入和制定法律政策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13]。

其次,建立多方共同参与机制。要加强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建设,把城市社区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如青年志愿者、妇联等组织积极引入农村社区,动员社会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中。

再次,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增加信息透明度。村民是农村社区的主体,农村社区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广大村民的参与和支持。空心村的青壮年群体常年在外,他们关于村庄发展的集体事物、村民权利的行使和自身利益的表达都是通过留守成员实现的。由于村庄地域扩大、干部权力集中等原因,往往造成这些村民关于村集体事务知情权得不到保障。所以,要加大村集体事务公开透明度,关于农村社区的每一项措施都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确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

(三)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功能

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是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悬殊,究其根本原因是城市发展占用过多的公共资源。应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立场出发,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财政投入。针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情况,应建立包括“一站式”公共服务站、社区卫生室、社区警务室、图书馆、健身器材等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其次,针对空心村留守人群的年龄结构特征,社区公共服务的着力点应放在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两大群体上。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家庭的抚育和赡养功能已经弱化。社区建设一方面要承担部分空巢老人的养老功能,积极引入社会化的养老理念,探索构建农村社区养老模式;另一方面要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对那些精心照顾老人和儿童的家庭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建立社区激励机制,呼吁社会各界对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

(四)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注重对传统农业文化的保护

文化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它也是传统农业文化能够在农村延续的主要途径。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文化传承的主体严重缺位和留守群体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淡薄,这些现实困境都削弱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因此,要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14]。

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如文化活动室、广播站、图书馆等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传播载体,完善社区文化设施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前提。各级政府每年要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农村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另一方面,加强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乡土艺术家。乡土艺术家不仅是农村文化生活的活跃分子,也是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者。在农村社区中发掘和培养一批具有潜力的艺术家,并通过制定一些激励措施使其参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成为农业文化传承的主力军[15]。

此外,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各方的参与和支持。从外在层面上,国家需要为农村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繁荣农村文化提供法律政策护航。从内在层面上,农村文化要不断发掘自身特色,创新农村文化价值体系,不断迎合市场和时代的需求。

[1]刘强.农村空心化难题待解[N].农民日报,2012-03-31(004).

[2]程连生,冯文勇.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理分析[J].地理学报,2001(4):437-446.

[3]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2008(2):45-52.

[4]冯丽.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调控机制探讨[J].理论界,2008(2):174-175.

[5]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0(1):35-42.

[6]中共襄阳市委党校课题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空心化”的应对之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4):48-51.

[7]麻陆东.“空心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建设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J].农村经济,2013(3):54-58.

[8]梁银湘.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空心化”与社区建设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1):87-93.

[9]李敏.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5):8.

[10]贺雪峰.论村庄社会关联[J].中国社会科学,2002(3):124-134.

[11]赵安若.人口“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传承:困境与出路[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4):24-26.

[12]杨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地城镇化模式优化路径分析[J].商业时代,2014(17):43-44.

[13]赵丽江,穆霖.农村社区多元参与治理中政府行为研究——以湖北“三万”活动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67-71.

[14]胡建华.论渝东南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3):36-41.

[15]蔡良志,张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10):74-75.

(责任编辑:于开红)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Hollownes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LI Jingsheng LI Zhengzhong

(Schoo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China)

With the quickening of urbanization across the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a large scale of rural inhabitants flow out and the countryside is thus uninhabited and hollowed out. It has brought about a serial of problems: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ies remains stagnant; the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remain to be built; the social relatedness of villages is reduced and rural culture cannot be spread.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by further urbanizing the areas around the cities, improving the community autonomous rule system and mechanism, bettering the community public service functions, strengthening rural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means can be foun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ollowed villages.

rural hollowness;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blems; solutions

C912.82

A

1009-8135(2015)04-0069-05

2015-04-28

李景盛(1989-),男,安徽界首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应用社会学。李正中(1990-),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应用社会学。

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生课题创新项目(KYCX20141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空心化城镇化村庄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家乡的城镇化
乡村空心化并非坏事
村庄在哪里
乡村旅游视阈下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探讨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