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宽农民工城市化的通道

2015-09-04刘晓新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5年5期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工技能

文|刘晓新

开展对农民工的技术技能培训,应是国家级的一个系统工程。

中国的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到2013年的统计年报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53.7%。改革前3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增长仅为7.28个百分点,改革的35年城市化增长达35.78个百分点。城市化持续快速的增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起到了重大的拉动作用,GDP由1986年的1万亿总量到2014年的61.09万亿,提高了约61倍。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

前不久的政府工作会议着重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逐步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就能给人们稳定的预期和希望。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一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意味着今后的城市化是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

城市化的意义在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消化农村剩余的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而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由于其粗放型在消化农村人口方面出现了偏差,数据显示,虽然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3.7%,但是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31.1%,也就是说仍然有约22.6%的流动人口,虽然已经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但未能真正地融入城市社会。由此可见,虽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城市化的质量并不高,主要表现在人的城市化方面,半城市化现象非常显著。

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本质就是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变为城市人口。但在我国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存在人均受教育程度低、各项素质比较差、技术技能达不到城市需要的标准,收入低社会福利待遇差,生活贫困等方面问题,很难融入城市变成城市人。他们生活在城市,却无法得到城市社会的认同,成为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边缘人,从而加大了城市贫困人口基数,同时因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消费习惯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城市居民对其无法产生心理上的接纳和认同。农村转移劳动力在社会中的这种边缘地位,使他们极易产生对城市生活和对管理者的仇视心理,给社会安全与稳定带来隐患。

造就技能工人

按照统计报告,我国农民工进城从事的职业大致分布是,建筑业13%、开采业20.9%、制造业35.5%、商业服务业24%,这里除了从事商业零售、物流外,其他大多是行业内最底层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就从建筑业分析,原来实施的是建筑资质等级承接工程的行业管理,改革开放为了适应开发的速度放低门槛,取消了建筑市场按建筑资质等级承接工程的规范管理变为纯竞标的形式,使得很长一个时期建筑市场进入无序竞争、粗制乱造、施工有量无质、事故百出安全隐患处处。恰恰这一不讲究质量、技能的时段,为广大的农民工提供了体力劳动的“就业”机会,全国仅这一行业就吸纳了近2400万的农民工。他们居住拥挤不堪的工棚,吃着粗茶淡饭,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得到的是低廉的劳动报酬。他们除了自己的生活费用,能够挣回家的工钱微薄。他们之所以仍然前赴后继的涌入城市,就是因为这点微薄的收入也比在农村高。尽管我国的建筑行业受建材和施工方式的制约,仍然处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半机械化阶段,高速扩张的开发吸纳众多的体力劳动者,但从行业的社会性讲,无论是传承还是技能,都不是仅需要简单的体力劳动就能完成的,还要有相应的技术技能。建筑业要发展,对施工方式的创新和应用掌握,都迫切要求技能技术上岗,在熟练的传承技艺积累下,才能有艺术性的创新。像农民工分布额较大的私营的开采业、服务业、加工制造业,这些行业也都面临转型升级,开采业的新技术应用、制造业的生产工具的掌握、服务业的精细深化,都为社会用工提出技能技术的要求。

我国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力大军,为了让农民工真正具有融入城市的能力,就应教会他们这种能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农民工造就成技能工人恰恰是弥补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熟练技能工人欠缺的重大战略,不但着眼现在更是放眼未来。从近期看,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劳务需求打下基础,让农民工具备城市生存的能力和收入融入城市;从国家的伟大复兴看,培养出连续不断具有生产技能和更新生产技能、创新思维的能工巧匠人才库,让中国的经济可持续增长发展实现强国梦立于世界。笔者认为:此项宏伟的工程应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并逐步推广到全民劳动群体,成为国家的常态机制,让中国的发展后续有人。职业技能培训在发达国家早已成为求职的基本条件,很多大学毕业,为了谋求一份职业,大都进入职业培训学习,获得生产技能后才去求职。我国目前大学的教育与实际操作存在着脱节现象,大学毕业后在很多行业里还需一个助理工作的实习,才能达到实际操作上岗水平,而农民工连这些基本的技能都没有如何胜任升级岗位,又谈何有能力融入城市?

笔者认为,当前开展对农民工的技术技能培训不应简单的理解为纯职业教育,而应该是国家战略的需要,是属造就软实力的、对弱势群体二次分配范畴。历来我们注重的是物质形式的二次分配,可以直接的减小社会的贫富差距,起到稳定社会和谐的作用。但如果仅仅靠对弱势的再分配来平衡社会差距,属消化社会财富的被动形式,仅适于年老病残者,而对广大的农民工这样的弱势群体,最好的帮助就是赋予他们劳动的技能。

打造国家系统工程

城市化亦包含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市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造城运动,而应是以城市发展来发展经济,让农民工进城并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让他们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从靠体力劳动吃饭转变为具有劳动技能等级、胜任建设发展需要、为城市经济发展做贡献、收入足以支撑城市生活水平的真正城市人。很多专家呼吁给农民工福利以及未来可能实行的同工同酬同待遇的政策,专家论证以及政府公报尽管提到“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但如何“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问题到目前从深层次被社会关注不够,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农民工靠自身能力融入城市获得福利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农民工掌握生产技能,并建立起完善的技能等级激励制度形成激发其创造财富的水平能量,农民工才具有可持续生产和同等收入回报、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为城市福利增量、真正融入城市的人。

针对农民工在职业技能培训上,现阶段国家要实行上岗前的强制性教育为宜。农民工之所以走出来,为的就是打工挣钱,如果让他们拿出一定的时间参加培训,很多人可能不愿意参加。针对这种情况,开辟农民工专门拿出时间培训和业余参加培训的通道,并实行无偿解决学习和生活的义务教育,给贫困的农民工一个边工作边学习提高的机会,让农民工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技能培训的路径,养成技能上岗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逐渐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为城市产业工人。

综上所述,开展对农民工的技术技能培训,应该是国家级的一个系统工程,实施层面分为:职教技能培训;技工等级认证及建立联网的全国人才库;政府制定并强化企业实行的等级技工薪酬制;大力开展政府主持的职业介绍流动市场;行政强化企业岗位等级匹配制度和工程承揽资质等级的验证制度以及相应等级技术工比例配置规定;市场按照项目等级取费的制度。上述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可达到“强制义务职业培训”提升全民整体素质的目的。通过一个时期的实施,让农民工从心理上接受认可,变为自觉的要求,那时职业技能培训就可以放开交给市场。

可以预测,如果国家重视并投入实施,未来收获的结果:3年内解决劳务市场技能工人短缺;农民工具备自食其力并创造利润的技术能力,不但解决自身融入城市问题,还为城市发展提供增量的税收贡献;为经济发展升级储备大批的技能工人,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点的实施者;城市具备历史的传承和新技术发展的人力基础条件,促进实现城市化质量的升级;增强农民工自强自信心,激发正能量的发挥,从心理上转变成为城市的一员。

猜你喜欢

城市化农民工技能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画唇技能轻松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