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龙一般的身影

2015-09-02任玉昌

醒狮国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著书两件事司马迁

任玉昌

中国的古代典籍,总给人一种感觉,用西汉司马迁的话说“微妙难识”,《道德经》亦如此。东汉时期,张陵创建道教,把老子奉为道祖,把《老子》尊为最高经典“道德真经”,而魏晋时期的士大夫们,则把《老子》与《周易》《庄子》尊为“三玄”。

今天的我们初读此书可能会觉得晦涩难懂,但是这本书二十多年来对作者本人产生了很大影响,它开启了作者的心灵,让他感受平凡的生活带给来的幸福感,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中国人真正的“文化的母乳”,那么就请跟随作者一起来了解这本书,感受他带给我们的幸福和人生智慧!

《老子》的作者在书中说:“我讲的这些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而天下的人却不能理解,不能实行。”(《老子·七十一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感慨中充满了孤独。

我不禁想起孟子的话:“吟咏这人作的诗,读这人著的书,不知道这人的为人行吗?因此要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啊!”(《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那么,《老子》的作者李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司马迁在《老庄申韩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李耳先生的传记,除了交待他的家乡和职业,只记载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孔子大老远地从山东来洛阳向老子问礼。再一件事,就是老子辞职出走,出关时著了一本五千多字的书。剩下的篇幅,讲的是两个“疑似”的老子——老莱子和太史儋。

司马迁的家族是“世典国史”的历史世家;他所生活的西汉初年,黄老之学又是当时几代太后和皇帝们所热衷的治国理政主导思想;司马迁又非常重视实地考察,向各阶层的人采访,来网罗旧闻,把很多历史遗闻都发掘出来了;而且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非常崇尚道家学说,司马迁本人还向一位被称为黄子的道家学者系统学习过道论。应该说,司马迁的历史资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在老子的生平上,司马迁只是把他认为最为可靠的两件事——孔子问礼和出关两件事记载了下来,对疑似老子的人物也忠实地进行了记录。

他的作者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宋代开始就有学者提出疑义。但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百年之后的今天,随着马王堆、郭店等地新材料的出土,尘埃渐渐落定,学者们大致认为司马迁的记载还是可靠的。从他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关于老子的信息:

一、老子是楚国人,职业是守藏室的管理员。

二、老子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也就是春秋时期的人,年龄应该比孔子大。

三、孔子对老子十分佩服,称赞他像传说中的龙一样,高深莫测。

四、老子后来辞职离开了洛阳,并写了一本五千多字的书,核心是关于道德的。

这就是老子,“神龙见首不见尾”。他存在过,我们又不能确切的知道他的身世,缥缈恍惚,像《道德经》中所说的道的体象。为什么关于老子我们能确切知道的信息这么少呢?我想,有两个原因:老子当时只是一个思想博大精深但政治地位不高的小官。更重要的一点,老子是一位言行一致的思想家,他一生忠实地践行着自己“道隐无名”的学说。还是司马迁在老子传记的结尾处所写的话最确切,也让我们用以作为本篇的结尾吧!

“老子,隐君子也。”编辑/书含

猜你喜欢

著书两件事司马迁
助人为乐的刘涛
儿童“著书”:幼儿价值观启蒙教育新探索
李克强特别关心这两件事
画出来的动物 也会动吗?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感受人大两件事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高速公路通行便捷安全 离不开这两件事的功劳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