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和谐乡村建设

2015-08-28李腾

卷宗 2015年7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文化活动文化产业

李腾

摘 要: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乡村社会利益和矛盾增多,如何如理乡村社会出现的利益、矛盾纠纷建设和谐乡村成为当今乡村治理的重大课题。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治理的重中之重,通过乡村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素质,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有利于和谐乡村建设。

关键词:乡村文化;和谐乡村;文化产业;文化活动

处在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社会,选举、信访、拆迁引发了一些列的治理问题,部分乡村选举的乱象、拆迁的利益纠葛等等导致乡村社会信访问题频发,甚至有学者指出“农村的问题解决了, 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农民信访问题解决了, 信访问题同样也就解决了一大半。”和谐社会的建设,乡村和谐是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实地的调查访谈对从文化角度对和谐乡村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现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访谈中多数基层干部都提到现如今乡村“人心管理”是大事,人心的稳定、村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是建设和谐乡村的必由之路。梁漱溟先生早在民国时期就提出的通过改造传统文化中“乡规民约”的形式,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重构乡村精神,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在当下乡村治理中更具现实意义,如何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人心的重聚、形成共同的价值导向、最终实现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是各地区乡村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为此各个地区都在积极探索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子,呈现了不同的乡村文化发展模式。

1 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以“礼法合一”“德礼为主”“情法互补,情重于法”综合治理模式。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中国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村民“生于斯、长于斯”,重人情在这个熟人社会里是文人处事的重要原则。虽然随着乡村集体化的结束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乡村丧失了共同的价值基础,但是传统的“孝道”“仁爱”“礼和”等理念在乡村人心理早已根深蒂固。所以很多地区在探索乡村社会文化治理的途径时,多数基于传统文化心理,在重建传统文化之上寻求乡村社会的文化发展。

1.1 重视“孝道文化”建设

传统的中国社会重视家庭本位,“孝道”是家庭道德秩序构建的、的根本准则。现如今随着乡村社会人口流动的增大和乡村不稳定因素的增多,“不赡养老人”等现象屡见不鲜,并且随着乡村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赡养老人”问题成为当今乡村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基础问题。所以山东等地区就重提以“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二十四孝,重塑乡村孝道文化。访谈中随处可见乡村社会上张贴的新二十四孝的宣传图片,基层干部在孝道文化的重建中也充分发挥双重角色作用,一方面积极宣传国家的政策精神,另一方面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积极调解家庭邻里矛盾,维持乡村社会的稳定。“家里打架也是找我们……来我们这儿,给他们(村民)讲讲道理,情绪稳定住,一天聊不行,明天再聊,不辞辛苦。”很多村子每年还会举办“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大赛,目的也是为了宣传正能量,鼓励村民尊老爱幼,形成良好的乡村风气。“孝道文化”宣传与矛盾纠纷的调解联动,形成乡村治理的合力。只有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稳定了,和谐乡村社会的构建才正真有可能实现。

1.2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村民逐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空閑时间,各地充分利用村民的空闲时间,调动村民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的生产生活,使得村民心情愉悦、生活和谐,有力推动和谐乡村社会建设。“以前村里面都是打麻将的,天天打麻将导致夫妻不和,邻里不和。后来进行文化疏导,设立太极版,都去打太极了,既锻炼了身体,家庭也稳定和谐了。”各地纷纷借助一些文化活动,通过一些奖励措施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一方面增进村民邻里间的交流、促进人心的凝聚,另一方面活动让村民静心养气、提升自身素质和道德境界,既达到了消遣的目的有实现了村民文化素质的提升。

访谈中还有干部提到“我们还定期举办村民讲座,每期请各行业有影响力的人来给村民讲解法律、养生等知识,村民也都积极来听。”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大众传媒等的迅速发展,乡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聚居”的封闭社会,很多村民也想通过这种渠道获取一些法律、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很多地区积极利用村民这一点,经常开展一些法律知识、健康知识讲座,给村民传达知识的同时无形中对村民的思想产生影响,村民的思想素质也不断得到提升。还有很多地区每周固定的“文化下乡”项目----放映电影,通过各种积极向上的电影宣传,增强感染力,提高村民的思想境界。

1.3 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农村发展的优势各异,很多地区乡村文化发展的比较好,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带动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双丰收。各地乡村充分挖掘自己的本土文化优势,发展文化产业事业,形成本地文化发展优势。“我国乡村文化不仅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而且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态,如乡村的民风民俗、民间典故、民间曲艺、民间手工艺、民间口传历史、竞技游艺、山寨村野文化、园艺种植、民居建筑艺术、古镇风貌、祠堂庙宇、风味餐饮、生活智慧等等。”乡村依托这些文化资源,加以发展利用,推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传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收到更多的经济效益。例如访谈中一个村子吸引来一所传统文化学校,学校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也逐步濡养了整个村子,以前村庄存在的小的问题纠纷也不复存在。

还有一些村子利用本地区的一些传统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手工业等产业。例如有些乡村能人利用传统的手艺带领大家发家致富,这不仅得到了经济上的效益还增加了整个村庄的凝聚力,有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还有的乡村依托上级投资建设的文化站,了解更多的外界信息,给自己的农产品带来销量等等都是乡村文化建设带来的收益。所以积极的发展文化产业,不仅仅带来经济上的发展,还带来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2 乡村文化建设对策建议

2.1 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乡村文化建设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增强文化的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要充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征。作为和谐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应充分尊重乡村人传统的文化心理,将一些传统的乡村伦理合理部分发扬,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又要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传统固步自封、愚昧落后的文化应彻底摒弃,特别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加快信息在乡村的传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发展。

2.2 “人心”管理是重中之重

乡村社会的最终和谐是以村民乡风文明,村民生活幸福为最终目标,访谈中很多基层干部都提到“现在乡村社会人心很散,如何实现乡村人心再凝聚,最终实现乡村共同发展是现如今乡村治理面临的大课题。”所以增强乡村的凝聚力,提高乡村社会的文化素养是和谐乡村社会建设的长远之计。法制宣传、文化教育、道德感化是“人心管理”的重要途径,政府作为管理者特别是一线的基层干部更应担负起这份责任,为维护乡村稳定和实现乡村发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总之,和谐乡村建设需要乡村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提升等各方面的共同进步,但是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极其重要的部分,不仅涉及乡村发展更关于乡土社会的稳定,所以积极的实施各种文化发展的措施,在当今文化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和谐乡村社会建设才会最终实现。

注释

李昌凤《转型期农民设法信访问题探究》,《人大研究》2005年第1期

韩青《我国古代礼法传统及当代价值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13级硕士论文

北京市海淀区S镇J村访谈资料,2014年9月22日

北京市通州区Z镇B村访谈资料,2013年9月22日

北京市海淀区S镇J村访谈资料,2014年9月22日

管宁《导入产业意识 激活乡村文化——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一个视角》,《东岳论丛》,2009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文化活动文化产业
论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现状及创新发展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论如何加强基层村级文化建设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