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福斯特的反殖民主义视角

2015-08-28曲静

卷宗 2015年7期
关键词:福斯特

摘 要: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是其最为著名的小说,也是作者唯一一部以殖民地印度为题材的小说。小说中福斯特对殖民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殖民地人民表示出深切的同情,这都体现了福斯特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的反殖民主义意识。

关键词:福斯特;《印度之行》;反殖民主义

基金项目: 山东工商学院2013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印度之行》的反殖民主义与殖民主义话语研究”阶段性成果。

1 引言

《印度之行》(1924)是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1879-1970)的代表作。著名小说评论家Lionel Trilling 曾经说过:“福斯特对我来说是当今唯一一个其作品值得反复阅读的作家。每次阅读其作品,我都有种收获感。这种感觉是阅读其他人的作品时所没有的。”由此可见可以从多角度对福斯特的作品进行分析与解读。

《印度之行》是福斯特唯一一部以殖民地印度为题材的小说。在领会作者的反殖民主义话语的时候,读者经常会被字里行间隐藏的意思搞糊涂。本文试图对小说中的反殖民主义话语进行解读。

2 福斯特的反殖民主义视角

小说中,福斯特一方面无情地批判了英印统治者的傲慢、固执与自大,另一方面表现出对殖民地人民的同情与怜惜,这体现了他的反殖民主义意识。

1.福斯特对英印官员的批判

英印官员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以特顿市长、卡伦德少校、警察局长麦克布赖德和治安法官朗尼.希斯洛普为代表的英国官员。他们自私、自负而又狂妄。另一阵营是以菲尔丁、穆尔夫人和阿德拉为代表的开明英国人。他们对待印度人善良友好。

特顿市长是大英帝国的忠实拥护者,他向来看不起印度人,更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印度人。他组织的旨在弥补东西方差距的“搭桥聚会”以失败告终,显示了英印人与印度人之间的紧张态势和交流的失败。殖民主义不允许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任何亲密联系。正如特顿说道:“这二十五年间,在英国人和印度人期望成为亲密朋友的时候,除了灾难意外,从未有过任何结果。相互交往,可以,礼尚往来,也行。要说亲密无间——绝对不行,绝对不行。”(E.M.福斯特 2008:143)当印度医生阿齐兹被逮捕的时候,特顿市长故意把菲尔丁从阿齐兹身边拉开,为的是避免菲尔丁替阿齐兹说话而使英印人尴尬。

官署医务长官卡伦德是印度医生阿齐兹的上司。他心胸狭窄,脾气暴躁,经常以工作之名捉弄阿齐兹。阿齐兹的医术比他高明使他的嫉妒心与日俱增,他在吃饭的时间叫阿齐兹去他家而又将其拒之门外。他还称印度人为“猪猡”,在审判阿齐兹的法庭上,他极尽其所能对印度人进行了残忍的挖苦。

小说中对警察局长麦克布赖德的描写也是充满讽刺的。他是昌德拉普尔市全体官员中“最有教养、最善于深思熟虑的人”( E.M.福斯特 2008:146),他有一套关于气候带的理论,即“所有不幸的本地人,本质上说都是罪犯。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生活中南纬三十度的地方”(ibid.)。他对印度人持有很深的种族偏见,他认为“一个印度人变坏了,他不仅变得很坏,而且常常变得很古怪”( ibid.:148)。在法庭上,他又将这个理论宣讲了一遍:“从自然法则来讲,有色人种一向觊觎白人女子,而不是相反”。( ibid.:193)这些都表明了英印官员对印度人的歧视,也反映了福斯特对这些英印官员的讽刺。

上述三个英印官员不仅试图控制印度,而且他们的这种思维和做法也影响到年轻一代英印官员。治安法官朗尼.希斯洛普来印度仅有一年时间,却也已沿袭了老一代官员的这种风气——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他处处与印度人为敌,看不起印度人,还反对母亲与印度人有任何交往。

马拉巴山洞事件后,印度人阿齐兹受到指控,被告上法庭。在法庭上,印度人同英印人展开了公开对抗,后来阿德拉公开承认她并未受到阿齐兹的性骚扰,最后阿齐兹被无罪释放。在整个矛盾冲突的过程中,福斯特着力刻画了英印人的残忍冷酷,缺乏同情心,这不仅破坏了英印人和印度人建立“联结”的可能性,更使得殖民统治者与殖民地人民的隔阂更加加深。

作者福斯特通过上述对英印官员惟妙惟肖的刻画,揭露了英印殖民者虚伪、自私、冷酷、傲慢、无知的嘴脸,讽刺了殖民者的荒谬、愚蠢和残忍。

2.福斯特对印度人民的同情

作者一方面无情地批判了英印人的丑陋嘴脸,另一方面又满怀同情地描写了印度人民的悲苦生活,体现了他对印度人的同情。

印度人居住的环境贫穷破败,位置低洼;而英印人住所井然有序,位置优越。这两者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这两种景色的对比描写反映了福斯特对印度人民生活状况的忧虑和担心。

印度人被英印人看做是劣等民族,经常受到英印人的羞辱蔑视。穆斯林医生阿齐兹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小说的主题围绕着他与英印人的关系展开。

阿齐兹的妻子死后,他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得抚养三个孩子,他把收入全都用在孩子身上,而自己过着艰难的生活。工作中他对上司卡伦德少校毕恭毕敬,却经常受到对方的捉弄——在吃饭的时间被叫到家里却又被拒之门外。英国女士对他也不友好,他见到卡伦德夫人和莱斯利夫人时,脱帽施礼,而两位女士对此却置之不理,反而趁他不注意赶走了他的马车,这令他颇受伤害。他很痛恨英印人的这种高傲自负,却又无能为力。

他对来自英国的两位女士——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小姐热情友好,为了陪同她们参观马拉巴山洞,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比如他忍受着上司的咆哮讽刺,请了半天假;他为此次山洞之行准备了充分的工具;为了避免耽误行程,他提前在车站待了一晚。他认为这所有的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然而此次马拉巴山洞之行却给他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他被指控对阿德拉进行了性侵犯。作者满怀同情详细描写了阿齐兹受到诬陷、被捕和受审的过程,浓墨重彩的讲述了他的不幸遭遇。整个过程的描述可以看出福斯特对印度人民的深切同情。

通过对阿齐兹这个主要人物着力刻画,显示了福斯特对于殖民地人民的同情、怜惜与关心。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是由惨无人道的殖民者造成的。通过这方面的描述,可以看出福斯特有强烈的反殖民主义意识。

3 结语

福斯特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間的联系,“人际关系”也是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一贯主题。福斯特通过刻画穆尔夫人与阿齐兹的友谊,菲尔丁与阿齐兹的友谊,表明了他想弥补英国与印度、东方与西方的鸿沟的愿望。然而当这种美好的愿望遭遇到殖民者的傲慢无礼和殖民地人民的凄惨生活时则化为泡影。小说中体现了作者对于英印殖民者的讽刺与批判,也渗透出他对殖民地人民的无限同情,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开明的思想观念和反殖民主义的一面。

参考文献

[1]【英】E.M.福斯特,2008,印度之行[M],杨自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高继海,1999,英国小说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3]侯维瑞,1996,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曲静,2011,《印度之行》的异化主题研究[D]。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曲静,张荣美,2012,《印度之行》的反殖民主义意识与殖民主义意识解读[J],《世纪桥》(3):81-82。

[6]沈纯, 2007, 不可能的联结——《印度之行》的文化解读[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朱刚,2006,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福斯特
吉祥物
吉祥物
餐厅冒险记
福斯特:我是哈佛校长,而不是哈佛女校长
福斯特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思想研究及其启示
餐厅冒险记
特德·福斯特曼的“点金”经典
特德·福斯特曼的“点金”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