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提问

2015-08-28蔡玫玫

卷宗 2015年7期
关键词:提问语文教学

蔡玫玫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使语文教学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来更好地提问,可以做到以下三点:一、紧贴学生实际,引起学生共鸣;二、结合文本,层层递进;三、结合时事,引起学生对当下社会的思考。

关键词:提问;语文;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中,问题的设置不可随心所欲。教师应该把课文内容研究透彻,同时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依据实际情况来设计问题,使这个问题既贴近生活,又与课文密切相关。教学是一门艺术,提问是这门艺术中一种复杂的教学方法,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来更好地提问,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完整概述,下文笔者仅以平时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1 紧贴学生实际,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笔者在教授《我与地坛》这一课,在引入史铁生人生经历与地坛的联系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人生是否有遭遇过挫折的时候?”中职的学生,他们在学业上是有挫败感的,特别当他们面对家长或亲人失望的目光,内心也会难过。当他们心情低落时也想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呆着,就像史铁生跑去地坛公园里找慰藉是一样的。教师可从这一方面入手,让学生理解作者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纪忽地残废了双腿的感受。让学生想象一个人学业上的失败尚且使人颓废,更何况是身体的残疾呢?由此,学生便对史铁生当时痛苦失落的心境更能理解和体会了。教师可以趁机突破课文的难点,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标题,“我与地坛”究竟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理解地坛的历史,它是在很多年前,旅游业尚不发达的时候,当时国家对地坛公园没有修缮,一个荒废了的破落园子和一个残废了双腿的年轻人,教师可向学生提问:“这两者在精神上有什么共通点?”由于刚才的问题使学生联想自身,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很容易就发现地坛和史铁生这二者在精神上同病相怜,正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契合之处,史铁生才会对地坛公园有惺惺相惜之情。就是这样,教授课文时可以由一个引起学生联想自身实际的问题入手,继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逐步深入,攻克文章的难点。

2 结合文本,层层递进

笔者在教授《项链》一课时,就通过四个提问串起了整篇课文,问出《项链》的精彩之处。首先,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教师以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玛蒂尔德,知道真相后你会怎么样”来布置预习作业,同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为文章写一个很简短的结局。学生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有人说:“我会号啕大哭,质问那位夫人为何不一早告诉我项链是假的,是她害了我。”有人说:“我只会给夫人假项链的钱,然后带着其余的钱和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兴致,紧接着提问:“项链是如何不见的?”学生在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之时必须深入文本,在这个环节当中,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答案。同时教师也引导学生进一步精读课文,最后师生共同梳理事件脉络——“现实和梦想矛盾→(痛苦)突然来张请柬→(高兴)没有服饰→(苦恼)借项链→ (犹豫、狂喜)”。提出这个提问的意图,就是想让学生回到文本,自主探究、发现和挖掘人物爱慕虚荣的性格。

课文分析到这里,教师继续抛出第三个问题,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如果你是一位男士,你愿意有瑪蒂尔德的这样一位太太吗?”学生们进行了一轮讨论,有人提出他非常不喜欢虚荣的玛蒂尔德,但也有学生指出玛蒂尔德在得知项链丢失后没有逃跑,而是勇敢承担,辞退女仆,辛苦劳作了十年,他认为她很勇敢。两边的学生各持己见,听上去各有道理。之后,师生共同总结玛蒂尔德的性格:她既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也是一个有责任心、诚信勤劳坚忍的人。正确掌握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而课堂教学中设计的这几个提问,很好地完成了此次的教学任务。

课堂中最后一问是:“从玛蒂尔德的身上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这个部分,尽量让学生们自己思考,畅所欲言。教师可以适时引导点拨。例如,我们从玛蒂尔德身上了解到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客观看待,一分为二来评价这个人的优点和缺陷。又例如玛蒂尔德身陷逆境时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勇敢地接受和面对这样的人生态度值得学习,如此便可引起学生们的思索,带给他们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此课为例,提问的设计至关重要。一个又一个的好问题,不仅可以层层递进深入文本,更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 结合时事,引起学生对当下社会的思考

《祝福》这篇课文讲了封建礼教是如何吞噬一个勤劳、节俭、能干的农村妇女的故事,这篇课文写于民国时期,距今九十多年,有些学生表示时代久远难以理解,也有学生问这样的文章读来作甚。于是笔者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最后提出一个问题:“《祝福》这篇课文放至今日,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问题一出,学生大多摇头表示不懂。笔者向学生讲述了在网络上看到的一则新闻:“一个广东的农村妇女因为不堪家暴与丈夫离婚,由于婚姻中房子地契都是男方的,而她自己娘家也因为她是女儿而没有分给她任何财产,结果离婚后她只能带着五岁的女儿流落街头。后来她为了节省房屋造价,雇人砍伐偏僻处的树木来建房子,之后被相关部门罚款和拘留。”当笔者引用当下时事作为辅助说明,这个问题也变得清晰起来,紧接着便有女同学举手回答:“课文中祥林嫂被恶婆婆卖至偏僻的大山,后来又被贺家大伯赶出家门的确可怜,但新闻中的女性也同样可怜,他们都是被封建的思想和重男轻女的观念所害。”这样的提问既可以挖掘课文的深刻立意,也可以让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直至今日仍有其重要的思想意义,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和深刻思想。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 钱理群 漓江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 教育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提问语文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