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燕: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2015-08-26马军李弘

齐鲁周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李苦禅小熊猫李燕

马军+李弘

4月18日,“三阳开泰春未了——李燕书画作品展”在北京天坛宝盈轩书画艺术研究院展馆举办,这是时隔30年后李燕先生在北京的又一次个人展览。

对于“大师”的称谓,李燕坚辞不纳。“时间和空间才是对每一个人最严峻的考验。齐白石先生生前的经历与现在的评论定位就相差甚远,更何况名噪一时而被大浪淘沙沉于江底者。”

画我家画:“挖”出来的小熊猫

4月18日,“三阳开泰春未了——李燕书画作品展”在北京天坛宝盈轩书画艺术研究院展馆举办,这是时隔30年后李燕先生在北京的又一次个人展览,共计展出李燕先生六十余幅新作,有人物、花鸟、动物,也有近年来的漫画作品。

“画思当如天岸马,画家常似人中龙。”李燕告诉记者:“踩着父辈的足迹前进,虽说便捷安全,却是一种不成大器的方法。”多年来,坚守中国画传统的李燕作品从来不囿于一家一法。虽然都是大写意,但他却在其父李苦禅老人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特色。李燕强调以学问、思想来作画,不以指端技巧为之,反对“纯个人表现”的涂抹。

动物是李燕先生绘画作品中的常见题材。年轻时候的李燕常常外出画动物,出去就是一天,上午画,下午看。“我画每一个动物,很容易跟它产生感情,猴子、小老虎、小熊猫、小鹿、猫、禽鸟……这些动物一闭眼都在脑子里活了。再画的时候,就像我父亲讲的,不是拿着一张宣纸‘白茫茫大雪一片,而是能从里面看出有东西。用毛笔把它‘挖出来就是了。”

李燕向记者讲述了一段画小熊猫的美好回忆。“‘文革期间,我不坐牛棚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没有阶级斗争的动物园。那时动物园特安静,正好赶上空军的运输机从四川运来的一只小熊猫。饲养员把它放出来晒太阳,我试探着能不能离近一点看,饲养员没表示反对,我得寸进尺摸了摸小熊猫,它身上的毛比所有的毡绒都密,我又得寸进尺问能不能抱一抱,后来我就把它抱起来了,太好玩了!小熊猫怕热,它的肚子贴着一块凉石头,稍微扭头往后看,两个小脚丫像胖小男孩一样,我觉得这姿势太美了!”

后来李燕画熊猫,主要就画这一个姿势:趴在石头上,脚心冲着观众,头稍微侧过来。“刘海粟、吴作人都画过坐着吃竹子的熊猫,唯独这个姿势没人画过”。

“学古而不泥于古,借古以开今,画我家画。”李燕说:“临摹是手段,但不是目的。目的是拿临摹来的手段加以改造,画具有自己生活特征的画。”

家学三样:治学、教书与画画

从儿时起,李燕便喜欢画画。直到13岁时,李苦禅老人才把他送到中央美术学院的业余培训班。

在李苦禅老人看来,孩子画画是一种天性。儿童时期过了。再去学习ABCD这些技巧性的东西。一旦技巧学会了。还要恢复那种天真。但是,很多画者恢复不了,画得越来越世故,甚至很市侩。这样技巧虽高,却没了趣味,也没了人缘。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样的训诫让李燕苦练基本功。1958年,李燕从北京二中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两年后升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那年,23岁的李燕遭遇文革,父亲一夜之间被关进牛棚。作为黑五类与狗崽子,李燕也被取消毕业资格。

文革期间,在美院的一面墙上,有一个批判李燕的大字报专栏,“李燕是什么人。自幼在牛鬼蛇神与走资派中钻来钻去”。之后是逐条批判李燕的言论。这时。全国各地美术界的人都坐着火车来北京大串联,到美院看到批判李燕的大字报,便对李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燕的知名度以这种奇特的方式建立起来。

1969年秋天,李燕被下放到河北宣化从事体力劳动。两年后。周恩来总理为保护老艺术家,以国务院绘画组的名义将一批画家调来作画,李苦禅老人也在被邀请之列。苦禅老人就请求绘画组工作人员老宪洪调李燕回北京进绘画组做助手。

回到北京,李燕除每天给父亲研墨备纸外,自己也开始画画。他画的小鹿、小猫与小松鼠出现在一本挂历上,那个年代。只有少数画家的画才能登上挂历。1972年春天,李燕正式成为荣宝斋编辑科的业务干部。

后来,李苦禅老人考虑到:“咱们家学三样:治学、教书与画画,三位一体的,你在荣宝斋显然是不能完整地继承家学的。”此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刚好需要教师。时任副院长的老宪洪又特别喜欢李燕的动物速写。就邀请李燕过去教书。返回学校,李燕正式开启教学生涯,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作。

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李燕多次提出“人文环保”的观点。呼吁将人文教育提到关系国家民族兴衰的高度予以重视。翻看政协的提案目录,李燕的名字出现频率之高令人惊诧,而且与之相伴的必有“抢救”、“紧急”这类很是醒目的字眼,多数提案都是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抢救北京古城墙残段的工作不应降温”、“抢救文化熊猫——传统曲艺迫在眉睫”等。此外,他也在身体力行——一边组织发起有关活动,一边和妻子孙燕华一起,自费拍摄关于传统文化、文物保护的电视记录片,无偿赠予电视台播放。

“没有北京的文化环境,就没有李苦禅,没有老舍,没有齐白石。传统文化不代表陈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创新的基础,它就在你的血液里,在你的遗传基因里。”李燕说。

学者型画家: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014年6月9日,“纪念李苦禅先生诞辰115周年——近年来发现的李苦禅先生作品展”开幕前夕,李燕陪同著名艺术家蓝天野先生参观位于济南趵突泉的李苦禅纪念馆,记者应邀前往负责摄影摄像工作,与李燕产生多次对话。

“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要坚守人格底线,人一生总是有些坎坷,但在这些坎坷不平过程中间,自己总要有些底线。”李燕说:“现在再看父亲,对他理解更深了,也更加崇敬了。就好像勘探队在地下采矿,有些矿看不到,在卫星上拍摄一些照片。倒可能找到一些矿。”

李燕告诉记者。有一次,他陪着父亲到蓬莱阁,看到一块苏东坡书法刻石,大意是说。画画到一定高度要“合于天造,厌于人意”。李苦禅老人说:“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我们处处都讲写意,画有画法,意在笔先,不然入不了门。狂涂乱抹,信笔涂鸦,那不是写意画。再高的境界是忘意忘法。最高的境界是要达到无意无法。”当时李燕没有完全理解父亲的话。如今再看父亲的代表作,他以为真是达到了忘意忘法的高度。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在李燕家里的墙上,至今挂着李苦禅老人晚年手书孔子的一句话,李燕记得,李苦禅老人曾谆谆教导他,要以古代著名的文人为榜样,做一个着眼于“文化体系”的学者型画家,而不要作西方那种专用型或职业型画家。“在文化艺术里,只画画是小道……再往上则是中华古典哲理:老、庄、禅、易、儒,因此如欲画高,必以比画高的各层学问来统领之。否则,就画论画,止于作画,终究浅薄。”

李燕十分注重知识修养的整体性,对经、史、文、哲、科技、宗教、风土、民情等类杂学无不投缘,或诗、或文、或画、或书,无不日伴其身。“广博的知识和文化的修养,用于绘画就是画家,用于书法就是书法家。用于医道就是医生。”

有人称他是“杂家”。李燕笑而不应。“在新知识面前,我永远是一个小学生。谦虚不是一种姿态。而是学术进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产生的一种心态。”李燕说,“在‘做学问时,要像盖金字塔,底盘要大;而‘用学问时,要把金字塔倒过来,才能无坚不摧。”

猜你喜欢

李苦禅小熊猫李燕
小熊猫,野外还剩多少?
画出激流的声音
萌萌哒小熊猫
一只名叫嘘的小熊猫
打开了门的《房间》
瑞士镇迷阵
李燕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