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市职业教育现状探究

2015-08-25姜宝利

文教资料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职教职业

王 铸 姜宝利

(天津南洋工业学校,天津 300000)

天津市职业教育现状探究

王 铸 姜宝利

(天津南洋工业学校,天津 300000)

目前职业教育在中国日益得到重视,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却遇到诸多难题。文章分析了天津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对策。

职业教育 教育现状 发展对策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日益得到重视,天津花了大力气扶持职业学校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难题与尴尬。如国家的大额投入热情支持与社会的冷漠相待;职业学校本身在完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和面临的困境;家长的偏颇认识,等等。这无形中给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设置了一道又一道门槛。职教在新形势下遇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

一、天津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社会因素。

1.观念上:当前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普高轻职高的思想,即使进入了职业教育,也被一部分人认为是无奈之举。人才价值观的错位,使得一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到技校、中专、职高学一技之长。一些家长宁愿交高额学费上普高而不上职校,这反映出技能人才得不到应用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回报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认识不足。

2.舆论上:“职业学校无用论”与有关报告所提的“中国目前最缺的是技术性人才”的观点是相违背的。关于前者,无非是三类人传起来的。

(1)学生自己,某些学生在学校学习不用心,混日子,适应不了职业学校那种自律式的管理模式,几年读下来,什么都没学成,将责任推向了学校;某些学生由于学艺不精,加之缺乏必要的实战经验,对就业岗位的要求太高,不能脚踏实地地工作,反而责怪学校不负责任。

(2)社会招生人员发表错误言论。某些社会招生员受到利益诱惑,以赚取人头费为目的,对所宣传的学校大肆吹捧,而对其他学校嗤之以鼻。结果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的环境与所宣传的大相径庭。巨大的落差使学生不能安心学业,将矛头转向学校,进而转向整个职业教育。

(3)部分家长的口舌相传。有的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太高,认为孩子学了几年一定就能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稍不满意便将矛头指向学校。殊不知,职教阶段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与小学初中是完全不同的。一旦孩子变坏了,学校就是罪魁祸首。更让人不解的是,家长们不但不反省自己的过失,追究孩子的责任,反而到处宣扬学校的不好,读中专无用,使那些本想送孩子读书的家长望而却步,产生极坏的影响。

3.宣传上: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大,仅仅靠职业学校和初高中学校及良莠不齐的社会招生员的宣传达不到根本目的,不能把国家的有关政策及保障措施和一些就业信息及时地真正地传达给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某些人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一知半解。如果说把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像当年扫盲、实现两基、九年义务教育一样宣传的话,相信人民群众就会更理解、支持职业教育。

4.政府及社会重视上:近年来,中央政府及教育、劳动等主管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已日益重视,但需要指出的是,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仍然普遍更重视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忽视中等职业教育。由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资金不足、生源缺乏、社会和企业认可度低,相应地造成我国人才结构不合理,一边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另一边是技能型人才较紧缺。以天津为例,据2005年 《天津市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问题调研报告》分析,天津真正存在的不是“民工荒”,而是“技工荒”,天津技能人才缺口达5万多人。报告预测2008年天津技术岗位从业人员缺口将高达38万人。技能型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制约瓶颈。

(二)学校因素。

1.某些初中学校迫于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压力,以完成规定招生人数为终极追求目标,未曾真正关心学生的前途,更极少关注职业学校的状况。未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不能将有效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所在的学校,学生平时表现出的问题和存在的实际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给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使其工作多陷于被动。

2.职业学校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是质量意识不强,学校应该是以质量求生存,质量是学校最重要的王牌。然而某些学校过于依赖政府的扶助,过于追求人头数,过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只要把学生“忽悠”进来,学不学全是他们的事了,忽视如生命般重要的质量。国家每年都会下拨很多经费,如“阳光工程款”、“农村劳动力转移安置费”、“贫困生补助”等,民众对此却毫不知情。

其次是重硬件不重软件。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引进了先进的实验设备,校园环境美化了,忽视了至关重要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常规管理。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某些教师根本不懂教育,教育观念落后,责任心不强。同时,对教师的评价缺乏必要的尺度,学校常规管理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应该注意,某些读中专的学生是初中学校的学困生,包括学习成绩差、纪律行为差、平时表现差等一系列问题学生。职业学校的管理模式要么过于严格,要么太过松散,没有找出一套适合中专生这个特殊学层的管理办法,目前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不完善。

(三)家庭因素。

家长大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子女的求学成了父母荣辱家庭兴衰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如今以上高中读大学为正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高中在有的家长眼中仿佛成了衡量孩子智力、前途的一个最重要的风向标。

1.某些父母喜欢走极端:一是固守“中等职业教育无用论”,打心底里排斥职业教育,认为这是浪费钱的事。除了某些职业学校确实在家长心中留有阴影外,一方面苦于家贫无法负担每年几千元的学杂费,另一方面家长认为好不容易把九年义务教育学完,法定义务已经履行,既然上不了好的高中,只能去打工养家。

2.某些家长把中专当成“托儿所”。毋庸置疑,中专招收的是一些未能上高中的学生,某些学生只是学习能力不太好,一旦碰上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会表现出很好的潜力,其前景并不比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差。但某些家庭情况好的家长既不愿孩子过早外出打工受苦,又不想其待在家里无所事事,中专便成了他们最理想的去处。送进学校,花点钱财,但求平安,所以要改变家长们的这些想法任重而道远。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有效整合资源,治理无序竞争。

目前职业学校生源竞争非常激烈,一些职业学校在招生宣传上夸大其词,利用中介、回扣等手段拉生源,有些私立学校甚至打出零学费的旗号,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的正常招生秩序。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振兴,要发展,必须整合所有职教资源,不分公办的还是民办的,无论是招生就业还是升学,都要全部整合,组建职教集团,从招生、教学管理、就业分配等全方位进行资源整治,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学校实行关、停、并、转,提高综合实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办学模式要转变,突出实用性。

职教资源整合后,要建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帮助职校改善办学设施,培训职校教师,减免职校贫困生的相关费用。职业教育学校要走校企联合的路子,推行企业订单,学校下单,政府买单的人才订单模式,增强学校的活力。职业教育还要从用人单位的立场出发,不能唯考试论,而应适应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求,只有在教育中突出职业性、专业性、实用性,才能实现技能人才的合理利用和顺畅流通。职业教育才会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三)强化教学管理,提高社会认知度。

严格务实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的就业、升学提供良好的条件,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校自身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招生培养全过程,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知识技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就业为导向,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可试行“学分制”,为不同学习水平者、半工半读者、工学交替者分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只要实现了“管理有方、教学有法、升学有门、就业有路”的办学目标,就会得到社会的赞誉和肯定。

(四)完善经费机制,提高教师待遇。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职业教育硬件建设经费的逐年增长。积极有效的经费投入,有助于改善办学条件,有利于教师待遇的改善,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稳步的发展。学校应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力实现一体化教学,尽快改变现有师资队伍结构,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立一支能够适应以就业为方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包括班主任队伍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与劳动就业的有机衔接。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发展成熟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涌现矛盾和矛盾不断解决的过程。诚然,中等职业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扩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举措。职教工作者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为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1]关于天津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Z].2003,1,VOL5(1).

[2]冯晋祥.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潘望远,张炳耀.职业技术学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现状与展望[J].教育与职业,2005(3).

[4]梁快.我国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证书面临的问题和“双证融通”[J].教育与职业,2007(2).

[5]窦现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及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J].职教论坛,2002(5).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职教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数据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职教中心“被托管”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本”转为职教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