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浅探

2015-08-25郭静芸

文教资料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语感语文课堂文本

郭静芸

(兰州交通大学东方中学,甘肃 兰州 730000)

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浅探

郭静芸

(兰州交通大学东方中学,甘肃 兰州 730000)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之一。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阶段目标的第四学段的阅读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建议里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所以说,我们必须重视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朗读习惯和朗读能力,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文章的艺术之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只有在语文课堂上给朗读以时间和质量上的保证,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才能打造更高效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 朗读教学 高效课堂

朗读吟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许多教育家非常重视朗读,如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认为:“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应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初中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形成学生语文智慧技能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必须把朗读作为一种课型,精心设计,通过多种形式实施朗读教学,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还学生个性化朗读空间。本文拟在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下,明确朗读教学对语文课堂的重要性,针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探索一系列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重要性

朗读教学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采取多种朗读点拨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理解、表达等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朗读是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是加深理解文本,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离开朗读空谈语文素养形成,无异于“种无根之木,饮无泉之水”。

1.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初中教材中的绝大部分课文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如果能营造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入情入文,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朗读教学的优势之一便是朗读形式的多样化,除了齐读、范读、自读外,还可以采用男女生对读、分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接力读、课本剧表演读等形式。通过如此丰富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能力体现和美的创造中体验成功的满足感和喜悦感,在这样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自我陶冶、自我培养、自我塑造。

2.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体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朗读是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文章是作者描写现实、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寄托理想的载体,在作者匠心妙笔之下,无不饱蘸着酣畅淋漓、强烈鲜明的爱憎情感。如果仅凭教师一味分析讲解,则学生很难深刻洞察作者思想,体会作者感情,所以只有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文入情,才能更深刻地体悟作者的巧思匠心和文章的思想内容。如《黄河颂》一课,这是一首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中华民族的现代诗,其中蕴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但因为学生离那段峥嵘岁月有点遥远,即使对历史有所了解,也很难体会当时爱国志士的满腔爱国热情,所以单凭老师的分析讲解,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情感共鸣,课堂也会因此陷入沉闷。如果教师不急于分析诗歌内容,而是通过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教师范读,则能充分调动学生情绪,打动学生心灵。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借助音乐的力量,让学生配乐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味诗歌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在朗读中不断升华学生的爱国热情,最终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3.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

吕叔湘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形成起着积极作用,而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朗读。课堂上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深入朗读、深入意境,掌握语段的语气节奏,揣摩其中意旨,学生对生动鲜明的语言都能牢记在心,自然而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而且从教育实践看,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熟悉语言结构,丰富语言材料,长期朗读训练会将文章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感,丰富词汇,对以后写作有很大帮助。

4.有助于激发想象,陶冶情操。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意境优美、哲理深刻的文章,教师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最主要的是唤起情感共鸣,感受真情,领悟真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这是一篇极富诗情画意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乐观进取精神特别耐人寻味,要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这种情怀,一定要以朗读为主线,激发学生想象,想象苏轼被贬,与怀民步于庭院,欣赏夜色美景时的悠闲与惬意,与作者“同悲愁,共欢欣”,才能延伸到作者的情感深处,领略作者豁达的胸襟。

二、如何更好地落实朗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重视朗读,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朗读热情空前高涨,课堂教学一改繁琐的分析讲解,肢解课文倾向,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对语文教学的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在朗读繁荣的背后,潜隐的一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在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到底该如何更好地真正落实朗读教学。

1.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赋予学生读的权利。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重讲解轻朗读,教师一人唱主角的满堂灌式授课方式已带来很多学习问题。因此,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传统朗读教学法,朗读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在语文教学界,所有优秀教师无一例外在教学过程中将朗读置于教学第一位,使朗读成为教学过程中探索文本的唯一桥梁,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语言,提升语感,语文课堂应当是充满深情、激情的朗读课堂,这一方法不仅展示教师个人的独特魅力,更还原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朗读教学,有明确的学生主体意识,不应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代替学生的朗读感悟,剥夺学生自主体悟表达的机会与创造性解读文本的权利。

2.教师准确地解读、把握文本是落实朗读教学的前提。

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于永正老师就说过,这法,那法,不吃透教材就没有法,只有教师准确解读教材,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才能很好地创设教学情境、调节师生的情感状态,为指导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3.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学生朗读时融入不了感情,是因为他们并非主人公,也不是现场人物,甚至没有类似经历,当然难以体会作者的感情,为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朗读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或借助背景资料介绍,或借助音乐熏陶,或借助个人情感体验,或借助教师和音频范读,或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与课文相应的画面或视频,等等,创设与文本相应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情感。“读书贵入境,入境始与亲”,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领悟文中蕴含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达到有效朗读的目的。

4.有效的朗读评价是落实朗读教学的保证。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学生尤其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的及时评价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应利用多种评价方法进行及时指导和评价,多给学生正面的、积极的评价,肯定学生朗读的优点,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激发朗读兴趣。评价的目的还在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教师的评价中应有具体的朗读指导,应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本次朗读需要提高的地方。由于不同学生有不同个性发展和生活经历,因此朗读评价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根据学生年龄、心理、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进行评价。

总之,朗读魅力巨大,“不仅是一种对待文字和语言的形式,不仅是一种状态,而是包孕一种生命的质量”。让朗读教学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朗读成为语文课的“热点”,让我们通过朗读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打造更高效的语文课堂。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春茂.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宋灏江,刘正伟.新课程与语文教学传统.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3.

猜你喜欢

语感语文课堂文本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