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路径下推动西部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的研究

2015-08-23

关键词:排放量城镇化能源

李 剑 荣

(宜宾学院 经济研究所,四川 宜宾 644000)



低碳路径下推动西部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的研究

李 剑 荣

(宜宾学院 经济研究所,四川 宜宾 644000)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了实现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走低碳发展路径,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长效、可持续发展的可靠模式。文章在分析了西部城市群低碳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STIRPAT模型对产生此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城市经济规模是影响能源消费碳排量程度最深的因素这一结果。最后针对原因提出加大城乡规划的引导作用;创新地方政府考评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体制;倡导低碳化生活方式等合理建议。

西部;新型城镇化;低碳;建议

肇始于21世纪后工业化的进行,人类活动引起的能源安全、气候失调诸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人类的广泛关注。相应的“低碳”发展模式则成为新时期人类发展的新兴目标,得到了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同,低碳发展模式旨在降低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低碳的理念在生产和社会的各个环节中迅速地推广开来,起初是追求高产出的同时保证低能耗、低污染。其后则定位为低碳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层面的低碳管理方式。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将低碳理念植入到管理制度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持续规划之中。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在过去20年间,我国的GDP发展的速度始终未成为我们担心的话题,与此相对的是,对污染的关注持续增长,这正从侧面说明污染的严峻形势。这无疑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巨大障碍:事实上我们并未脱离19世纪进行工业化的国家的老路,即使我们一再强调要加以避免,并且尽管我们也已经意识到应采取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发展模式。西部城市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首先就要重视环保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利用。努力规避发达国家19 世纪工业化初期以资源、环境换发展的模式,是西部城市化进程必须始终牢记的一条原则,而创新之路就必须秉持环境友好型的可再生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研究综述

在全球环境持续恶化、各国的社会经济和城镇化建设如何走出困局,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由西方学者提出。英国早在2003年国家《能源白皮书》中就明确制定了未来50年的发展指标,是第一个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国家,也是力图发展成为低碳经济的国家。Phetkeo Poumanyvong和Shinji Kaneko[1]认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结果。它不单单是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镇的过程,也是城镇结构渗透到农村社会结构的过程。Clin Stong Ho[2]等认为低碳城镇发展模式很好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低碳排放理念,有助于促进对低碳能源更多的关注与利用,有助于低碳型生产技术在更大范围内的使用,有助于引导民众的低碳消费理念的形成。

国内学者对新型城镇化和低碳经济也做了很多研究。在汪海波看来,推进城镇化发展是推进我国经济软着陆、保证经济体制改革和平稳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也是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吴江、申丽娟[3]进一步指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认为其基本内涵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我们要从一般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这两个辩证方面去把握,而不能只抓一点忽视全局,犯一点论的错误。文辉、王大伟[4]则从能源消费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新型城镇化可以帮助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绿色能源的消费。仇保兴[5]生态城镇模式有利于应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并且强调要矢志不渝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有效应对气候变暖问题、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等可循环模式,而低碳理念正是这一模式的核心要素。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低碳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有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针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目前还较少。本次研究在充分利用之前已经取得成果基础上,着重针对西部城市群展开低碳路径下的新型城镇化研究,希望可以为我国西部的发展提供建议。

二、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纲领,并且不断提高质量的城镇化概念。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必然要求我们以质量为中心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依然要求要遵循市场这一潜在而且具有巨大作用的机制,进步技术与否、政策制度能否与时俱进、低碳的能源体系和产业结构能否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以及问题的核心,即经济、环境和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都与市场杠杆有着必然的关系。据此新型城镇化同样不可以依赖行政命令,同时也要跟上低碳经济理念的大局。所谓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发展是指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城镇发展规划,建立低碳的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形成低碳排放的能源消费结构,加强对城镇生态环境和经济的综合治理,以期在保证环境有效保护、资源不过度使用的情况下,最终实现生态与经济兼顾的和谐发展。

三、西部城市群低碳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低碳能源建设步伐有待加快

目前西部城市群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资源占到90%以上,其他类型一次能源消费较低,且还面临支撑保障压力大、石油资源储备不足、煤炭回采率和石油采收率相对偏低、能源综合运输体系不坚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双重压力等挑战,能源建设步伐有待加快。

(二)低碳产业层次偏低

当前西部城市群内低碳产业层次偏低。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缓慢,市场竞争力较弱;工业产品仍存在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高、资源消耗大、附加值低的问题。

(三)低碳生活方式欠缺

目前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缺乏低碳生活理念,生活浪费现象极为普遍,不健康的消费观念大量存在(“面子消费”、“奢侈消费”),采用绿色出行方式的比例较少,区域轨道交通体系和高速道路体系不完善、城市地铁和公共交通建设速度较慢、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有待提高。

(四)低碳技术研发及利用不足

西部城镇群雄厚的科教实力并没有充分为低碳技术研究与应用服务。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和能源勘探开发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建筑节能技术、绿色交通技术等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四、西部城市群低碳城镇化发展现状的成因分析

低碳城镇化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人口素质、技术运用互为催化。上世纪末期Ehrlich等学者构建出IPAT模型,该模型中I代表环境压力,P代表人口数量,A代表富裕程度,而T代表技术水平,此模型提供了4个可供参考的影响因素。通过I=P*A*T方程可以判断出人口数量、富裕程度、技术水平这些人文驱动因素中,哪种驱动因素对于环境作用巨大。后来学者York、Dietz和Rosa等人以此模型为基础,不断改善和发展提出了STIRPAT模型。STIRPAT模型采用的为随机形式,是上述因素中人口数量、技术水平和富裕程度的随机回归影响模型。

(1)

分析该公式如下:b、c、d分别为P、A和T的指数项,而a是作为衡量该模型的常数项,e为误差项。所谓STIRPAT模型,其实是一个基于多自变量的非线性模型。通常在实际运用中采用模型两边同时取对数这一有效地处理方法来解答。文章中把经济以及产业结构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引入到模型中,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更加深层次的来对西部各个城市的经济规模、人口、技术、产业结构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等各类因素分别对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与此同时,STIRPAT模型的表达式可以如下所述:

LnIit=Lnai+bi1LnPi1t+bi2LnPi2t+ciLnAit+diLnTit+fiLnMit+giLnNit+Lneit

(2)

比起传统意义上的STIRPAT模型,文章通过对现有传统的STIRPAT模型进行分析以及改进,因此能够较为全面地、深入地分析西部城市人口、技术、经济规模、居民消费水平、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作用方向以及作用的大小,可以帮助我们找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哪些主要因子影响着低碳发展,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6]。

(一)相关性分析

通过制作散点图,用ORIGIN绘图软件标记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分别与城市第二产业比重、城市人口、城市GDP、城市化率、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以及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可以用来分析西部城市人口、技术、经济规模、居民消费水平、产业结构各因素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关联度。从散点图可以看出: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与第二产业比例以外的因素均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在使用SPSS软件分析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各个影响因素时应该分开使用相关系数进行评价: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人口总量、城市化率、GDP、居民消费水平、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弱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大小的关联性程度,而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城市第二产业比重的关联程度则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来表示。通过表1可以看到各影响因素和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相关系数。

表1 各因素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相关性检验结果

注:**表示P<0.01,*表示P<0.05。

根据表1可以得出如下分析:选取的人口总数、碳排放强度、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化率、GDP以及第二产业比例六项指标,除第二产业比例外均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具有线性相关关系。不过这六个指标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也即这六个影响因子都值得研究,应当放进模型中。通过相关性检验我们还能得出:当单个因素影响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时,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可排为:经济规模>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水平>人口规模>技术水平>产业结构。

(二)实证分析

主成分分析通过数学方法的转换将原有的一列确定的关联性强的变量转换成另外一列独立的、无关联的变量,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一种降维方法。其实无非是说一般性的主成分的个数会少于原始变量,不过被解释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却可以通过这些主成分反映出来。选择主成分应遵循这样的要求:数学变换的运转过程中,必须确保确切的新变量的总方差,当累计的主成分的方差总和达到总方差量的80%时视为剩余主成分不重要可在计算时忽略不计,可将累计的主成分作为一组新的解释变量。一般将最大方差的第一变量视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二大的方差的变量与第一变量无关则视为第二主成分,依次类推。主成分回归法就是在主成分分析法的结果之上建立回归方程的一种方法。将a个主成分中占比大的前n个主成分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主成分回归法通过消除变量间多重共线性对结果的可能影响从而使模型得到最佳拟合效果,因此有别于最小二乘法。

主成分回归的步骤具体如下所述:对六个自变量标准化处理过后的对数序列数据表(LnA,Lnp1,Lnp2,Ln M,Ln N,Ln T)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所有主成分(f1,f2,f3,f4,f5,f6),我们将这六个主成分当做方程式中的自变量,同时对因变量(LnI)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以回归得出的结果为依据,然后将所有的没有通过T检验的自变量成分删除。然后对通过T检验的自变量的对因变量LnI继续做最小二乘法回归,删除没有通过T检验的自变量,依此操作反复循环直至所有自变量都通过T检验。最终可以得到全部通过T检验的因变量和自变量(fi,i≤6)的拟合方程。然后我们把该方程进行转换,就可以得到因变量Ln I与全部原始自变量(LnA,Lnp1,Lnp2,Ln M,Ln N,Ln T )的拟合方程。用SPSS软件对六个自变量的对数序列做主成分分析。

通过将六个主成分作为自变量,同时将它们对现有因变量做最小二乘法回归,如此一来能够得出全模型的回归检验结果(见表2)。从结果中可知,所有主成分最后都能够通过T检验。

表2 全模型的回归检测结果

从表2得出的回归结果如下:

LnI=7.798+0.535f1+0.049f2+0.008f3+0.040f4+0.033f5+0.025f6

通过转换得到因变量与原始自变量的回归结果为:

LnI=0.413LnA+0.502LnP1+0.337LnP2+0.128LnM+0.534LnN-0.444LnT

(三)结果分析

1.根据文章选取的6个影响因素对碳排放影响力大小排序可知,影响力最大的为城市经济规模,达到0.534;然后是人口规模和居民消费水平这两个指标紧随其后,分别为0.502和0.413;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较小,最后是技术水平,呈现负值为-0.444。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城市的经济规模是影响西部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第一驱动因素。该结论印证了西部城市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能源消耗情况。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都是建立在过度消耗资源的基础上,西部城市也不例外。然而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是长效模式,过度依赖资源消耗来发展经济很不利于碳排放量的减少。随着西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肯定会需要更多的能源,那么各城市的碳排放量就会随之上升。必须通过逐步发展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来提前应对此类问题的发生。

2.排在第二位的影响因素为人口规模。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人口规模也随之扩大,巨大人群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必然也水涨船高,随之加大了城市的碳减排压力,阻碍了低碳转型进程的发展。

3.居民消费水平排在第三,此影响因素的原因与人口规模对碳排放量造成的影响原因同根同源,都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愈来愈高,因此造成碳密集型产品消耗量显著提升,这一日益活跃的活动必然影响碳排放量。

4.能源消费碳排放对城市化水平的弹性系数为0.337,排在第四位。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可见一斑。一则,城市化水平提升即人口数量的增加,这就直接使城市里生活性能源的需求有了较大的增加,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随之增加。二则,为了满足住房需求,部分农用耕地、林地必然需要改为建设用地,在住房建造过程中使用各种能源,也会直接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目前西部城市还在迅速城镇化,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在相当长时间内要受此因素影响。

5.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较小,但仍然是增加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这是因为目前我国城市中企业、工业的碳排放占比较大,尚未做到环境友好,并且西部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并不是最为合理与优化的结构类型,仍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6.技术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为负值,说明通过改善技术水平可以减少城市的碳排放量,这是因为技术进步可以抑制碳排放量的增加。因为如果技术水平有了进步,一是可以从源头上降低碳排放,二是可以产生更多节能产品。随着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使用,能源利用效率就可以得到提高,温室气体的排放也会相应减少。

五、低碳路径下西部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根据上文的分析,并且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几点针对西部城镇化科学发展建议:

(一)加大城乡规划的引导作用

从根本上为推进低碳城镇化进程提供体系保障和制度指引。我国当前的城市化水平保持高发展态势,每年的发展速度都能达到1%—1.2%。为了实行低碳理念下的新型城市化建设,就应该从城镇发展规划有所改观做起,应将重点放在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决策部门要加强对城乡布局的指导和管理力度。同时必须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加以筹划。此外形成一体化管理的新体制同样重要,要对目前金融、城建、环保、国土、规划、质检、海关、交通等部门按行政划分管理的模式进行改革。政府职能必须发生本质上的转变,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努力推行依法行政。要尽快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新体制,要始终坚持以核心城镇作为重点,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公共服务机构设施的建立,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秉承城乡一体的原则。要具体到农村公共服务制度、农产品市场机制的建立健全,深化科教文化体制改革,统筹地区资源的协调分配,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达成资源共享、城乡一体。要完善社保和户籍制度,积极探索适应人口流动的社会保障机制,实现劳动者平等就业,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等制度。要从西部城市群的实际情况出发,倡导城镇紧凑型的发展模式,并将此理念在城镇规划中加以突出。这样适度合理地提高城镇的紧凑程度,发挥地理优势,优化空间布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7]。

(二)地方政府考评制度创新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快,这就使各城市的经济水平的发展与增长都付出了较大的代价,那就是当地的环境水平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这与目前我国的财政制度及国家的考核方式不健全有重要关系,因为国家通常把GDP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依据,这样的话,部分地方政府依托考核指标,不惜牺牲大量资源以吸引投资、拉动地方经济发展。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便大面积在城市里发展起来,并且成为了一些城市的支柱产业,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时造成对资源过度的开发和使用。并且为了眼前利益,政府甚至竭力保护这类企业。从东部城市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因此,为了规范西部地区城市的发展,中央政府应当健全考核标准。在简单的拉动经济发展之外,还应增加考核指标,考核官员的社会管理、环境治理、宣传教育以及社会保障其他方面工作。只有从制度上健全考核考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西部城市地方政府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积极地推动低碳化的新型城镇化建设[8]。

(三)以拓展低碳产业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基本动力和重要支撑,城镇化的进程依赖产业的支持。针对粗放型产业带来的危害,建立健全以精细化、少能耗、低排放、无污染为特色的新型经济体系不能等待。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发展,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支持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低碳产业发展[9]。城镇化过程中要把高耗能的产业逐步淘汰掉。各地区可以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经济基础以及环境状况等因素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低碳产业,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同时实现生态的平衡。各地区要因地制宜,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突破口,因此要合理发展低碳服务业,统筹有序,合理引导,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保证低碳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10]。

(四)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体制

在对碳排放进行限制的基础上,利用好直接管制和经济激励两种手段的制约与平衡来控制碳排放量的方法即称为碳排放交易体制。即政府规定相关领域可能会产生的温室气体总量的上限,再将有限额规定的许可证发放给或出售给企业,并且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允许自由交易。当企业的碳排放量超过定额时必须在市场上重新购买额度,于是此种方法就能通过市场来调节碳排放,从而减少城市企业的污染排放。在碳排放交易体制中低排放企业的好处是通过价格在市场上体现出来,而且通过交易,实行低碳的企业或地区由于低碳排放量获得收益,而高排放的企业或地区则必须付出更高的成本。由此一来,各个企业或地区为了节约成本,就会在投资决策或进行生产中考虑到碳排放的成本,从而促进城市向低碳化模式发展。

(五)倡导低碳化生活方式

政府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四成左右的温室气体来源于建筑,而城市交通则造成了13.1%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改善建筑和交通的碳排放量,提倡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良好途径之一。而伴随着城市兼并扩张的趋势越来越激烈,大量的人口涌进城市,带来了更多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西部城市在发展时必须警惕此类情形,提前布局,发展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从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到环境友好。城市在发展低碳建筑时,应该把低碳理念引进建筑设计中来,推广低碳建筑,从各个环节使用“节能减排”技术。而在发展城市低碳交通时,除了加大宣传引导市民优先使用公共交通或低碳交通工具外,更应主动谋求更丰富便捷的低碳交通系统,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公共自行车租借系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公交地铁换乘系统都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为市民选择。与此同时,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市民或企、事业单位购买混合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等新型低碳交通工具,从而实现城市低碳交通排放指标。作为城市的主人,选择更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与自己和整个城市环境都大有益处。少铺张浪费多绿色环保,从自身做起也能改变。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城市低碳生活方式的建设中去,对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为说不,切实为西部城市低碳型城镇化建设做贡献。

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彰显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状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取福利的重要突破口。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始终坚持走一条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道路,要走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西部城市的发展尤其要遵循这一宝贵经验。只有在低碳模式的推动下,西部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才能越走越通畅。

[1] Phetkeo Poumanyvong,Shinji Kaneko.Does urbanization lead to less energy use and lower CO 2 emissions? A cross-country analysis[J].Ecological Economics,2010:702.

[2] Clin Stong Ho,Yuzuru Matsuoka,Janicc Simson,Kei Gomi.Low carbon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Malaysia——The case of Iskandar Malaysia development corridor[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3(37):43-51.

[3] 吴江,申丽娟.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51-155+176.

[4] 文辉,王大伟.以新型城镇化促进绿色能源消费[J].中国经贸刊,2012(16):43-45.

[5] 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形势与任务[J].城市规划,2012(12):9-18.

[6] 方婷.兰州低碳城市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7] 徐承红.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之路[J].管理世界,2010(7):171-172.

[8] 刘扬,陈怀录,陈冲.西部城市低碳发展研究[J].社科纵横,2011(2):27-32.

[9] 唐娅娇,谭丹.长株潭城市群推进低碳城镇化的思考[J].经济地理,2011(5):770-772.

[10] 孙晓冰.山东省低碳生态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2):92-95.

On Drivening Group of New Low-carbon Path to the Western City of Urbanization

LI Jian-ro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Yibin University,Yibin 644000,China)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there have been many problems,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s to take a new road of urbaniz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new urbanization of the city, take a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emphasiz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and the environment, are long-lasting, reliable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w-carbon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western city populations based on the use of STIRPAT models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this current situation, the size of the urban economy is the impact of energy consumption deepest level of carbon emissions factor in this result. Finally, for the reasons put forward to increase the guiding rol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novative local government evaluation system;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promote reasonable proposals of low-carbon lifestyle.

West;New Urbanization;Low-carbon;Proposal

2014-10-15

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4SA0121)。

李剑荣(1971-),男,重庆忠县人,宜宾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教授。

F061.5;F29

A

1001-6201(2015)03-0071-06

[责任编辑:秦卫波]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3.015

猜你喜欢

排放量城镇化能源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家乡的城镇化
50%,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碳排放量占全球一半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