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校园公德缺失及教育策略

2015-08-20秦海珍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13期
关键词:德育大学生

秦海珍

摘 要 校园公德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出发研究校园公德,阐明大学生公德现状和缺失原因,从学校、社会、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加强大学生校园公德培养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校园公德;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3-0064-02

1 大学生校园公德现状

校园作为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校园公德作为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学生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学生必须共同遵守的统一的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是维持校园公共生活环境正常、有序进行的最基本条件。然而目前的大学生校园公德水平持续下滑,状况不容乐观,如表1所示。

表1数据显示出,大学生校园公德意识具有三个特征:

1)大学生具有比较正确的校园公德意识,对道德行为有较积极的态度;

2)大学生校园公德意识与公德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知”与“行”存在偏差;

3)基本行为文明程度较低,对校园公德要求认识存在偏差。

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校园公德意识较强,关注社会、与人为善、讲究诚信、关注环境发展等,但在具体的表现上总是“知行脱节”。仍旧存在多方面的不足。首先,校园公德意识存在不完善和不稳定状态,强烈地以自我为中心,不注重个人表现,忽略他人感受,公共场合行为失范,感恩意识、回报意识淡薄,不能做到“独善其身”等,过于情绪化和多变化的不稳定性,缺乏对校园公德行为的一贯性和保持性;其次,功利性比较严重,物质化的行为严重腐蚀大学生的公德思想,造成思想和行为上的迷茫状态;再次,校园公共秩序意识淡薄,学习秩序、生活秩序混乱,应试教育忽略学生情感教育,学生公德水平低,文明修养较差。

2 大学生校园公德缺失原因探究

社会原因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种道德观念蜂拥而至、参差不齐,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社会所见和校园教育相差甚远,以及网络上的各种不良信息的刺激,表现在日常行为上就是追求私利,导致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剧烈的碰撞和冲突。网络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但是难以正确分析和利用信息,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过于功利化、世俗化和物质化的道德评价倾向,导致大学生误入歧途,引发道德危机。

学校原因 学校对校园公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学校道德伦理教育功能缺失。德育内容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不能按需进行改进,造成理论与现实脱节;德育教育内容陈旧、缺乏思想性,致使学生由于没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而造成公德意识薄弱;在办学理念上缺乏人文关怀,教师与德育课程需求不匹配,缺乏完善的评定机制,尤其是道德素养的评价标准。其次,学校的奖惩机制不完善,导致大学生校园公德意识差。形式主义严重,制定脱离实际的机制;实施性不强,缺少一套科学的,符合要求、标准、方式、规定的奖惩机制。既要制定符合标准的校园公德奖惩机制,更要确保奖惩意义得到体现,而不仅是停留在应付。

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各种家庭教育存在各样的问题,不利于大学生的公德素质培养。随着社会发展,绝大多数的家长已经开始重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忽视了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公德教育,造成学生人格不健全,社会公德水准下降。独生子女接受父母过多溺爱,缺少正确引导方向,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缺少公德意识,同时只重视成绩,忽视人生价值教育,以及个人行为不遵守社会道德,都是造成大学生目前校园公德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自身原因 以上三个原因都是造成大学生公德缺失的外部原因,而大学生自身个人素质的好坏是主要的内部原因。随着近年来高校扩大招生,对于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考查不足,或是降低标准要求,导致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面临种种困难。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生活背景对课程进行合理规划。

3 加强大学生校园公德建设的策略研究

加强大学生校园公德教育应加强影响大学生公德品质形成的外部因素建设,促进大学生校园公德意识内化和公德行为外化。

加强影响大学生校园公德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建设

首先,优化高校校园环境,逐步形成良好的公德氛围。良好的校园公德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公德习惯,塑造健康人格,能够绕开思想意识障碍,逐渐培养自身的社会公德意识。重视人文环境建设,教师必须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达到教育学生目的,要有奉献精神、严谨治学态度和高尚人格,起到为人师表作用。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开展一系列如“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问题研究”的课题,获得一批理论和实践成果。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大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将德育教育与其他教育结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其次,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校园公德风气和大众舆论对大学生校园公德的培养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大学校园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各协会、组织、团体的力量,积极宣传有关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讲文明礼貌、爱护自然、团结和睦的先进事迹,营造人人创先争优的自觉氛围,校园道德建设才会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再次,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利用大众媒体不断正面宣传维护和遵守社会公德好人好事,也要及时揭露破坏社会公德不文明行为;加强社会公德整体规范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大众监督系统。

最后,加强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公德教育影响。学校和家长及时进行交流沟通,学校通过校园网等让学生家长不断了解学校发展,参与学校建设,建立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机制,通过有组织地介绍一些家庭教育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形成道德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形成良好的隐形教育作用。

促进大学生校园公德意识内化与校园公德行为外化 促进大学生校园公德意识内化主要是从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上加强公德意识培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德育课堂上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人文素质,增强责任意识。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以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取代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要增加更多荣辱观教育和和谐观念教育。完善校园内公德评估方法,加强监督和处罚,将其转化成一种内在自觉。考试作为评价的重要一方面,着重于考查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建立一套量化考核标准,避免形式化的影响。促进公德行为外化要从校园中的小事做起,如避免在公共场所大呼小叫、杜绝插队行为等,培养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提高道德选择能力,形成健全道德人格,如举行“交通岗”活动,引导大学生遵守交通秩序,维护校园交通秩序。外化公德行为使大学生在公德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公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白莉,田小平.加强高校校园文明建设开创和谐校园新局面[J].实践与探索,2009(14):270-271.

[2]刘健华.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的现状及建议[J].山西青年,2013(9):68.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育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