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西方古典教化理论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15-08-20周惠新方超杨志华

武术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柏拉图

周惠新++方超++杨志华

摘 要:201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在高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好高校学生的宣传思想工作。根据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儒家的孔孟教化理论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化理论进行梳理,从东西方古典教化理论中的“道德教化、知行合一、启发式教学”三个维度指出,现代高校武术教学应突出“德艺兼修、打练并进、精讲多练”等教化理论,综合培养文武双全、全面发展的当代社会精英。

关键词:教化理论 孔孟思想 柏拉图 武术教学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3-0047-031 前言

“教化”又称德教,自商朝伊尹主张德教以来,“教化”便成为推行以德治国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化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善的本质、思想、言行和他的在社会生活中的终极实体保持一致。通过教化,可以复明性善者之善的本性,修正性恶者之恶的源头。纵观东西方古典教化理论,以传统儒家为代表的孔孟圣人和古希腊思辨哲学为代表的柏拉图分别从修养论、知识论、人性论等几个方面,对人性的的善恶、认知、德性及其相关教化路径进行了历史对话与阐述。传统儒家学者孔子、孟子及王阳明等强调发展人的“仁、礼、良知”,教化的目的是“以仁为己任、致良知”;古希腊思辨哲学家苏格拉底强调把美德看作是知识,认为教化的目的在于启迪人内在的善、启发人本身的美德知识。本研究拟从中西方古典教化理论的视角,在阐述古代中西方哲人对教化认知的基础上,寻绎现代高校武术教学之教化进路,为在高校课堂中具体实践国务院关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提供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2 东西方古典“道德教化”理论与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德艺兼修”

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

在道德教化问题上,古代中国的孟子重内在心性修养,其主性善,认为人人皆有辞让、羞恶、恻隐、是非之心。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人放失了本心。因此,他强调道德教化,认为通过启发人内在具有的良知良能,“人人皆可为尧舜”。

与此同时,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理想国》中指出,人一旦掌握了善恶知识,就不会故意为恶,其在教化问题上强调美德的可教。

在此影响下,在现代高校武术教学活动中,武术教学的核心价值观应凸显“崇武尚德、身心兼修”的武术德艺兼修观念。因为高校大学生的武学修为的高低,不仅表现在他的武术技能水平的高低上,更重要的是武德修养的高低。

纵观当前高校武术教学,已出现了许多武德丧失甚至违法的问题,诸如大学生在武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不求上进;不懂尊师重道;在比赛中违背公平竞争的体育原则;恃强凌弱等打架斗殴的暴力事件屡屡出现。这与目前高校武术教学中只重视武术技术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武德的教育密切相关,从而导致道德规范培养的缺失。

从武德内涵的角度,当代高校武术学习者应该形成义利统一、正直守信、修身养性、遵纪守法、不怕吃苦、持之以恒、团结互助、爱国爱民、见义勇为的道德品质。因此,在高校武术理论课中应该设置专门的武德教育的课程,系统地传授中华传统武术的武德思想,让学生在理论层而了解武德的内涵,建立对于武德的初步认识。

与此同时,各高校应该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需要,结合传统武德规范的内容,建立一套完整的武德规范,并形成条文性文件用以规范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言行,将学生在理论课中建立起来的对武德的认识和理解具体化到各种行为标准上,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严格执行,让学生理解习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把武德规范内化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当中,形成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武德修养。在教学和训练中应时刻以武德行为规范(各校制定的武德规范)为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严格要求,使学生通过行为上的规范逐渐在思想上理解武德的内涵,比如通过课前、课后师生相互敬礼、训练和比赛的开始和结束对手和同伴之间相互行抱拳礼等,对学生的举止和言行进行严格的规范,教导他们在日常的教学、训练和社会活动中都要严格按照武德的行为规范进行自我约束,培养其高尚的武德修养,让学生理解“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深刻内涵,养成互敬互爱、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3 东西方古典“知行合一”教化理论与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打练并进”

关于知识的获得问题,传统儒家和苏格拉底都强调后天的学习。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教育中唯一正确的方式就是学习。按照苏格拉底的灵魂说和学习回忆说,灵魂在生前就己经具有了各种美德知识,但在重生时义把它们给遗忘了,因此,学习就是重新回忆起那些己经被遗忘了的知识,学习就是回忆。在这一点上,我国传统儒家也有类似的看法。

在孟子的性善说中,就认为人具有与生俱来、不假外求的良知,只不过是人们放失了本心良知,教化的过程就是“求放心”,即把放失掉的心重新寻找回来。王阳明继承了孟子的良知说,发展出了“致良知”的思想。在王阳明看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吾心之处事物,纯乎理而无人伪之杂,谓之善,非在事物有定所之可求也。处物为义,是吾心之得其宜也《阳明全书》”。

从这一点上看,无论是孟子还是王阳明,他们对良知的思辨都与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比较一致,都肯定人内在同有的道德观念,要求人们通过反求诸己的方式,来达致对美德知识的认知。苏格拉底进而将知与行结合起来,认为人们一旦通过对活或反诘的方式“唤醒”了人自身内在的理性,也就获得了真知,就会在行动中自觉践行善,“无人有意为恶”命题的逻辑起点也即在于此。基于“美德即知识”命题所阐发出的美德自身的存在性和价值性,苏格拉底通过美德可教的立论阐扬了美德作为知识意义上的知行合一。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观点相类似,王阳明所说的知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理论和认识,而是“天赋良知”。至于知行关系,王阳明作了系统论证:“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长《阳明全书》。因此,人要发现自己的良知,也就是人要发明本心,这也就是“求理于吾心”的知行合一。endprint

在知行合一的教化指导思想下,纵观武术的发展历程,武术套路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数代武术名家对实战中有效技击动作的提取和艺术集结后精心创编出来的,并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本真性文化精华,体现武术本质特征和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因此,高校武术教学应该着重套路的教化、教育功能进行精教、精炼,而不是教授套路数量上的多少。

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性,套路是武术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套式化,是武术本质内涵的载体,在高校武术教学的具体操作上,就是通过一定的实战格斗(徒手格斗)学习与训练,进行教授武术原真的、少而精的武术套路习练,培养学生的武术素养,达到武术教育要求目标,实现武术教育目的。在此基础上,要使武术回归传统,保持武术原有的传统文化内涵,高校武术教育应该从学练武术的传统方法人手,紧紧围绕武术的原初素质一基本功和“自强厚德、内练松静、外练松柔”的核心精要,使高校武术教学符合传统武术本身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需求,使学有所获,获有所得,同时也有利于中华武术的发扬光大。4 东西方古典“启发式教学”教化理论与高校武术教学中的“精讲多练”

纵观中国教化的历史,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论语·述而》”的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基于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的认识,也发明了独特的启发式教学法,即通过向对方提问的方式,根据对方的回答不断抛出一连串问题,直到对方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悖谬,自然地得到正确的认识,从而发现真理。

在苏格拉底看来,他并没有引导人们去发现新的真理,而是启发人们接受他头脑中先天具有的道德。苏格拉底试图将美德教育由精英阶层引入草根阶层,将哲学教育与大众教育相结合,其大方向是对的,问题出在他的启发式教学方式上。大众由于受认知能力的限制,更易接受喜闻乐见的教化形式,而苏格拉底则像个“牛虻”一样,不问对象地与形形色色的人永无休止地争论着、驳诘着,不断激怒别人。特别是他步步紧逼、级级递进、层层剥笋、请君入瓮式的反诘式教育法,虽可能适用于一部分智识人士,但对一般的希腊城邦公民来说,显然并不受欢迎。

与此相反,孔子在教育的对象上虽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方法虽也搞启发式教学,但他更重视对不同对象施用不同教育方法。中国两千年的教化体系也体现了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因材施教的理念,即对于有知识的士人可采取讲学、书院的形式,而对于文盲、半文盲的劳苦大众则以民间说唱、乡规民约等形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

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对于高校武术教学的教学方法而言,为了达到学生把武术功夫学练到身,能够真正体体悟到武术的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真谛,享受武术带来的无穷乐趣的目的,就得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习武的真正需求,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和武术运动本身的特点,把以教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课转变为精讲多练的训练课。以学生练习与提高为主,教师不再为了完成套路教学任务而在课堂上拼命地向学生灌输。教师的教学则转变为精讲多练,教师的职能逐步由教授技术动作转变为指导、组织学生练习。教学方法上从技能传授为主转变为学生练习为主,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发展学生的武术专项身体素质,也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吃占耐劳,锲而不舍,勇敢、拼搏,互助的武术精神,也便于学生在学习训练的良好氛围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参考文献:[1]朱琦.古希腊的教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2]张惠芬.古代教化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3]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1).[4]张峰,赵光圣等.深化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104(4).[5]周惠新.身体哲学视角下跆拳道运动审美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3:12.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lassical Education

Theory in Wushu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Zhou Huixin

Fang Chao

Yang Zhihua(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 Loudi Hunan 417000,China)Abstract: In January 2015,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 Opinions on Furthe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Propaganda and Ide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put emphasis on the basic tas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completes the propaganda and ideological work of student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guiding ideology,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Confucius education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onfucianism and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Plato's education theory to comb,from the east and the west in the theory of classical education moral indoctrination, unity, heuristic teaching, 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modern Wushu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highlight "morality, skill and practice together, playing and fighting combination with the more practice" indoctrination theory, such as cultivating both civil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lite.Key words:classical education theory Confucius thought Plato Wushu teachingendprint

猜你喜欢

柏拉图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知识与权力
柏拉图之灵魂观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关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研究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
柏拉图的椅子
行星猎手:“柏拉图”望远镜
柏拉图《法律篇》土地与农业法条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