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舞蹈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2015-08-19张琼

丝绸之路 2015年10期
关键词:舞蹈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张琼

[摘要]本文结合亲身经历和个人体验,分析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运用的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并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出发,阐述教师作为本体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节教材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教学影响,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舞蹈教学;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79-02

作为教学中的三大构成因素,教师、教材和教学对象又可以理解为本体、载体和主体。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无论是教师还是教材,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可称为主体。教材是承载课堂内容的基础。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通过分析掌握教材来进行学生的培养。教师在两者中间主要起桥梁作用。同样的教材和学生在不同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深刻分析和把握是形成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和依据。因此,方法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拿来主义。

一、因材施教之以教材为载体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的本质具有科学的认识,一旦在认识上有了偏差,就得不出科学的方法论,更谈不上指导和控制舞蹈教学,会导致教学的盲目性。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方法作用于教学对象,而这种方法的根本来源就是教材。教师授课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对教材是否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分析。如果教师对教材的认识有了偏差,就会在教学中出现盲目性,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身陷教材之中,坚持自己的盲目为教学的唯一方法和真理。另一方面,善于引发创新思维意识,自觉探索新的教学行为。但可能会有脱离教材的现象发生。这两种形式,前者相对太忠实于教材和自身的经验,让学生去适应自己的方法,有一定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后者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精神值得肯定,在积极的态度下可以孕育出更恰当的教学方法。但民间舞的创新是基于深厚的文化根底,不能自己去创造知识,前提是必须对教材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钻研。把握教材的能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对教材内容有准确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将其较完整的复述,基本不脱离步骤,从而达到教材规定的要求。这是教师进入课堂的基本条件。第二阶段,教师能根据学生基础能力条件,结合自己对课堂规划的想法,在众多内容中选择最有训练性和针对性部分,使学生能在把握核心内容的同时去举一反三。第三阶段,看一堂民间舞课上得是否成功,在于教师如何对教材内容加以生动、巧妙的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灵活化,这样就可以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学内容中得到提高和训练。所以,因材施教中“材”我们可以理解为教材,它是教学活动中的载体。

三、因材施教之以学生为主体

舞蹈教学理论的理性化思维就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工作的理论依据。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衡量好与坏的标尺是学生。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所以这种方法可灵活变通,重点在于教师如何让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并转化成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在民间舞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民间舞规范

说到规范,我们会本能地认为专业学校的学生需要规范,规范就是摆动作。就高校舞蹈教学而言,规范更多地意味着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首先,民间舞规范区别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规范,民间舞的规范建立在民族审美的标准之上,每个民族、每个地区、每个流派都有被大家所公认的规范。民间舞的教材不是属于民间某一种流派或是地区,而是在体验中所公认的最符合、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训练民间舞学习者肢体的部分。因此我们会先规范到教材,但这种规范是民族审美上的规范,并不是对学生动作的位置、幅度的要求。如果教师把错误的规范放在民间舞的课堂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有足够标准的肢体表现,但肯定不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民间舞的激情和创造力是从小就应该培养的,而不是在大学再去强调。就像是砌房子,不能说砌到一半的时候才想到房子的高度,因为地基的坚固与否决定房子能砌的高度。也就是说,一个舞蹈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功底,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在民间舞课堂中强化个性培养

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可从两个层面看:从课堂上看,学生的个性培养主要体现在角色扮演上。民间舞强调角色的塑造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但往往都是空的,要比实的内容更难用言语表达,当教师通过教材阐述内心活动或进行情感表达时,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更恰到好处,是影响学生对民族地区舞蹈整体风格掌握的关键。在课堂上,也要注重培养具有民间舞个性的学生。教学应该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课堂是用来交流的,不能完全由教师一个人来主导。学生从小接受的就是以灌输为主的方法,懒惰、被动和不善表现的习惯已经自然形成,进入大学后,教师一再强调综合能力和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这时的学生不是不想学,而是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这种个性与民间舞所需要的个性是矛盾的。在笔者看来,前者是后者的提升,它让学生把个性的表达更加职业化;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基础,所以后者的个性可以影响前者的个性。在课堂中我们往往会忽视学生性格的因素,教师一味地强调怎样去诠释角色,而忽视学生个性与角色的贴近,所以无论学生把这种个性表达得到位与否,仅仅是停留在表演的层面上,永远只是在“跳别人”而不是“跳自己”。当然,学生自身的个性是不可能改变的,但作为教师要看到生活层面上的个性,从而去考虑在课堂上运用什么方法缩短两种个性之间的差距。

三、因材施教中教师的“桥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民间舞风格特点不是简单地复述教材。很多时候教师自然地把风格特点归纳成几点讲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将课本上的要求告知学生了,但是并没有达到教学目的。教材中所提到的风格特点是贯穿内容始终的,作为给教师授课中的提示而存在,所以说教师也应该把这几点贯穿在课堂始终,不做教材的复制者,而应该通过肢体的训练来展现。另外,教师在重点的提示上,必须有针对性。比如教师把朝鲜族舞蹈的要点归纳成“心、情、气、形”,这种提示是能够让我们沉淀的。再者,就是时间上的把握,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程度适度给予,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应做好教材的分析,从而形成适合学生的方法,而不是复制教材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越来越细化教学的程序,通常把综合能力、情感作为重点放在最后去强调和解决。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受到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当学生已经对某种思维观念定型的时候,再去强调氛围和情感时,是很难改变的。所以情感不是教师在课堂中强调出来的,而应渗透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中。这种方法需要教师对教材更深刻的理解。好的方法需要不断地检验,才能把教材灵活运用,变成独特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抒发情感而不是表演情感。首先,教师的能力需要理论和经验的积累,要擅长归纳总结。其次,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除了动作的纠正能力以外,包括对生活细节和学生心理的观察都很重要。作为教师,应该重视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波动很多时候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能做到及时调节课堂。

四、用实践来检验真理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而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学生的自然条件、领会能力、学习态度的不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也不尽相同。笔者在初次的教学中,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一开始,笔者和很多初次进入课堂的教师一样,会有很多的想法,总觉得自己能改变学生身上的不足,想去尝试很多的教学方式。但在后来发现,这样就会把太多的时间用在音乐的选择和队型、动作的变化上。笔者认为,在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时,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把巧妙的方法贯穿在枯燥、单一的训练中。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用外在的东西去掩盖学生的不足,因为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另外,民间舞的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很多时候我们对教材的掌握可以从实习中反映出来。比如动作名称、肢体的具体位置、节奏点等。笔者在学习的时候没有注意这些,但在教学的时候,也不去强调这些地方,总觉得这根本不是问题。结果发现对于程度不一的学生来说,任何细小的地方都必须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应该在学校就要打好基础。对于教材内容的梳理上,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重视过,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一项内容放在教学法课上,从而引起大家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的动作缺乏表现力,于是笔者运用对比的方法,把学生分成两组相互观摩,再让表现好的学生重做一次,学生会比较感兴趣。从这点可以发现,学生的观察力是很敏锐的,并且在比较中学习就变得主动起来。

五、结语

总的来看,学生的基础水平是教师选择教材内容和方式的前提,教师一定不能主观地去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条件去安排教学内容。舞蹈教学中,应以教材的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控制为核心,并在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得到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舞蹈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浅谈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能力培养
民办应用型本科音乐表演专业舞蹈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
大学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方法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