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容执教 淡定育人

2015-08-18王海霞

教育界·中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化素养学困生教育

王海霞

【摘 要】缺乏成熟理性的教育思想,急功近利地处理教育教学事件,意味着教育工作剑走偏锋。让我们从容面对学生的错误,用热情和智慧撑出一片绿荫,为那些小树苗遮风挡雨。

【关键词】教育      文化素养      学困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失败和不幸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

一、威严的教育会有一时之效,亲近学生才会有长久之功

班主任工作中如果缺乏成熟理性的教育思想,没有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视学生为自己设计的产品,试图像改画图纸一样去改变他们;在做思想教育工作时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简单地采用谈话式,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愿望;教育进程毫无章法、毫无柔性,口头教育多、活动教育少,批评多、表扬少,命令多、协商少,威严多、民主少,意味着教育工作已剑走偏锋。

威严的教育会有一时之效,却无长久之功。如果说威严像浩荡神恩,让人害怕,那么亲切善良就像普照佛光,能够把学生引渡到脱离愚昧的彼岸。教师的亲和力正如引渡的舟楫,是善良与智慧的教育方式。亲和力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有了亲和力,教育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亲和力能够带给学生安全感、成功感和幸福感。从对学生的教育过程而言,就是春风化雨,就是浸润心田,就是循循善诱。和学生交往中,我们把学生看作平等和教育活动的合作者,尊重他们的人格,倾听他们的意见,创设交往中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增强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学生得到了老师的爱,自然而然会激发出内心对老师的爱,反馈回去,就形成了师爱和生爱的双向交流,心理学家称之为“动情效应”。这种效应会产生你所期望的良好后果:学生会自觉尊重老师的劳动,十分愿意去接近老师,希望多与老师合作,把老师看成自己的亲人,他会愿意向老师反映内心世界,袒露自己的真实思想,真诚倾诉心里的秘密。

二、没有文化素养的滋润,热情之水浇不开愿望之花

面对科任教师反映个别学生厌学,经常不认真听课、不遵守纪律的现象,许多班主任可能会积极响应,对学生当面指责,责令其认错悔改;或者苦口婆心,反复劝说。但这样的教育收效甚微,美好的教育愿望也会随之破灭。在指责批评或劝说学生之前,要先想一想学生的理解认识。听过很多老师的课,我们不难发现,凡是那些被孩子喜欢的课堂都是轻松的,那些被孩子喜欢的老师总能深入浅出地把书本和生活中的大道理用简练有趣的话语讲出来。而且,老师整节课并不用费劲地去维持课堂纪律,孩子们都是情不自禁地被吸引而不会干其他事情。这些都是教师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教师的文化素养既影响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审美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拓宽视野,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像磁铁一样把学生吸引在自己周围,让他们汲取知识的养分,同时“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也会感染他们,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向科学的顶峰攀登。我们只有不断用时代知识丰富和完善自己,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的指路人,学生也才会心甘情愿地“信其道”。

三、放慢教育的脚步,耐心地等待一个人的成长

目前功利化的教育以及家长、社会、政府对高分的竭力推崇,使学校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这种功利性教育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产生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体质也在变差。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一旦使学生成为考分的“富翁”、情感的“乞丐”、应试的强者、精神的弱者,那就会离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适合未来长久发展的、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越来越远。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通常我们需要耐心地等待一个人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和价值的确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我们针对具体个人而给予温情的理解、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真挚的同情。所以老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教育意识,同时还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的行动能力。那么针对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让自己有清醒的头脑和从容的心情,去面对那些熟悉的甚至已厌倦的教育琐事,我们需要把自己从效率至上的机械运转和由此带来的精神困顿中解放出来,进入缓慢的教育情境中,恢复教育本来的慢性,让教育成为心心相印的活动,从心里出发,达到心灵深处。现在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有刻骨铭心的经历,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能体会到快乐,有施展自己才华的领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四、学困生教育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

我们都体会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在知识的传承和考核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所谓的“学困生”,学困生的心灵难免脆弱、自卑、失意,他们更需要老师耐心引导、悉心指教、平等看待、严格管理。他们的学习暂时是落后的,但他们不乏一颗善良的心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梦想。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对未来的梦想,用智慧和艺术的方式助他们圆梦。也许他们在考试中不会带给你荣誉回报,也许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也不会一鸣惊人,让学校引以为豪,但我们有责任使其以完整的人格度过未来的人生。学困生的变化是极其缓慢和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淀,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的义务教育是大众化、平民化的教育,因此,需要放慢教育的脚步,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力求恰到好处地帮助和保护学困生的成长。

让我们从容执教,淡定育人,用爱心、耐心和智慧撑出一片绿荫,为那些小树苗遮风挡雨。

猜你喜欢

文化素养学困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