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论语》,论古今

2015-08-18黄雯静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13期
关键词:鲁国仁爱礼乐

黄雯静

春秋时代,美其名曰“春秋”,却是个非常混乱的时代,王室衰微,群雄割据,战争四起。各个学派纷纷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著书立说,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促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孔子生于那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深感于礼乐不兴所带来的社会动荡不安,于是毕生致力于恢复周礼,想给老百姓还原一个安定富裕的社会。周公所制作的礼乐,使西周稳定的发展了二百七十五年,成为中国远古时期最鼎盛的王朝,可见礼乐对维持当时社会秩序起了极大的作用。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传世之作,之所以能流传数千年,定有其可取之处。儒家思想在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受到重创;“五四”运动时一批深受西学影响的激进青年欲“打倒孔家店”,否定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文化主流——儒学;文化大革命时,孔孟之道更被怒斥为“腐儒”、“孔老二”,儒家思想遭受空前的厄运。但《论语》仍流传至今,足以见得《论语》对于人们根深蒂固的影响及在中华文化的主流地位。

在这个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大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但千百年来受到孔孟之道熏陶的人们是否能够在接纳西方文化的同时,仍坚持本身的道德价值观?显然没有,也因此现今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出现了许多从前的人所无法想象的道德败坏的现象。盗窃、抢劫、谋杀、强奸等罪案频繁的发生,致使人与人之间失去信任。当然这些社会问题以前肯定都发生,但是绝对没有现在来得严重。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人格塑造的指标,从前的人们深受孔子思想影响,自然社会一片繁荣安定,但在五四运动以后,人们对儒家思想已非常疏远,要重振儒学,使之再次成为人们的思想规范并非易事。道德观念崩塌,加上全球化的冲击,使得原来道德文化气息浓厚的东方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化。

1988年,七个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面对世界性的环境危机、恐怖主义、诚信危机等等,共同发表了呼吁: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孔子曾治理过鲁国,仅三个月的时间就让鲁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可见人心若能受到教化,社会结构的确是可以改变的。

《论语》中的道理,涉及的范围很广泛,有为人处世、学习、政治等方面,但主要离不开“仁”这个字。孔子主张“以仁为本,以礼为用”,仁是内在的态度,而礼是外在的规范。孔子还认为,仁爱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决定一切的根本。仁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标准,只要努力的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就会达到仁爱的最高境界,那是一种道德上完美的境界。孔子也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通过礼加以规范,礼的实践靠人的道德自觉来完成,孔子所主张的“礼”,相信是源于周礼。周礼虽是西周贵族用以巩固自身地位的手段,但在维持社会和谐上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它规范着社会上不同的人之间的关系。礼作为伦理规范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道德要求,并要求所有社会成员必须遵守这些道德准则,只有如此,才能使人格完满、家庭和谐、社会安定。

在《礼运·大同篇》里,孔子描述了自己理想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那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世界,然而现今社会与孔子理想的世界完全背道而驰。中国革命家孙中山曾道:“真正的民主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那是一个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世界。大同世界并不是不可实现的,且看孔子短时执政成功治理鲁国便可知。总而言之,《论语》作为人们道德的规范,身为中华子弟的我们不仅需要学习,还要尽可能将其传播至全世界,如果人人都能贯彻《论语》里的道理,那么创造一个美丽的未来指日可待。

(指导老师:罗运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鲁国仁爱礼乐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柳季与岑鼎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智勇仁爱无所私的梁将韦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