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樋口一叶小说《十三夜》的叙事结构——兼谈日本文学课的叙事学分析

2015-08-15庞在玲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原田暗线复线

庞在玲

(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9)

0.前言

樋口一叶是日本明治20 年代后期活跃在文坛上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樋口一叶具有高超的叙事能力,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始于本世纪70 年代末, 研究樋口一叶及其文学作品的论文陆续刊登出来。 截止到目前,关于樋口一叶文学的相关论文约73 篇左右。论文多涉及作者的恋爱观及出世意识、女性意识、妥协意识与抗争意识,及分析樋口一叶作品艺术风格的论文。如小说的浪漫主义风格、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等。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细致地分析了一叶及其文学作品。如张建渝(1983)、林岚(1993)、毛文莉(2001)、肖霞(2004)、李慧慧(2007)、石玉芳(2011)王延红(2011)等论文。

短篇小说《十三夜》成功塑造了“阿关”这一经典人物形象。 《十三夜》叙事结构方面的独特性在于并驾齐用三种叙事结构,即对比叙事结构、嵌入式叙事结构、复线叙事结构,从而使小说具有复调的诗学美。 本文的分析基于叙事学理论,借此尝试把叙事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日语文学课的作品赏析。

1.嵌入式叙事结构

《十三夜》共分为上、下两部分。小说(上)讲述女主人公“阿关”于夜深人静之时,独自返回娘家,她的真实目的是为离婚而寻求父母的支持。 走进家门,难以启齿,犹豫再三,终一吐为快。 然而,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对其耐心说服,阿关无奈,最终打消了离婚的念头,与母亲抱头痛哭之后,决然回府。 小说(下)讲述“阿关” 乘车返回夫家,月光之下发现车夫竟是儿时的青梅竹马。《十三夜》叙事时间与故事发生的时间交替出现,过去时与现在时融会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时空意境。作者更是利用对比叙事、象征叙事等技巧生动表达小说的内涵。

短篇小说受制于篇幅关系,不可能完全按照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叙事,因此樋口一叶非常注意故事的叙述技巧,也非常重视小说的叙事结构。 樋口一叶的小说通常不是从事件发生的开始说起,而是从事件的中间讲述,通过情节的推动来还原故事的来龙去脉及人物的情感纠葛。笔者称之为“打开扇面”法。小说内容就是扇面上的题字,要想全部看清,就必须缓缓地把扇面全部打开。樋口一叶巧用这种方法,制造悬念,环环相扣,故事套故事,打破了故事的时空局限性,即扩充了短篇小说的内容量,又为读者逐步还原了事件的原委。

樋口一叶构建了嵌入式叙事结构来适应这种“打开扇面”的叙事方法。 嵌入式叙事,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叙事技巧。 约翰巴斯称之为“故事中套着故事的故事”。杰拉德普林斯认为这种叙事与“交替”、“连接”等合力建构了小说的叙事序列。 利用这种叙事策略,樋口一叶就如同给读者一节一节地打开凉扇,把惊喜不断地展示出来。 倘若完全按照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来构筑小说内容的话,应该是这样的:

阿关在街上玩耍,原田勇路过。对她一见钟情后上门提亲。阿关母亲不同意。原田勇极力说服,最终求婚成功。阿关父母为女儿的好命而沾沾自喜。 新婚燕尔,原田勇对阿关疼爱有加。 不久后,恩爱一去不往返,原田勇性情大变。动辄讥讽,常常斥责。柔顺的阿关隐忍丈夫,强忍内心的痛苦,苦熬五年时光。 终是忍无可忍,一人偷跑回娘家。 母亲为女悲怒,不断数落女婿的不是。 相对冷静的父亲不愿女儿再重返以前的生活,极力劝说女儿重返夫家。原本誓死离婚的阿关,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决定重返原田家。叫了车夫,连夜返家。在寂寥的夜路上,发现车夫竟是曾经的两小无猜。如今他已经沦落成车夫,妻离子散。简单叙旧后各奔东西而去,不变的是惆怅。

《十三夜》 独特叙事魅力就在于樋口一叶并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自然时间而是从故事的中间开始叙述,以悬疑开头,大大增强了小说叙事的张力。

小说的开头阿关站在大门外,通过阿关的心理活动,读者明白了阿关是为求得离婚支持而来的。由此悬念陡生:阿关为什么要离婚?樋口一叶并没有直接表述,而是让故事自然发展。 进门后的阿关最后才向父母哭诉真实的夫妻关系及离婚的决心。至此,起首处的悬念“阿关为什么要离婚?”得以解开。在婚姻中,阿关忍受着外人不可知的痛苦,女主人公惹人怜惜的形象就此确立。

悬念再生:阿关是如何嫁过去的呢? 樋口一叶借用阿关母亲之口回顾了阿关婚嫁的经过。 很明显,樋口一叶讲述的故事是“现在”时间的故事,她采用了倒装的叙述方式,因此构建了文本的第一个叙述层次。 在叙述“现在”时间的故事中,把“过去”时间的故事穿插进去。 如“即使他们忘掉了,我可连日子都记得清清楚楚的。那是阿关十七岁那一年,连门松都没有撤去的正月初七早上”,阿关母亲清晰地记着女儿和女婿邂逅的日子;用“阿关是被他爱上的老婆(中间略)我们的闺女不是卖给他做姨太太的。是他托人求了又求,正式娶做夫人的”表达出阿关母亲的自豪和立场。 樋口一叶利用人物会话,自然地嵌入了另外一个发生了的事件,建构出戏中有戏的套层结构叙事模式。 这种模式的运用,并没有给读者时空错乱的感觉。 这种模式的运用恰如其分地体现出“现在”故事和“过去”事件在时间上的整一性。正如杰拉德普林斯所言认这种现在与过去的“交替”建构了小说的叙事序列。 这些“交替”的叙事序列,构成了小说的第二个叙述层次。

利用嵌入式叙事结构,充分描写人物的对话,为读者营造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使读者悲其悲,乐其乐,与人物一起体验了故事的轮回。 同时,利用嵌入式叙事结构,故事套着故事,使《十三夜》短篇篇幅容纳了足够丰富的故事,增强了小说内容的宽度。

2.对比叙事结构

《十三夜》在叙事结构方面的另一精彩之处就是对比叙事。对比叙事,,使短篇小说《十三夜》产生一波三折的艺术张力。

首先, 阿关娘家齐藤家和夫家原田家势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也暗示了阿关的婚姻悲剧。

其次,得知女儿婚姻实情的母亲大怒,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亲的沉默。 父亲已经不忍心再让女儿重返娘家生活。 认为女儿应该做的事情“除了要讨姑爷的喜欢,求家庭的和睦以外再没有别的了”,父亲劝女儿“一来为父母,二来为兄弟,更为了儿子太郎……那么你就忍受做原田妻子的不幸吧”。

再者,原田勇家和齐藤家对赏月之日,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小说的题目定为“十三夜”,也是故事发生的时间。 九月十三夜和八月十五夜同为传统的赏月之夜。 作为季语,十三夜意指晚秋、寂寥之意。 娘家齐藤家依然保留着传统的赏月习俗。 十三夜之际,母亲和弟弟惦记着阿关,并为她留下供奉点心。 父亲安守本分,知足常乐,为自己的好命而高兴。虽为小家小户,然夫妻和睦,骨肉情深,手足情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夫家。 据阿关自己交代“他已经有两天没回家了……前天在出门的当儿,骂我衣裳准备的不够周到”,以及阿关父亲催促她走时说“丈夫不在的时候私自出门,他抓住这个来责备你,你就没有话说了” 。 由此可推断出阿关丈夫在十三夜并不在家,或者说没有十三夜赏月的习惯。通过两家十三夜的对比,第一,突显了阿关在娘家和夫家的不同待遇。 第二,让读者深刻体会到阿关婚姻悲剧的原因。

另外,阿关父母的美好想象和阿关痛苦的真实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娘家,母亲认为女儿是明媒正娶的,必然会得到女婿的疼爱。 认为女儿在女婿家应该过得是相当不错的生活。父亲更是为自己养了一对好儿女而沾沾自喜。 然而,当阿关俯首一拜,哭诉离婚之时,其父母的美好想象彻底被击碎。

《十三夜》(下)中对比也是处处可见。如宽敞的大街与狭窄的小巷。大街意味着冷漠,小巷却充溢着亲情;如高坂录之助命运的前后对比,以前曾经是聪明能干的烟草店的独生子。 如今却是穷困潦倒的车夫。小说结束语“一个是向东,一个是向南”,故事最后落寞的两人和阖家团圆的“十三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小说上、下两部分本身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上会话内容多,字数多,下的会话内容少,字数也少的多,但是两部分在故事表述上所占分量不相上下。 与此同时,(上)的男主人公原田勇与(下)的男主人公高坂録之助,分布在不同部分中,但是作用却相辅相成,皆体现了男性的自私及任性。

3.复线叙事结构

毫无疑问,线索是叙事作品中一系列具体事件的完整走向及其形式。 具体而言,线索分为两种叙事类型即单线叙事和复线叙事。 《十三夜》体现的是复线叙事结构。 顾名思义,复线叙事,就是叙事作品依照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分别展开叙事。

《十三夜》 整篇有两条线索平行发展, 笔者称之为明线索和暗线索,明暗两条线索形成复线叙事。 《十三夜》的复线叙事是通过小说人物来建构的。 复线叙事的明线线索指的是小说的出场人物,复线叙事的暗线线索指的是小说的未出场人物。 出场人物有阿关及其父母、高坂録之助,他们形成复线叙事的明线索。 未出场人物原田勇、太郎、亥之助、録之助妻女,他们建构了复线叙事的暗线线索。樋口一叶以明线为主,暗线为辅,利用复线交叉的叙事结构模式来批判男性社会。复线叙事的暗线线索中人物虽然没有出场,但他们都是非常重要的功能人物。暗线中的人物在小说中没有话语权,但是却犹如沉重的大山,永远压在阿关的身上和心上。暗线中未出场的人物之原田勇是婚姻不幸的加害者,弟弟亥之助和儿子太郎是她逃离不幸的枷锁。 通过暗线人物的设计,加深了对阿关这一人物了解的深度,也体现了樋口一叶对女主人公的同情和怜悯。

4.结语

就叙事结构而言,《十三夜》特色鲜明。利用嵌入式叙事,使得故事情节淡化,利用“打开扇面”法,故事从中间开始,制造悬念,提升读者的兴趣;对比式叙事结构,小说充分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了主题,增强了小说的张力和艺术性。 整篇小说结构精巧,叙述视角灵活;人物刻画细腻,善于描写人物的衣着或身体动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樋口一叶在后期创作时把目光投向了日本社会底层人物, 以冷静和客观的态度观察现实世界, 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字里行间充溢着悲哀低沉的情调,表达了对生活不幸的人的同情和关心。 樋口一叶通过叙事结构实现对作品形式与节奏的控制,显示了作者高超的结构故事能力。

[1]和田芳恵.『樋口一葉』.講談社現代新書,昭和47,4.

[2]前田愛.「子どもたちの時間--「たけくらべ」試論」.展望(198),1975 筑摩書房.

[3]近石泰秋.「一葉と先行文学」.国文学解釈と鑑賞51(3),1986.

[4]格非.小说叙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原田暗线复线
课堂教学的“明线”与“暗线”
论莫言小说的复线式结构特征
渝黔复线高速公路连接道项目2024年建成投用
追捕没有尽头
沙颍河耿楼复线船闸通航水位分析
温暖人心的旅程
《清水洗尘》的网状结构分析
例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暗线”
日本:高中生享受专用火车站
例谈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主线”与“暗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