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夹弦”文场音乐与武场音乐特色辨析

2015-08-15鄢秀丽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亳州剧种唱腔

鄢秀丽

(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 阜阳2360417)

在中国戏曲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二夹弦” 是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地方戏曲剧种,并于2006 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夹弦”起源于河北,随后在山东菏泽取得快速发展,并在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流行,其中发展形势较好的地区包括菏泽、济宁、徐州、亳州等地,其唱腔优美细腻、委婉动听,为当地的观众所熟悉和传唱。 “二夹弦” 在安徽亳州取得以较快的发展,并逐步形成自身特有的地方特色,一度发展成为亳州地区人民最喜爱的地方戏剧种类之一。

一、亳州“二夹弦”的文化底蕴及发展概况

亳州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1986 年撤县建市,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 孕育出了诸多历史文化名人:如老子、庄子、曹操等。 因此,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亳州为“二夹弦”的顺利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夹弦” 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的稀有剧种。 亳州“二夹弦”的曲调来源于黄河船歌和渤海沿岸的渔民号子,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吸取了亳州清音、花鼓丁香,以及山东、河南民间戏曲的精髓,比如在解放以后先后吸收了山东“二夹弦”所特有的清新柔美旋律,随后又借鉴了河南“二夹弦”所特有的高亢明快的节奏,最终与当地历史文化结合形成了独有的刚柔并济的唱腔风格特色。 随着亳州“二夹弦”演出队伍的发展壮大,以及组织结构的逐步健全,在借鉴了梆子和京剧等剧种的基础上, 在角色分工方面逐渐明确,既有“六门十二行”的明确分工,同时增加了“脸子戏”中红脸、黑脸、白脸三个行当。

二、亳州“二夹弦”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唱腔

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戏曲剧种的划分和不同剧种风格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亳州“二夹弦”的唱腔属于“曲牌体”和“板腔体”的综合,它的“板腔体”主要作用是实现对节奏变化以及旋律发展和收缩等方面的突出表现, 它是一种将各种调式和曲调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唱腔的独特结构形式, 其所特有的板别特别适用于表现各种形式的情绪,“板腔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北词”、“板类”和“娃娃”三种类型。其中“北词”包括“单北词”、“双北词”和“连北词”等板式;“板类”包括“大板”、“二板”、“三板”、“捻子”等;“娃娃”则包括“大板娃娃”、“二板娃娃”、“三板娃娃”和“武娃娃”。 在这些唱腔的实际应用中,“板类”和“北词类”的唱腔往往会起到主要作用,而“娃娃类”腔调则起到次要作用。亳州“二夹弦”素有“以唱为主”和“以唱制胜”的说法,因此 “二夹弦” 独特的唱腔就成为了整个戏剧布局的核心。 其在唱腔的初期需要“生”和“旦”角用“本嗓”进行演唱,而“红脸”和“花脸”行当要用“二本腔”进行演唱。从上世纪20~30 年代开始,亳州“二夹弦”的角色行当就十分齐全,其独特的音乐和唱腔也开始逐渐形成,基本上都是采用的真声吐字唱腔,在当尾音出现翻高时要用假嗓,在演唱的技法上要求“以真嗓吐字,假声拖腔”,并形成了真假声交替使用,唱时吐字清晰、持续音柔和、轻巧而圆润、极富抒情的独特声腔特色。

(二)特有的伴奏乐器

亳州“二夹弦”常用的伴奏乐器称为“三大件”,即四弦、坠琴和柳琴,在建国以后,往往使用琵琶来替代柳琴。而亳州“二夹弦”在演奏上真正能够体现其独特风格的是其在对“四根弦”乐器的应用方面。 所谓“四根弦”就是四胡(也称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众按照其方言习惯称它为 “两家弦、 大五音。 在进行演奏时,这种乐器往往可以发出双音,而且音量比较大,因此琴师在演奏时常常需要戴上金属指帽用以按弦,其中在第一弦与第三弦之间,以及第三弦与第四弦之间均是平行的关系,而且每拉奏一次就会发出两个同度的声音,起到“音色柔和”、“宽厚饱满”、“音色铿锵有力”、“演奏起来旋律性大”、“音频复杂”、“如泣如诉”、“调子高昂”、“清晰动听” 的效果。 坠琴和琵琶也是亳州“二夹弦”另外的“三大件”主奏乐器,其中坠琴的音色柔和,在伴奏过程中可以与四弦形成对比,而琵琶的色彩丰富,声音与四弦、坠琴的搭配比较合谐,与其他两种乐器一同形成了“二夹弦”伴奏的音响核心,同时也是对该剧种音乐风格特点的具体体现。 除了“三大件”之外,亳州“二夹弦”根据表演的需要其伴奏的乐器还可以包括有二胡、矮秆坠胡、小提琴、大提琴等。

(三)伴奏的种类

亳州“二夹弦”的伴奏种类根据在剧中音乐选用器乐部分的侧重面可以划分为“文场”音乐和“武场”音乐两种类型。 伴奏的目的是为了配合唱腔和烘托气氛, 因此它与唱腔有着等同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长期的艺术变革和实践创作,逐渐形成了有管弦乐队和电声乐队等不同风格的伴奏形式, 其中在伴奏的过程中把吹、拉、弹等乐器并为一类的往往可以通称为“文场”伴奏,而把打击乐伴奏的则划分为“武场”伴奏。 在亳州“二夹弦”戏剧的唱腔伴奏中,经常用到的演奏手法有“随腔跟奏”、“句尾托腔”和“句尾模仿”三种,其中“随腔跟奏”指的是唱腔的旋律,也可以称之为伴奏的旋律,是在伴奏中的一种可以十分巧妙的运用的一种伴奏的技巧,其主要的作用是促使整个演唱过程达到丰满的状态。 而 “句尾托腔” 则是指在演唱的过程中通过轻奏或停奏的方式,形成转入过门加大音量的作用,其目的是在等到演员把词的内容转向观众时要交待清晰,其后半句则是需要借助伴奏可以致使音乐的形象做到更加的鲜明、突出,同时增加戏曲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这种伴奏手法也常常称作“清包”。 所谓“句尾模仿”就是把唱腔的旋律应用于句中或句尾部分的模仿再现,可以起到合唱腔形成应答的效果,这种模仿方法往往可以使观众在心理上产生轻松、活泼、欢快、诙谐的感觉。

三、“二夹弦”文场音乐与武场音乐特色辨析

(一)文场音乐

“文场”音乐主要是为唱腔所进行的伴奏,民间普遍有“三分唱七分场面”的说法,因此好的唱腔效果往往取决于伴奏技巧的好坏,可以认为伴奏和唱腔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亳州“二夹弦”的唱腔以优美动听著称,在表演过程中会大量运到 “二本嗓”、“大本嗓”、“二本嗓托腔”等基本唱法,即便是在演员声音出现一些小的问题的时候,也是可以依托于唱腔和伴奏之间的配合关系,获得比较完善的表现效果,因此伴奏者需要更加机动灵活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创造性演奏,并在能够较好的突出唱腔的基础上,使伴奏效果表现出装饰音、上滑音、下滑音、颤音等伴奏技巧,以此使得唱腔的烘托更加的丰满和感人。 “文场”的乐队配置大小不等,一般可以容纳4~8 人,其中使用最多的乐器是以四弦(也叫四胡)为主,其他弦乐器则包括有二胡、琵琶、坠琴(短杆坠胡)、月琴、大三弦、扬琴、大提琴等;在簧管乐器方面有唢呐、笙、笛子、闷子。 在上世纪70 年代,有的“二夹弦”剧团还在乐队中大量的增加了西洋的管弦乐器,使各种鸟鸣、高山流水声等效果出现在了亳州“二夹弦”的“文场”音乐伴奏上,“二夹弦”文场音乐中还包括有丝弦曲牌、唢呐曲牌等京剧或豫剧形式,以及少数本剧种所特有的,如《结拜牌》、《调三角》、《四更牌》、《观看牌》、《鸳鸯戏水》等。

(二)武场音乐

“二夹弦”早期是没有武打戏的,这对“武场”音乐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二夹弦”戏曲的发展与壮大,“武场”音乐也得到了发展与繁荣,并逐渐显现出它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武场”音乐主要指的是就打击音乐而言,其在亳州“二夹弦”的戏曲音乐伴奏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每场戏从开场到结束都几乎一刻也离不开打击乐,尤其是在农村主题的“二夹弦”戏剧表演中,在开戏前往往是先奏打击乐,以达到召唤远方的观众的作用, 同时也可以起到烘托气氛的效果, 在开戏之后,舞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如唱、念、做、打都要用到板鼓来实现指挥, 其目的是可以使乐队人员和演员保持和谐一致,为顺利进行演出作保证。“武场”音乐在“二夹弦”表演中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增强舞台的气氛, 并用来指挥舞台上的一切表演行动,同时,其还能使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个性的特点。在二夹弦“武场”演奏过程中, 乐队一般由四至六人组成, 所使用的乐器主要包括:大锣、单皮鼓、手镲、梆子、手锣、小锣、木鱼、碰铃、吊镲、大筛锣、定音鼓等。在二夹弦“武场”音乐演奏过程中,最关键的乐器是司鼓,他是二夹弦“文武场”音乐的总指挥。唢呐也是二夹弦“武场”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其作用是在特定的场面中烘托气氛,比如:接旨、拜寿、出征、升帐等。在长期的实践中,二夹弦“武场”音乐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演奏特点,如为了配合身段、亮相等情况所演奏的一套锣鼓经, 或者是为配合唱腔所演奏的一套完整的锣鼓经等。 “武场”音乐演奏特点往往与剧情和人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在需要烘托出庄重、激昂、悲愤的情境时可以使用大锣; 在营造轻松愉快的场面时可以使用小锣;须生多用大锣;升堂多用大筛鼓;各种旦角、小生、丑角常用小锣。“二夹弦”武场音乐伴奏剧目主要有用于“大板”的《十一锣》、《十三锣》;用于“二板”的《二板两锣》、《二板六锣》等。在二夹弦“武场”音乐中,打击乐器还往往充当着拟声的作用,如:叩门、马队、更鼓、战马嘶鸣等。

[1]刘东坡.戏曲乐队的文场与武场[J].东方艺术,2005,10:64-65.

[2]张红霞.稀有剧种——亳州市二夹弦的调查研究[J].中国音乐,2009,04:206-210.

[3]付红伟.浅谈非遗亳州二夹弦剧种的艺术成就[J].大舞台,2010,06:79-80.

[4]吴丽.安徽亳州二夹弦的沿革与发展[J].东方艺术,2010,S1:120-121.

[5]刘红洲.亳州地方戏二夹弦的艺术特色及唱腔音乐探析[J].艺术研究,2010,04:30-31.

[6]刘红洲.亳州地方戏二夹弦的艺术特色及唱腔音乐探析[J].民族音乐,2010,06:37-38.

猜你喜欢

亳州剧种唱腔
亳州司尔特——助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居· 文化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