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2015-08-15陈怀远林文哲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发展

陈怀远,林文哲

(1.中共安徽省滁州市委党校,安徽 滁州239000,2.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233030 )

我国农业发展在经历了“大包干”以来的多轮农村改革以后,农业结构趋于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框架体系基本确立,推动发展的各方面动力有了很大增强,目前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过渡时期。 然而延续了上百年的近代传统农业,在广大农民包括基层干部头脑中形成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等依然根深蒂固,他们仍然停留在所熟悉和习惯的思维和套路上, 满足于传统发展方式所取得的成效,这势必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 因此,必须突破这些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传统制约因素,切实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联系日趋紧密,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对农业基础性支撑作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落实“四化同步”要求,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战略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快速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同时,也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率、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良种普及率、有效灌溉面积和高效节水比例等指标也上升较多。但是,总体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从地区比较看,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人均耕地比较多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速度较快, 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人均耕地少的地区则相对滞后。从现代化发展程度看,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与本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相比, 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滞后现象。 从国际比较看, 我国与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相比, 在科技贡献率、机械化水平、良种选育、组织化程度、水肥利用率、单产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有些方面的差距还比较大。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方面,我国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只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在土地产出率方面,我国主要粮食作物除小麦外,水稻、玉米、大豆等单位面积产量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在农业资源利用率方面,如农用地耗水量,我国每公顷达557.55 吨,澳大利亚为181.95 吨,以色列为250.95 吨;在农产品商品率方面,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达到了85%以上,而我国不足60%[1]。因此,在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只有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深度推进农业现代化,从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有效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的重要举措。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 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模式。 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关系,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近年来,我们强调低碳经济,更多关注的是在工业化、 城镇化过程中, 如何解决工业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而对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即农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关注不够。 低碳农业是农业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其主要特征是降低农业生产对石化能源的依赖, 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径。 伴随着化学农业、石油农业、机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和农村的能源消费迅速增长,农业已成为引发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据专家测算, 一吨氮肥排碳约11 吨, 一吨农药排碳约40 吨,一吨农膜耗电700 度左右,约排碳1.5 吨。 资料显示,我国化肥利用率只有35%,农药利用率30%,灌水利用率45%[2]。 因此,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市场挑战,增强我国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内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越来越直接, 我国农业面临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快速,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但由于生产率水平较低,技术、管理水平落后,农产品成本刚性上涨等原因,致使相当部分农产品缺乏比较优势,不仅造成本国农产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而且对国际上优质、 廉价农产品的大量涌入也难以应对。 另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主要农产品生产国纷纷采取了调整农业政策、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等措施,巩固本国农业发展;同样,一些发达国家不仅没有放松农业,反而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作为克服危机的重要战略。 他们大力推动农业尖端科技研发应用,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加快产业布局和资本渗透,在种业等关键领域抢占发展制高点,给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新的风险。 因此,只有加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改善要素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我国农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农业生产一方面高度依赖资源条件,另一方面又直接影响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方式对农产品品质优劣和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些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业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也相当突出。 我国农业用水量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以上,有效利用率只有45%,而先进国家达到70%以上。我国化肥、农药利用率仅在30%-40%之间,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是美国的两倍多[3]。 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看, 每年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化学需氧量(COD)达1324 多万吨。 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势头没有明显改变。 因此, 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才能营造绿色健康的农业生态资源环境,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农业发展得到高度重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逐年增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土地流转成为农业实现规模经营的重要途经, 机械化生产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 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制约, 农业发展滞后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传统发展理念根深蒂固。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群众,对转变发展方式的认识不清晰,思路不开阔,把转方式仅看成是农产品结构调整,说的话还是老话、套话,与基层的实际结合不够, 创新思维不多。 对农业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层面上,对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以及现代科技应用等重视不够,更认识不到农业在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农耕文化等外延层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功能推动作用。 所以,一年四季还是重复过去干的事, 具有特色的新事很难见到,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思维和套路上,满足于传统发展方式所取得的成效。即便有农业产业开发,也还存在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这种资源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现象,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农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突出表现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工程老化、功能弱化、效益退化现象严重。水利部数据显示, 全国有一半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有40%的大型灌区骨干工程、50%--60%的中小型灌区、50%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 大型灌排泵站设备完好率不足60%[4]。 山丘区、牧区水利和节水灌溉发展滞后。 不少地方虽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到位,但由于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线断、网破、站毁、人散”的局面尚未彻底改变,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仍很突出。此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要素,如:农业劳动力的年龄和素质结构问题日益凸显;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较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健全等。

(三)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 与世界很多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还很低,能够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有限。 因而,“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现象在所难免。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 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不强。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待进一步规范发展。 现有的合作组织大多数管理松散, 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组织力、约束力和号召力,没有有效地发挥出合作社的纽带作用。 三是产业开发链条短。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加工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四是市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建立健全。 多数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是松散的,相互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合同大多是短期行为,难以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产品供销关系。

(四)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尤其粮食产量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农业耕地及水资源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突出,已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除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外,从农业内部看,首先是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带来的污染。 我国氮肥使用量为世界的30%,每公顷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5 倍;磷肥使用量为世界的26%,每公顷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86 倍。 使用化肥的强度平均每公顷达400 公斤以上, 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使用上限的2倍,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的每公顷225 公斤的安全标准[5]。 其次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 根据2010 年我国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告》,全国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达到1184万吨和65 万吨,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5%和25%,占农业源排放量的95%和79%[6]。 此外还有农村生活废水及生产废弃物等,都对土壤、水源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五)城乡二元结构成为体制性障碍。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影响,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体制性约束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城乡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城乡从事产业和投资结构、城乡拥有资源和产品流动、城乡自主增产和增收能力、城乡享有福利和保障待遇、城乡居民生活和文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就业和转移安置、城乡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等多方面都严重失衡。因此, 必须深化农村改革, 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三、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促进“三农”发展的一场深刻变革,需要从转变发展理念、强化基础实施、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市场主体、加快科技进步、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全面推进。

(一)更新农业发展理念,促进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要突破传统的农业产业定位, 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战略作用。 强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高度认识, 必须始终坚持把农业作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产业来对待,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必须充分认识农业在确保人类生存发展、 国家独立自主、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繁荣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始终把农业发展作为发展各项事业的头等大事来抓。 二要突破传统的农业功能定位, 进一步深化对现代农业内涵的认识。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 相对的概念,是涵盖一、二、三次产业的“大农业”,涉及到种养、农产品加工、农机服务、观光休闲、农产品物流业等方方面面。因此,在发展农业中,要树立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的观念。 三要突破传统的农业经营发展定位,进一步强化用现代工业理念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要在坚持市场引领发展的前提下,把规模、标准、质量、品牌等理念和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引入到农业领域, 大力推进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建立健全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资源由粗放耗费农业向集约节约农业转变。一要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要积极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 全面完成纳入国家专项规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加快大型灌区排水泵站更新改造, 支持各地开展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 大力推进小型农田建设,增加专项补助资金,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二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力度,有计划分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努力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三是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继续落实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推动农机购置补贴从粮油作物机械为主向特色优势产业设施机械拓展,从生产作业环节为主向产后加工保鲜延伸,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和设施装备水平, 提高农业生产率。 四要加大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应用。 要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化肥农药研发、节水节地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合理有效地利用林地、淡水、生物等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要推进生物技术育种和耕作方法改良创新, 把传统的精耕细作科学化。

(三)优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营由生产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 要不断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禀赋,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产品、特色产业。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餐桌消费需求、工业原料需求、饲料生产需求以及国际市场需求,把市场需求作为调动农民调整结构的动力源泉,以开拓市场促进调整。 二是坚持发挥比较优势。 根据区位、市场、资源、技术等实际, 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三是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 优质是农产品占领市场的根本保障。 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着力抓好绿色食品、 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积极挖掘和开发传统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农副产品精品名牌。 四是有条件地发展生态旅游、 休闲观光等绿色产业。 要根据本地区位、产业特色、民众生活习俗等,做好“生态、环保、安全”农业文章,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四)培育农业市场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由分散农业向规模农业转变。 要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 把农民合作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 一是加快推动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基础上,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和农民转移就业的机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引导农民加强专业合作,加快培育农业服务组织,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多形式、多途径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为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尤其是新型主体投身现代农业奠定基础。 二是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一方面要按照 “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鼓励种养大户、 农村经纪人等各类能人牵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引导同类合作社通过整合、重组等组建联合社或联合会,支持合作社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强自我管理和经营服务能力,推动合作社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另一方面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重点加大对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与农民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农业企业扶持, 积极引导工商企业通过直接投资、产业延伸、品牌嫁接等方式投资开发农业,加快形成一批产业带动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五)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由产量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 在农业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 围绕“高产、优质、安全、高效”农业发展方向,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 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 重点在农作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优质特色畜禽、水产品种培育等方面有所突破,尤其是注重加强推进转基因研发,抢占生物育种制高点。集中突破一批节种、节能、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 二是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 作物栽培与管理的推广。 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扶植农业科技示范户, 提高他们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是整合培训资源,加强新型农民培训。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和各种短期培训, 组织科技人员深入村、组、户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六)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政策由索取农业向反哺农业转变。要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适时调整农业政策,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战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建立与国家经济实力相称、有利于强化农业基础的支持保护制度。 一是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力度,确保对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事业等方面的财政投入。 二是继续扩大农业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逐步形成适应农村实际、目标清晰、收益直接、类型多样、 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政策框架。 三是完善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制度,健全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 提高农产品价格保护水平。 四是加大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 推动完善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 五是创新农村金融制度。 研究制定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和网点向农村延伸、金融资金向农业倾斜、金融贷款抵押政策向农民开放的政策措施,不断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1]李燕凌、汤庆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6):641-645.

[2]刘同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DB/OL].[2010.09.01] http://www.sdny.gov.cn/art/2010/9/1/art_621_240526.html.

[3]韩长赋.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求是,2010(10):29-32

[4] 文婧.全国半数以上耕地存在水利“短板”[DB/OL].[2012.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1/05/c_122537449.htm.

[5] 刘桂平等.我国农业污染的现状分析及应对建议[DB/OL].[2006.6.26]http://www.drcnet.com.cn/eDRCnet.common.web/DocSummary.aspx?docid=1345315&leafid=1&chnId=100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等.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DB/OL].[2010.2.6]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10-02/11/content_19408590_3.htm.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