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与“升级”如何抉择?——银行业应以“内涵式”发展思维应对互联网金融潮

2015-08-15陆剑清

上海商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制表银行业转型

今年初,随着李克强总理在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敲下电脑回车键,完成了该行的第一笔放贷业务,标志着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自2013年以来,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以狂飙席卷之势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开疆拓土,致使以中、农、工、建四大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的竞争压力。回顾以往,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银行业始终居于金融生态的顶端、金融价值链最有价值的位置,但随着金融脱媒的持续深入,目前这一情况正发生着急剧变化,传统银行业在负债端以及技术端正面临着全方位脱媒化的冲击,商业银行的客户、产品和渠道均在不同程度上被分流。例如目前余额宝用户已突破1亿人,资金规模5400多亿元,发展之迅猛、冲击之剧烈远远超出传统银行业的预想。因此,面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攻城略地,传统银行业如何摆脱被动、积极应对,探寻未来的发展之路已成为其无法回避、必须直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银行业之惑:为何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无缘

回顾一下历史,人们会惊异地发现,早在十多年前银行业就已实现了技术联网,而每一个刷卡消费的商户就是一个数据接收点。因此,对于银行而言,跟踪用户购物行为,并做大数据分析其实并不困难,所以人们自然认为互联网金融从银行业中孕育而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现实结果则大大出乎了人们的预料:互联网金融首先从互联网技术企业诞生,并且银行业正前所未有地遭受着互联网金融的猛烈侵袭而备受煎熬。对此,人们不禁要问:“为何传统金融土壤中无法孕育互联网金融之花?”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结果的根源在于:是银行业对于互联网这一新生事物的本质特性理解的偏颇所致,即银行业的历史沿革致使其在经营思维上天然地存在着互联网金融的“基因缺陷症”,其将互联网简单地界定为仅是一种技术手段,将互联网金融仅仅等同于“金融网络化”在互联网上开展金融业务而已(例如,当年银行业认为其涉足互联网只不过是增加了一个刷卡渠道罢了!),因而其对于互联网的认知则必然停留在事物表象层面上,缺乏从思维内涵层面出发的分析与决断,也就难以作出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预判与长远性的行为决策。因此,今天的竞争结果其实早在十多年前互联网金融诞生之初就已现端倪。

二、“草根思维”: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互联网作为一种数据信息的渠道载体,其既是一种技术手段的体现,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表达!事实上,所谓“术业有专攻”,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关注草根大众的“平民金融”,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关注服务小微企业,强调“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因此,假如我们以金字塔结构对广大金融消费者进行分层的话,那么传统银行业通常关注的是处于金字塔尖的资产高净值人群的金融需求,因为这类高净值人群对银行而言更具有盈利空间;然而,互联网金融企业则借助技术优势更关注处于金字塔基的草根大众的投资理财需求,其通过互联网得以轻易跨越地域的障碍,让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发生无需面对面,进而极大地降低了金融营销的渠道成本,使得草根人群的“长尾效应”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真正做到了“接地气”。

可见,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去中心化的“草根思维”,即关注社会普罗大众的金融需求,通过降低投融资门槛,为草根人群开启了投资理财之门。然而,传统银行业经营者则将互联网金融简单地等同于“金融网络化”,这极大地悖离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为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网络化”这两者之间形似神非,后者仅停留于互联网金融的外在表象,其只是关注到金融互联网化的物质形态,仅仅停留于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层面,而全然忽视了互联网金融的精神核心是“草根金融”的经营模式。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网络化”这两者差异背后所凸显的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银行业之间经营思维的差异,正是由于后者对于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偏差,致使其在短短数年间,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陷于看不见、看不上、看不懂、跟不上的被动之中,进而导致传统银行业在这场互联网金融竞赛中输在了起跑线上。

三、“内涵式”发展模式:银行业的应对之道

综上所言,我们是否可以就此认为,传统银行业态已然过时,行将退出市场舞台了呢?笔者以为还言之过早,且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传统银行业的业务范畴。其实,尽管银行业务千差万别,但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渠道类业务,它所体现的是传统银行业的渠道价值。具体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支付结算渠道,这是传统银行业数百年来安身立命之本;另一类是金融产品销售渠道,其中最具市场影响力的无疑是传统银行业的网点渠道,其近乎垄断了国内大部分基金和信托产品的销售。其二是利差类业务,它所体现的是传统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价值。目前,国内的存贷款利差收入几乎全部纳入传统银行业囊中,其在传统银行业总收入中的占比高达80%。其三是融智类业务,它所体现的是传统银行业的智力价值,银行的资产管理、投行的并购顾问等都归于这一类型。

可见,尽管当前银行业正面临着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严峻挑战,即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凭借其领先的流量优势与市场口碑,侵蚀了传统银行业的部分渠道类业务,并取得一定的销售优势,但对于高风险和非标准化产品而言,传统银行业则更具竞争优势,因为利差类业务的技术含金量极高,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绝非朝夕之间轻易所能获得。所以,尽管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小额贷款方面有所建树,但仍不足以撼动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根基;此外,融智类业务更是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短板,而传统银行业更是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况且此类业务还有严格的牌照限制)。因此,传统银行业不必妄自菲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那么面对互联网金融大潮的冲击,传统银行业又该如何应对?是尽快“转型”还是专注“升级”?所谓“转型”,指传统银行业通过拥抱互联网金融,进而完成其经营业态向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转变,即通过选择“外延式”发展路径以寻求新的核心竞争力;而所谓“升级”,则是传统银行业选择“内涵式”发展模式,即专注于提升自身原有的竞争优势,并与时俱进地借鉴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一切新思维、新技术,目的是将自身已有的竞争优势发挥到极致。

显然,由于传统银行业天然缺乏互联网金融的思维基因,因而其在短期内必将难以实现向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转型,这也正是目前银行业尽管努力引入互联网金融、力图实现经营业态转型,但却步履维艰的根本原因所在!相反,笔者认为相较于前者,传统银行业应扬长避短,通过“内涵式”发展模式以提升自身既有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即专注于“更新升级”)更具有现实可行性。

事实上,当年瑞士制表业也曾有过今天国内银行业类似的遭遇,上世纪70年代,瑞士这一传统机械制表业王国曾遭遇到后起之秀日本的强有力挑战,后者凭借着电子工业的技术优势,成功研发出了石英电子表技术,进而向前者发起了冲击。由于石英电子表走时更准确、价格更低廉,因而迅速挤占了中低端手表市场,致使瑞士手表的全球手表市场份额由原先的45%急速下滑至15%,近千家制表企业濒临破产倒闭的绝境,瑞士制表业陷于风雨飘摇之中。面对严峻的现实,瑞士制表业界并未惊慌失措、盲目跟风、仓促转型、转做石英电子表,而是凭借瑞士人所独有的一份执着与坚韧,沉着应对,选择了“内涵式”发展模式,即其在坚守传统机械制表优势的基础上,专注于“更新升级”,通过不断研发出新技术,将传统机械制表的技术优势发挥到极致,通过推出了诸如“陀飞轮”、“万年历”、“月相日历”,甚至是报时的微缩时钟等新产品,进而牢牢地占据了全球高端手表市场,最终使得瑞士这一传统机械制表业王国重新焕发出生机,再次成为了全球制表业的龙头。

可见,传统银行业如要成功应对互联网金融大潮的冲击,亟需找到适合自身现状的发展道路。当前银行业应扬长避短,有所取舍,审慎转型,专注升级,即既要找寻发展空间、明确市场定位,更要调整业务范围、强化既有优势,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冲突和变革中激发出自身的潜能与活力,进而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构成互联互通、彼此协同、良性互补、融合共存的新格局,最终形成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双轮驱动、各有侧重、和而不同、融合共存”的金融新常态,促使我国金融业整体实力的大幅度跃升。

猜你喜欢

制表银行业转型
2021年6月我国主要稀土产品平均价格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投融资关注榜(2018.11.16-2018.12.15)
在日内瓦上制表课
转型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