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年宝鸡夏季伏旱引发的思考与对策

2015-08-15张翠娥

陕西水利 2015年1期
关键词:宝鸡抗旱水源

张翠娥

(陕西省石头河水库灌溉管理局 陕西 杨凌 712100)

1 旱情综述

2014年夏季,宝鸡市发生了自1991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场干旱,入夏以后持续干旱少雨,7月份全市各县区降雨量仅为13.3mm~62.3mm,较历年同期减少40%~90%;月平均气温为20.7℃~28.7℃,较历年同期偏高1.5℃~3.6℃,全月35℃以上高温天气达到20天,月最高温度达到41.1℃,突破历史同期极值;市内渭河、千河等多条河道接近断流,径流量较往年同期减少80%~90%;全市103座水库蓄水普遍不足,21座水库干涸。承担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任务的冯家山水库和石头河水库蓄水量和水位均达到黄色预警级别,直接威胁到西安、宝鸡、咸阳、杨凌等多座城市供水安全。旱情一直持续到2014年8月8日才结束,历时44天。受干旱影响,宝鸡市9个县区、27个乡镇、78个村组、36552人、9749头生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139.7万亩粮、经作物受旱,其中56万亩达到中度气象干旱,12万亩达到重度气象干旱,秋粮作物减产约9.56万t,经济作物减产约3.57亿元,其它行业因旱损失2.44亿元,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7.91亿元。

2 抗旱工作开展情况

2014年夏季旱灾发生后,宝鸡市高度重视,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抗旱救灾工作。市、县财政紧急下拨抗旱应急资金500万元用于抗旱设施修复和救灾物资购置;冯家山、石头河、宝鸡峡等大中型水库及时调整供水计划,全力保障抗旱用水,昼夜不停开闸放水,共向下游灌区输送抗旱灌溉用水5180万m3,完成灌溉面积86万亩次;各级抗旱服务队自带设备,积极深入抗旱一线帮困救灾,协助困难群众完成了3.5万亩偏远地块灌溉任务,及时向饮水困群众拉运生活用水4000t,确保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2014年抗旱期间,宝鸡全市累计投入抗旱资金3200万元,投入抗旱人数11万人次,水源工程105处,机电井9600眼,机动抗旱设备1200台套,完成抗旱灌溉面积109.1万亩,共挽回粮食损失4.2万t,减少经济作物损失2.94亿元。

3 存在的问题

2014年宝鸡干旱的主要原因是气侯因素造成的,但也暴露出当前抗旱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水库调蓄能力不足

宝鸡全市共有各类水库103座,设计总库容8.67亿m3,占市内河道多年平均径流量(91.78亿m3)的5.8%,因调蓄库容小,大部分降雨和过境水无法有效调节利用,导致旱情发生后抗旱水源明显不足。

3.2 灌区面积萎缩严重

宝鸡市内主要有冯家山、石头河、宝鸡峡3个大型灌区。三大灌区在宝鸡境内设计总有效灌溉面积为187.25万亩(冯家山灌区123.7万亩,宝鸡峡灌区34.55万亩,石头河灌区29万亩),占宝鸡全市可灌面积的78%。近年来由于灌区田间配套设施破损、老化严重,实灌面积大幅萎缩,到2013年仅剩69.7万亩(冯家山灌区29.1万亩,宝鸡峡灌区19.9万亩,石头河灌区20.7万亩),占原设计面积的37%,致使大片水浇地重新变为旱田。

3.3 农灌用水效率不高

全市农田节水改造工作推进缓慢,截止2013年底,仅建成农田节水灌溉面积26万亩,占全市可灌面积的10.8%,大部分农田仍采用大水漫灌,亩均用水量约45m3~120m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72,低于全国0.516的平均水平。

3.4 农村供水保证率偏低

宝鸡全市共有各类农村饮水工程60278处,其中:分散式供水工程52281处,供水人口约30.23万人,其水源大部分采用山泉水、沟溪水、浅层地下水、集蓄雨水,水源保障率低。一旦出现15天以上干旱天气,大部分工程供水水量就会明显减小,个别工程水源会发生干枯断流现象。

3.5 抗旱应急体制不健全

抗旱工作经费投入不足,旱情监测预警设施和手段滞后,中长期预判、预警能力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抗旱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抗旱专业队伍不健全,缺人员、缺资金、缺装备,应对大旱的能力严重不足;基层部门抗旱工作中主动防御的意识不够,工作的安排部署多停留在发文件、开会议的层面,缺少具体应对措施和方法。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水源工程建设

紧紧抓住全国抗旱规划实施的大好机遇,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优质水源工程,其中:陇县、千阳、麟游等地表水资源丰富的山区县应以小型库坝建设为重点,提高区域水源调蓄能力;陈仓、岐山、眉县等地下水资源丰富的渭河川道区域,应以抗旱机井建设为重点,加大地下水的开采利用;凤翔、扶风、太白、凤县等县区因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相对短缺,或开发利用困难,应大力发展小陂塘、小水窖、小抽水站等小微工程建设,从根本上扭转抗旱水源不足问题。

4.2 抓好大型灌区改造

继续推进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和大型灌区挖潜改造项目建设,大力改善灌区水利设施条件,解决农灌工作中“最后一公里”问题。努力扩灌、增灌,力争到2020年前使冯家山、石头河、宝鸡峡3大灌区实灌面积恢复到原设计面积的80%左右,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4以上,增强农业抗大旱能力。

4.3 加快小型灌区修复

积极筹措资金,尽快对宝鸡境内30多处面积在1000亩~5000亩以内的小型灌区枢纽、干渠、田间配套设施进行修复,恢复其原有近12万亩灌溉面积,使这些小型灌区能够重新发挥效益,改善全市抗旱基础设施面貌。

4.4 提高农村供水保障

因地制宜,合理制定供水方案,及时对一些水源保证率不高的农村供水工程进行维修改造。渭河川道区域在确定供水水源时应优良选用保证率较高的深层地下水,尽量减少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使用。对一些供水规模较大的工程建设时应考虑增加1~2眼深机井做为备用水源;渭河阶地和黄土台塬区可依托周边水量有保证的水库,对原有一些小型分散供水工程进行改造,新建大型连片集中供水工程,提高水源保障率;南、北部沿山区域,由于群众居住较为分散,水源条件差,不具备新建集中供水工程条件,可大力发展小型集水窑等蓄水工程,在丰水季节提前储备一定数量的水源,解决旱季吃水问题。

4.5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把节水作为解决干旱缺水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夯实抗旱减灾的社会基础。一要强化节水意识。加强对抗旱减灾政策和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的水危机意识和节水护水意识,动员全社会参与到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建立全社会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良好氛围。二要建立节水机制。积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统筹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回用等各个管理环节,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在用水定额管理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市和农业综合水价改革,探索推进水权改革,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建立行政管理与市场调节相配套的节水机制。三要落实节水措施。落实工业、农业和生活节水措施,抓好工业用水工艺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加大生活节水器具、设备的推广力度,减少生活用水浪费。

4.6 提高抗旱应急能力

切实加强抗旱应急能力建设,提高应对大旱的能力。一要完善组织保障。建立健全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抗旱工作责任制,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及各部门、社会各行业抗旱责任,形成抗旱工作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和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二要健全队伍保障。加大抗旱队伍建设资金投入,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抗旱应急服务队伍,落实抗旱服务装备,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抗旱应急演练,提高各级队伍应急服务能力。三要强化科技支撑。尽快建立完善干旱监测预警系统,科学布设旱情监测站点,增强旱情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建立完善抗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和抗旱综合信息数据库,为防旱抗旱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推广旱地龙等抗旱新产品和农作物抗旱栽培新技术,提高作物的抗旱性能,减轻旱灾损失。四要加强科学调度。依托现代通信手段、气象预报水平,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科学调配抗旱力量,发挥最佳抗旱减灾效果。特别是要加强水利工程的科学实时调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拦蓄尾洪,实现洪水资源化,弥补抗旱用水不足。※

猜你喜欢

宝鸡抗旱水源
美国联邦政府拨款8 400万美元用于西部地区抗旱
保护水源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南水源头清如许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宝鸡对霾源“拔芯断气”
防汛抗旱
走进宝鸡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