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不足及其完善

2015-08-15杨英法

关键词:马斯洛本能事物

杨英法

(1.河北工程大学社科部,河北 邯郸 056038;2.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存在的不足

亚伯拉罕·马斯洛 (1908—1970)是美国著名的研究行为科学的学者,1943年,他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这一理论将人类的需要像梯形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1](P43)。随着该理论的不断应用,又有学者在马斯洛理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个层次,就是求知和理解的需要跟美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这七种需要是具有层次的,层次的排列就像一个金字塔状,底层的需要是最基本的,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才会想着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包括水、空气、健康以及安全以及情感,这些需要是人类活在世界上所必须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在满足了金字塔底端的需要后才会去渴望,需要依次上升,越向上人们对其需要的迫切程度就会越低,但高层次的需要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就会实现的,层次越高,实现的难度也就越大。马斯洛还认为,人在同一时期会有很多种需要,但是只有一种需要才是最迫切的,其他的需要可以缓一缓。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主要需要进行了划分,并且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进行排列,就像埃及金字塔,底部宽大,顶层又细又尖,这种直观图像使人们可以更清晰更直观地理解了人们的需要。该理论的产生使人们开始系统认识和研究人类的需要,产生一系列的研究结果,使人们更加科学地从事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任何认识和研究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改理论形象地分析了人类的各种需要,然后将他们按照功能做了分门别类的概括,简化了需要的内容,但是马斯洛的这一理论却是只给出了划分的最终结果,却没有说明他划分的依据是什么。通俗地说,我们知道最终站点是什么,对于怎么到达站点却还是不知道,我们不知道我们乘坐的是汽车还是火车、火箭,我们比较晕晕乎乎,所以对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通常会记不住名字,也记不住顺序。

第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要就像一个金字塔,越往下需要越迫切,高层次的需要以低层次的需要为基础,像上台阶一样,只有实现了低端需要,才能爬上第二层的需要。从现实看来,这一点是不够确切的。人们实际上是高低需要会同时考虑,力求同时都得到满足,只是当条件无法同时满足时才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低的需要而放弃目前无法实现的高层次的需要。比如,美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穷人家的孩子即便缺吃少穿,内心也是喜欢美的,喜儿见爹爹杨白劳给买了红头绳就高兴得活蹦乱跳。只是高低层次需要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压制高层次的需要而满足低层次的需要。

第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因为认为只有满足低层次需要才会选择高层次需要,所以对需要向高层次递进做了充分的关注,而对需要向低层次回归的现象则未能给予应有的关注。

第四,该理论较多研究了需要在高低层次之间的替换、转化现象,但却很少研讨在同一层次不同需要间的替换、转化问题。例如,吃饭、穿衣都属生理需要,它们之间也存在替换、转化问题,对这些,马斯洛的理论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第五,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高层次的需要须以低层次的需要为基础,认为像空气、水以及安全这样的低层次需要才是最重要的,它忽略了世界万物其实都是相互作用的,高层次的需要也会影响到人们对低层次需要的选择。例如,事业心很强的人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很强烈的人,他们对吃饭穿衣等生理需要往往看轻,牛顿、爱因斯坦、陈景润等成就卓越的科学家,均是不讲究吃喝、不修边幅的人。

马斯洛的理论存在不足。“自我保存和显示理论”可以予以弥补这些不足,解释马斯洛理论对需要分层的依据,从而使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自我保存和显示理论”的主要内容

“自我保存和显示理论”也可以称呼为“保存—显示本能理论”。这一从哲学范畴最高范畴“存在”推演而来的理论探讨了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该理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驱动力、压力和助成力三者推动的,且三者缺一不可。笔者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3辑发表的《保存与显示——万物行止之根本依据》[2](P701-703)一文中初步提出这一理论学习;在《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发表的《论自我保存和显示理论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一文中探讨了其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在专著《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问题研究》(2003年12月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做了进一步完善。该理论经常被一些讨论动机与激励问题的作者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一并作为理论依据,例如,王尧穆的《PSG公司激励机制设计研究》[3](P11),徐振兰的《适用于高校的激励理论及其运用》[4](P101)、冉宁和汪建文的《罗宾斯动机理论模型在雇员主动离职管理中的运用》[5](P138)、杨奎志的《现代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学习动机探察》[6](P69)、陈文君和刘锋的《“保存—显示”本能理论在公关活动中的运用浅探》[7](P194)。

“存在”是哲学的最高范畴,笔者从这一范畴推演出两个基本命题:第一个命题是“存在者既已存在,则必定会维持自己的存在”。如果它对自身的存在不加以维持,那么它肯定就会消失或者转化成其他事物。第二个命题是“存在者既已存在,则必定会显示出自身的存在”。如果存在者不将自身的存在显示出来,那么就不能表明其存在性。存在者之所以可以维持并显示出自身的存在,是因为事物具有自我保存和自我显示的天然倾向。这里使用“保存”一词,而不是“生存”一词,是因为生存仅对于生物来说有意义,非生物没有生命,用“生存”就不妥帖,用“保存”更合适。 “保存”包含“生存”,但又不仅仅是“生存”。天然倾向即本能,故自我保存倾向和自我显示倾向也可以简称为保存本能与显示本能。

生物都有自我保存本能,已成常识,无须多说。就是生物都会死,用该理论是否能解释呢?能。生物个体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存在者,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环境有大变便不能适应,生物在繁衍后代时会发生某些变异,这就提高了对已变化环境的适应性,使得生物个体都会死亡,而物种却不会随之而亡,可通过后代的生存而延续下去。个体寿命之延长反会降低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之能力,物种为了延续,绝不允许个体之寿命无限制延长。个体的死亡,实际是为物种、群体保存自我的手段。

非生物同样具有自我保存本能。它们并不具备生命的功能,它们保存自己的方法就是当它们受到外力攻击时改变形状或者运动轨迹。众所周知,当重物落地时会被摔碎。其实那是自我保护本能在发挥作用。地球存在自有引力,地球上的任何事物都要受到其作用,重力是向下的,当物体下落时,如没有遇到障碍物,它会保持自身的完整;当遇到障碍物,不能下落时就会摔裂。当人们向上抛物体时,给了物体一种向上的力量,刚开始这种力量大于重力,会使物体向上运动,可是随着上升,向上的力量渐渐减弱,向上的力量和重力相等,可以短暂平衡,但是马上重力就会慢慢大于向上的力量,而开始向下运动,这就是抛物线轨迹。地球上任何物体都被重力吸引,正因为这种抛物线轨迹,才能保持事物的完整。其实物体的破裂也是其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外表虽然破裂了,但是内在本质和结构却可以保持稳定。事物虽然变化万千,但外表、现象之变化恰可保持内在本体之稳定;部分之变化恰能保持整体之稳定;生物个体之死亡恰能保持生物物种之延续。无论何种运动、变化,莫不是舍末保本、断腕求生的举动。具体事物之运动、变化恰恰维护了宇宙、整个世界的无限永存。故而,具体事物尽管是有生有灭的、有限的,而宇宙、整个世界却是永恒不灭、无限的。无物体无惯性,这也为其自我保存本能之表现,因惯性就是物体保持其原有状态不变的性质或能力。

万物除了具有自我保存本能,在保存自身及自身的种群外,还具有自我显示本能,总在显示自身及自身的种群。树叶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自己的生命,但它也是区别树的重要标志,显示了树的存在。事物都有个性、属性、特征、作用等,这都有显示事物存在之功效。事物就是借此来表明自己,显示自己的存在的;无个性、属性、特征、作用、信息的事物,难以想象,也不存在。人皆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但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这句话的原因是什么?其实是树欲借此把自己的存在显示出来。如果所有树木的树叶都是相同的,那你还能区分是啥树木吗?人们在进行竞技项目时,往往都存在只赢不输的心理,因为赢了,就会显示自己的存在感。自我显示的本能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人死名灭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中国人千百年一直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像“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要脸,树要皮”等谚语都表达了这种思想。人都爱好自由,因这使自己的意愿得到了显示,不自由就意味着自己的意愿无法得到显示。动物也是同样的道理。鸟儿宁愿在荆棘丛中嘀鸣,也不愿被关在盛满米粒的牢笼。对此,人们可能会有疑问,因为人们有时会隐藏自己的意愿,遮掩自己的心情,这是否意味着人也有掩藏本能呢?不是的,因为人们之所以要去掩盖某些意愿,是因为人们知道暴露出来后会受到伤害,这是人类自我保存功能对自己所采取的保护性反应,这是更高级别的智慧的运用,而不是本能反应。显示令人舒畅快,掩藏令人难受,较之掩藏,显示更合乎人与万物之天性。就像英雄江姐你说她面对死亡不害怕吗?那肯定不是,只是对党的忠诚、使命感使她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

这里应注意的是,事物具有自我保存本能和自我显示本能,并非仅仅保存和显示个体,也在保存和显示自己种群。如你工作、劳动,一般不是仅仅在养活自己,还在养活父母妻儿,同时还通过纳税在养活着社会上更多的人。当侮辱的是个体时,个体肯定会非常恼怒;当侮辱涉及家庭、集体甚至一个国家时,那么肯定会更加愤怒的。不论自我保存本能还是自我显示本能,都有个体、群体两个指向:如指向个体,保存本能就是对自己身体的爱护和对财富的追逐 (简称“利”);显示本能就是对声名的追求 (简称“名”);如指向群体,保存本能就是性欲的冲动和对群体利益的维护 (简称“色”);显示本能就是对操纵他人的权力的追求 (简称“权”)。

事物具有自我保存和自我显示倾向,二者既相互区别又交叉缠绕,密不可分。生物的器官、行为等,一般都同时具备自我保存、自我显示的功效,只是大多以其中的一种为主,另一种则为从。穿衣,其实穿衣最基本的作用是为人提供温暖,这是自我保存本能,但是人们又通过衣服的档次区别出身份的不同,就像古代的官服,就代表身份的不同,这就是显示本能在发挥作用。人都追求身份、地位,这显然主要是显示本能的作用,但人有了身份地位,一般就衣食无忧,显然也蕴含着自我保存本能的作用。自我保存本能同自我显示本能,既互融互依,又有互斥互抑。二者时一致时矛盾,它们之间关系可以细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二者之间相互统一,互相促进。比如学生努力求学获得奖学金、企业家努力创办企业,这样既获得了财富金钱,又得到社会的认可,拥有了名望地位等等。第二种情况就是相互之间对立,自我保存本能压抑住了显示本能。当人都无法吃饭穿衣时,那肯定就会压抑自己对名望的追求而积极寻求生存之道。就像乞讨人员,他们也知道乞讨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但是为了活命,他们会忍下受辱的心情而吃下可以活命的乞讨食物。第三种情况就是相互之间对立,显示本能战胜自我保存本能,人们去追求一种所谓的大义状态。例如,古代旳一些贞洁烈妇为了所谓的名声而一女不侍二夫或者自尽。无论自我保存本能,还是自我显示本能,内部各种行为之间往往也会产生不协调,例如我们常说忠孝不能两全,而二者都主要属显示本能的作用;农民出外打工、在家种地,也难以兼得,而二者都主要受保存本能所支配。

自我保存本能、自我显示本能,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具体事物存在,宇宙、世界也一样存在。不过,对具体事物来说,因其均为一个特殊化的有限存在物,为一个离开基点 (原初物质)、平衡点的升华了的、不稳定的存在物,故天然就有追求完满的倾向与向基点回归的倾向。开始的生命状态都雌雄同体,雌雄发生分化后,便出现追求异性的天性以弥补雌雄分化的偏缺。弹簧被拉长或者压缩后,没有了拉力或者压力时,弹簧立刻就会恢复原状。具体事物的这两种天然倾向,宜称为完满本能、归元本能。完满本能,表现有两个:一是万物均不愿存在不足、缺陷,都在力求使自己的结构、功能变得完善;二是万物,尤其是人,得有事可干,没事可做便感空虚无聊。归元本能,表现也有两个:一是物理学上的熵增原理,万物皆趋于无序、混沌;二是生物之需要有向低层次回归的倾向。人是最高级的动物,但天生就有贪图安逸而忽视危险、事业追求的倾向。由此观之,具体事物均具有保存本能、显示本能、完满本能、归元本能等四大基本本能。前二者为树干,后二者为枝杈,后二者为前二者在具体事物中的特殊表现。例如,完满本能可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为保存本能之体现;同时也是为比以往更好,比同类更优越,为显示本能之体现。归元本能,是为求得存在之稳定,显然为保存本能之体现。所以,宇宙万物的一切,均为自我保存本能、自我显示本能之体现,受其支配;但就具体事物而言,又都增加了完满本能、归元本能,为四重本能。自我保存本能、自我显示本能,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前主后从,前本后末,因只有先存在了才谈得上显示,身若不存,何谈显示?

三、“自我保存和显示理论”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补充和完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要分成不同的层次,却没有解释分类的依据。“自我保存和显示理论”结合人类具有的社会属性可以补充和完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第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要基本分成五个层次,而“自我保存和显示理论”把人类的需要简化成自我保存与自我显示两种,即使加上派生出的完满与归元需要,也只是四种,更加简明。相比马斯洛的五种,人们更容易把握和理解。

第二,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进行了纵向的划分,划分成五个层次,这不涉及需要的横向要素组合问题。但在“自我保存和显示理论”看来,人的原生需要有自我保存与自我显示两种,二者呈现出横向要素组合的关系,但因自身的存在为显示的前提,身如不存,便无从显示,故又呈现出高低层次关系。由此,人们就会明了马斯洛将需要分层的机理,不仅可知其然,且能知其所以然。需要分高低不同层次,其迫切程度各不不同,迫切程度高的需要为低层次需要,迫切程度低的需要则为高层次需要。不管高层次需要,还是低层次需要,都是自我保存本能、自我显示本能的复合,但低层次的需要主要体现为保存本能,而高层次需要则主要体现为显示本能。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有的学者在其基础上有时也分为七个层次,但是无论是五种还是七种分层,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这些无疑属于自我保存本能表现,而可以归结为显示本能体现的则是获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求知和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这些高层次需要。但这只是主要的表现,如果细究,就会发现,每个层次的需要其实都同时受自我保存本能、自我显示本能两大本能的支配。例如,吃饭,吃饭本来是人类最基本的是需要。只有满足身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要,人类才能健康地活着,这显然是自我保存本能的表现。但是吃饭又往往是一种应酬,尤其是和领导吃饭时,需遵循种种的社交礼仪,例如让领导坐主位、上座,下属居于下位,自我显示本能也得到凸显,显示了吃饭者的地位、年龄、声望。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美的需要这一最高层次的需要,虽说主要是显示本能之作用,但也蕴含着保存本能之作用。功成名就往往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音乐、美术、舞蹈、化妆,这些典型的美学活动,也可作为谋生的手段。

第三,更正了马斯洛理论的一些错误观点。这个错误观点就是人们只有满足了金字塔底端的需要后才会像上台阶似的向上追求更高需要。事实上,人们天生有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愿望,希望高层次的需要和低层次的需要同时得到满足,但是为什么会出现马斯洛理论的误解呢?是因为人们在不能同时得到满足时,会选择那个容易得到的需要,那就是低层次的需要。但是一旦有机会同时得到时,人们还是希望可以同时得到。有时人们低层次不能得到满足时,也会去追求高层次需要,产生升华现象。例如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温饱都无法满足时,却非常努力地学习,成绩优异,对未来的渴望使他们不在意低层次的需要。而当高层次的需要没有希望得到实现时,就会停留在低层次的需要上而进行量的扩张,例如,无法成为科学家、艺术家、领导人时,就只想着如何多挣钱。

第四,注意到马斯洛需要理论所忽视的东西。马斯洛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单向的,人类的需要只是向高层次发展,而忽略了人类的需要向低层次回归的现象。归元本能可以驱动事物回归最本质的起点,即最低层次的需要才是最根本的。因保存本能、显示本能较之完满本能、归元本能,更为根本,故需要的总体倾向总是层层向上的,但向下回归的倾向也会不时出现,只有与其搏击,加以克服,需要才能升到更高的层次,事业才能成功。举个简单例子就是人,人都有进取心,但又都有贪图享受、懒惰的天性。只有克服这种贪图享受、懒惰的天性,人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成功。

第五,更进一步加强了对马斯洛需要理论的理解,扩展了以前忽视的需要层次,进一步研究了同一需要层次之间选择、替换、转化等关系。每一层次之间的需要存在多样性,彼此关系复杂。例如,最底层需要的吃和穿之间,有的人吃什么无所谓,但是却不能忍受穿的差劲,而有的人却是无法忍受吃不好,对穿却没有任何追求。但就吃而言,有的人喜欢吃面条,但如没有面条的话,可以替换为吃馒头或者大饼。

第六,马斯洛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具有层级式,只有满足了最低层次才会考虑更高层次,自我保存和显示理论则认为,人类即使无法满足低层次需要也会考虑高层次需要,而且认为人类满足了高层次需要后会对低层次需要产生替换、抑制作用,使对低层次的需要有所弱化。就像一些科学家专注工作时常常废寝忘食,他们好像完全忽略了周围的一切,精神的快乐让他们无比幸福。

第七,阐明了需要的广泛延伸性。需要之需要又会成为新的需要,原生需要会延伸出一系列继生需要。例如人类需要生存,那么如何生存呢?就需要劳动、工作。如何更轻便地劳动呢?就需要劳动工具、劳动的对象等。这样可无限延伸下去。“自我保存和显示理论”认为,自我保存和显示是原生需要,由其延伸出一系列继生需要,构成了需要的大系统。

第八,阐明了具体需要的有穷性及整体需要的无穷性。一些具体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不会无尽地去追求,就像吃饭,吃饱了就不会一直吃。但当一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更高层次的新的需要马上就又产生,永无彻底满足的时候。吃饱饭的需要可以满足后,人们就会追求吃得如何养生和健康。没考上大学的觉得考上大学很不错,但考上了大学的又觉得大学不怎样,还想成为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

第九,使不同需要价值得到了肯定和明晰。事物的保存是显示的前提,自我保存本能更多地存在于需要的低层次之中,而自我显示本能则更多地存在于需要的高层次之中;低层次的需要显得更迫切,但高层次的需要更能给人以合意感、满足感、幸福感。就像吃饭,食物的鲜美只是让人感觉不饿,无法得到功成名就时的成就感、自豪感、光荣感,无法得到创作出精品佳作时的那种心醉神迷的感觉。人类对高级需要的追求是永恒的。

第十,使我们可以更好理解和处理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个体尽管比群体更现实,但却是群体的延续工具,因此,原初居民比现代居民更具有群体性,社会进化却使群体性弱化而使个体性增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个体性日益增强,更加渴望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但社会为了永续发展,却日益强调集体主义、合群观念。需要的层次越低,越具有生理性、个体性,而越高则越具有心理性、社会性,高层次需要的追求、满足往往具有利于公众、社会之效果。需要的层次越高,心理性越强,故心理治疗就更容易、更有效。而在最低的需要层级上,如吃饭、喝水、睡觉,心理治疗几乎无作用。社会性随着需要层次的提高而递增,故需要越高级,便越少自私自利之心。寒冷、饥饿、口渴,只是个体之感觉,不关他人;但满足爱及尊重的需要,就不能不涉及他人,涉及他人需要的满足。已得到生理、安全等基本需要满足而寻求友爱和尊重的人群,会更追求拥有诸如忠诚、友爱以及公民意识等良好品质,从而更易成为好的父母、丈夫、妻子、教师、公仆等。

[1][美]A.H.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43.

[2]杨英法.保存与显示——万物行止之根本依据[C]//卢锋,李鹏,曹洪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社科卷):第3辑.北京:中国民族法制出版社,1997.

[3]王尧穆.PSG公司激励机制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徐振兰.适用于高校的激励理论及其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2(7).

[5]冉宁,汪建文.罗宾斯动机理论模型在雇员主动离职管理中的运用[J].开发研究,2011(5).

[6]杨奎志.现代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学习动机探察[J].继续教育研究,2012(4).

[7]陈文君,刘锋.“保存—显示”本能理论在公关活动中的运用浅探[J].企业技术开发,2011(13).

猜你喜欢

马斯洛本能事物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美好的事物
逆本能
逆本能
吉米问答秀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奇妙事物用心看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