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师,我有问题!”——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自疑的有效策略

2015-08-15许丽碧

新课程 2015年9期

许丽碧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实验学校)

“自主”这个名字已经响遍了语文界的大江南北,回顾课改初期,“自主”学习方式就是一味地让学生自学,自学,再自学,教师不做任何指导,学生的学习随心所欲,于是“自主”变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加入学校的省级课题——“学为基础,教为导向”的自主语文课题后,一次次的理论学习、观课、议课,并最终落实到自己的语文课堂,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自主”应该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再学习,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读、自疑、自悟、自述”是我们课题研究最终具备的四种能力。“自读”实践已经有雏形了,本学期我们继续向“自疑”进军。“自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课堂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生成问题,还要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思维的对象。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疑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从课题入手,先学中自疑

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先学时,首先接触到的是文章的题目,因此,引导学生对课题自疑能够统领全文,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实验刚开始,学生无从下手,就需要老师及时教给方法:谁?怎么样?为什么?一旦学生会自疑了,老师就及时小结,告诉学生,这就是就课题自疑,并大肆表扬,渐渐地,学生就会模仿着自疑了。

如,我在教学《回声》一课时,问学生:“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学生很快就能根据题目提出这些问题:什么是回声?回声在哪儿?为什么会有回声?我再顺学而导,根据他们提出的问题展开整堂课的教学。

又比如,梁冰凌老师上《猫》一课时,课伊始,梁老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今天我们上《猫》这篇课文,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老师调动起来了,纷纷提出:“这是一只怎样的猫?”“谁家的猫?”“猫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猫的性格是怎样的?”……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梁老师把简单的问题当场解决,在解决“谁家的猫?”这个问题时,老师随即出示作家老舍,并进行简单的介绍,拉近了作家及作品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巧抓关键词句,品读中自疑

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的关键词句。何谓关键词?即关键的词语。如记叙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这些词语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语及一般文章中与中心有关的用得好的词语。可是学生茫然不知,教师可从回忆复习旧知识入手,以旧带新,联系已经学过的朗读重音、圈画等知识,让学生明确词、句质疑的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全文的主旨,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

第二步:确定关键词句。

第三步:就所确定的关键词句质疑。

例如,陈美娟老师在上《落花生》一课时,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比如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后,陈老师说道:“课上到这儿,好像全读懂了,其实还很肤浅,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再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提问题。”陈老师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一遍不够,再次要求学生默读,把问题写在笔记本上,可能有很多问题,但要懂得取舍,写下你最想问的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路打开,问题如喷涌的泉水,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什么要用‘可贵’而不用‘宝贵’?”“父亲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对此,陈老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

师:谁来说说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生:可贵也很珍贵,是值得珍惜的东西。

师:那么花生值得珍惜的是什么?快速读,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学生只会从段中提炼,找出词语来说,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因势利导,概括要求超出文本,学生就会说出“品格”之类的词语了。)

师:花生到底有什么特点?用横线画下来。

生:埋在土里……矮矮地长在地上……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读读这句话,能读出花生什么特点吗?

生:(水到渠成)不求虚名,默默奉献。

三、关注文章写法,结课时了疑

在课终了总结全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通全文,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构段方式、文章的写法等,能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甚至能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对会自疑的学生,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

梁冰凌老师的《猫》这节课有一个环节令我印象深刻:这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范本,她不仅仅是教学生品味语言,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懂得作家是如何写的。上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猫的性格“古怪”写具体的?这些矛盾的词语作者为什么能把它们用在一起?两者之间用什么词连接起来?让学生找出来,在文中做上重点记号,体会老舍爷爷用词的准确性。接着让学生用上“说它……可是……”的句式说一段话。最后通过朗读加深对作者行文构段的理解。

学生学会了自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要我学”变成主动获取的“我要学”,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

马立.名师讲述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