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悟性”的培养

2015-08-15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刘跟成

学苑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悟性入境理性

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 刘跟成

“悟性”在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与鉴赏教学中常被提及,《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对于教学而言就是对文本理性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这需要阅读者有敏锐的直觉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最终实现感悟经验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与飞跃。

自古以来,读书都很讲究“悟”。孔子主张“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就是“悟”的内涵;北宋张载说:“学贵有悟,守旧无功。”(《张载集·经学理窟》);清代教育家陆世仪在《思辨录》中也强调“学必求悟”。在今天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理性的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和解题技巧的训练,把抽象的文字当作数学题进行条分缕析地解答,忽略了引导学生主动走进文本、感受文本、领悟文本。

培养学生的“悟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入境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要想让学生把握作品的精髓,首先就要让他进入作品的语境中,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还原转化为作家所构建的具体情境,然后让自己置身其中。这是鉴赏文本,培养“悟性”的基础。

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入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特别是富有感情的朗读。现实情形是,很多语文课堂缺少朗读;有的因为受老师自身朗读能力所限,不能给学生的朗读做必要、有效的指导、示范,学生仍然难以融入文本。播放名家的朗读录音,是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文本、进入情境的简便易行的做法,当然最终还是要我们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声音信号比文字信号更具有形象性和感染力”,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融入文本、进入情境。

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上阕:“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要想让学生眼前有这样一幅境界开阔、色彩斑斓的秋之壮景,可以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受,再通过口述或扩写来描绘画面,读写结合,画面自然呈现,再把自己“摆”进去,这样,我们方能去领会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之情。

二、察情

作家的愿望是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传达给读者,以唤起读者相类似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读者的道德情操。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读者要把握这个“情”,要求“入境”后加以咀嚼、体味,这也应该是“悟性”培养的重点。

从阅读者的角度来看,要“察情”就要先了解作者表情的手段与方式,概括起来不外乎直抒胸臆和借景(人、事、物等)抒情。找到作者的“动情点”然后才能“察”。有些作品,作者在叙述描写的过程中,会流露出内心之中某种浓烈的情感,找到这些语句,能够轻而易举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例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四个“祖国啊!”和末尾一句“我亲爱的祖国啊!”能够明确地感受到作者面对着满目疮痍的祖国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但是对于情感含蓄的文句,则需要好好的揣摩。例如,英国作家劳伦斯的《鸟啼》,对残酷的寒冬和鸟儿的啼鸣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面对死亡之时生命的勃发与律动,对于顽强生命的讴歌;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大量的环境描写,让我们看到战争的残酷,对人和历史文化的摧残与破坏,感受到作家反战情绪。

找到了作者的“动情点”之后,又如何引导学生去“察情”?

1.设身处地法。要悟出其中的精妙,阅读主体应“以当境者一员的身份,调动和发挥自身巨大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再创造潜力,认真思考,切实体验,全身心地投入。”

2.变换比较法。对作品中精要的语言作增、删、调、换,在比较中悟出原作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五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让学生体会文中“泻、浮、洗、笼”四个动词的精妙之处时,可以用替换比较的方法,以此来体会文中所用动词的妙处。

三、悟理

文学作品中的情与理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确实又有区别。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宣扬某种思想、观念。“课程标准”中也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阅读文本的目标,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体会到文本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的层面上,还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俯察、体悟、探究文本所传达出来的普世价值。

毕淑敏的《我的五样》,让学生去了解、感受作者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所做的种种艰难取舍的痛苦的心理历程,还要安排学生去模仿课文做这个游戏,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获得对生命的理性认识,规划青春,设计未来。这又与阅读主体的阅历经验、民族传统、意识形态、外来文化的影响等诸种因素有关,即与其素养有关。

别林斯基说过:“没有感情,就没有理性;没有感情的人,就只有有限的知性而没有理性。”所以对文学作品理性的理解,应该是悟性培养的升华。

大家强调大语文观,不仅要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去欣赏、解读、感悟文本,还要能够引领学生站在文本的基础上来,树立现代意识反观自己,关注人生、自然、社会、文化,完成与文本、与作家和自己的心灵的对话。

[1]李创新主编.中学语文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2]邬昌玲.感悟中阅读 阅读中感悟.杭州市萧山党山中学

猜你喜欢

悟性入境理性
悟性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非法入境
学《易》当像老子、孔子那样入境悟理
生活的悟性
理性的回归
When I Grow Up,I Want to Be…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