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媒体对女性刻板印象的塑造

2015-08-15冯鹏威

新闻传播 2015年14期
关键词:刻板媒介

冯鹏威 解 欣

(长治县广播电视台 山西 046000)

近年来,大众传媒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问题一直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都表明,媒体经常将女性边缘化,经常表现出对女性的刻板成见,女性始终处于被动的、驯服的、附属的社会地位。我国的大众传媒仍以男性话语权为中心,字里行间体现的都是男女性别的差异和传统的性别歧视,这些是父权社会的遗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女性只是一个形象刻板的符号,充当着“被看”的客体。另外一些研究也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女权运动的开展,媒体中女性形象越来越多样化,女性形象从以往的以家庭为主转为独立的职业形象。但是,即便是这样,媒体塑造的女性形象与女性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仍有很大差别。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刻板印象,也称为角色定型,这是一个心理学名词,社会心理学指出,刻板印象是我们正常认知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我们进行信息加工、使我们利用刻板印象迅速对某一个人作出判断、进行定位,这是它的积极功能,但是刻板印象的消极功能也不能忽视,最主要的方面是,刻板印象通常不能反映社会现实。人们对于其他个人或群体的评价的依据往往来自于媒体对于他们的描述,但媒体的描述往往片面和不够真实。

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是刻板印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大众传媒对于刻板印象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数量上来说,女性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要比男性少得多。传媒比较发达的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中男性数量是女性的两倍,儿童节目中男性的数量是女性的四倍多。从1975年到1995年,美国电视上的女性角色的比例从28%上升到36%,年龄在45岁到64岁之间的女性角色中女性的数量仅为20%。除了生活时尚类的版面,报纸上其他版面的男性图片数量要远远多于女性图片的数量。虽然新闻播音员和天气预报的播报员中有一小部分女性,但体育节目播音员中却很少出现女性。男性中心思想在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我国的媒体在对女性进行塑造时更容易陷入刻板印象的模式。在我国传统媒体的主流报道中,新闻人物中男性的比例高达83.19%,而女性只占16.81%,类似的情况在大众传媒的其它方面也有所展现。大众传媒体现的是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从这一角度来说,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中,男性处于中心位置,女性处于边缘位置。

纵观我国的传统媒体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新闻中女性人物出现较少,他们的身份没有体现,二是社会角色中多以男性为主,家庭角色中多以女性为主,权威角色中多以男性为主,女性依然只是传统的辅助性的角色。虽然主流新闻媒体中女性形象较男性少,但在各类时尚杂志、各类娱乐节目、各类广告中,女性形象却充斥其中。在时尚杂志中,女性经常被刻画为年轻漂亮的形象,而女性保持青春与魅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取悦于男性。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最为严重,电视中比较常见的广告画面是,女性作为“贤妻良母“出现,她们会烧得一手的好菜,丈夫和孩子在一旁很享受地吃着,她们可以把脏衣服洗的洁白如新。这类广告似乎在不断地暗示公众,洗衣做饭就是女人的事,女人还要以此为乐。像“做女人挺好”、“让你的秀发如丝般柔软、顺滑”等等之类的广告词,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让女人很有优越感,但广告词背后潜移默化的却是男人视角的审美与观赏,还有以利益为重的商业动机。在这些广告中,我们不难发现,男性的赞许成为了衡量女性美丽的标准,也就是说,女性与男性在审美地位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女性被看做是满足男性欲望与需求的观赏客体,女性的主体性被忽略了,女性的人格没有得到尊重。

大众传播媒介所呈现出来的女性符号,多如类似“贤妻良母”的形象。当受众不断接触这类主体建构符号,同时将自己或他人纳入这种描述中,便会被此种意识形态建构为主体,进而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上符合这些标准与要求。而男性权力体系就不断借着这种“再现”体系,占据“公共领域”的话语权,女性则局限于“私人领域”,忙于琐碎的家务,依赖男性的经济与权力,整个父权社会因此得以巩固、延续下去。

随着社会的改革,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上涌现出了很多女性政治家、企业家,媒体对这类女性形象的刻画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将她们刻画为女强人形象。似乎女性在生活中不是弱者就是女强人,这样的对女性形象的两种极端的刻画明显不符合社会真实。另一方面,媒体在报道女性时,时不时地掺入对其女性特征的描述,对于一些社会职业和头衔,经常冠上“美女”的名号,如媒体上充斥的“美女作家”、“美女企业家”等,这种报道方式产生的后果就是使受众的注意力发生偏离,开始关注被报道者的性别特征,这些女性被报道者变成了被“看”的对象。

即便是在一些标榜为“女性媒体”的媒体中,也并没有改善前述情况,它们背后依然隐藏着女性刻板印象以及父权意识形态的痕迹。这些所谓的“女性媒体”,主要内容却是在教导女性如何穿衣打扮,如何美容瘦身,怎样取悦男性。有学者指出,这类女性杂志通过提供娱乐和有用的建议来打动读者,这种诉求方式正是通过种种“虚构”组成的。

影响刻板印象形成的因素很多,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刻板印象就是一种无意识、难以控制的认知归类过程,在这一认知归类过程中,人们总是把维护积极的自我认知默认为第一位,主观上,人们更偏向于对自己所属的群体进行赞许性评估。巧合的是,在理论上,每个群体对非自己所属的群体的刻板印象却总是负面、消极的。社会上的群体势力有大小的差别,地位也不平等,因此有权力、有话语权的人所在的群体的刻板印象往往能够流行,并且成为主流。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曾说过:“所有影响中最微妙和最有普遍意义的是创造和保持固定的成见的储存物,在我们观察世界之前已有人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的了,对于大多数事情,我们是先想象它们,然后经历它们的。如果不是教育使得我们敏锐地意识到这点的话,那么这些先人之见会深深地支配整个知觉过程。”在大众传媒中,女性的刻板形象是媒体对女性的定位,也是传统社会所承认和默认的,而媒体则扮演了放大镜的角色。

媒介中的刻板印象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都不利,它影响了社会的公正和平等。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都应该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并能够有意识地去规避对女性刻板印象的塑造,促使媒介报道、传播更加多元化、真实化、均衡化、全面化,从而逐渐改变女性的传统形象。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从转变媒介从业者的认知入手,让媒介从业者了解女性在媒体中的刻板印象并非是因为其性别差异,还有社会因素等影响。

其次,要从提升媒介从业者的社会性别意识敏感度入手,让媒介从业者对社会性别成见的隐蔽性和不易察觉性有所防备,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敏感度,提高甄别能力。媒介工作者还要时刻持有性别平等观念,提高表达性别平等关系的能力。

再次,要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社会性意识启蒙入手,让在校学生重视社会性别这一问题,正视传统媒体中女性刻板印象。■

[1][美]Richard Jackson Harris著,相德宝译.媒介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美]李特约翰等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刻板媒介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媒介演进中的戏曲形态衍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中性自由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道德推断中的面孔刻板效应:性别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