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天”语汇

2015-08-15○梁

语文学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上海辞书出版社惯用语语汇

○梁 媛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511400)

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叙述性语言单位,语汇是语的总和。[1]汉语语汇是中华文化精髓的体现,极具民族性和人文性。“天”是汉语基本词,在历史的演变中具有丰富的语义和较强的构词能力。由涉“天”成语、涉“天”谚语、涉“天”惯用语和涉“天”歇后语组成的“天”语汇是汉语语汇系统中独特的一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涉及范围较广,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对《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中国惯用语大全》(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中国歇后语大全》(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中华谚语大全》(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中的“天”语汇进行了穷尽式的统计整理,试图对“天”语汇的形式和意义情况进行梳理,以便理解和掌握这支语汇。

一、“天”语汇的结构类型

语的主要构成成分是语素、语步和语节。语素是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由语素和语素组成的“音步”单位是语步,是根据语音停顿节奏划分出来的。语节则是构成成语的相对独立性的“部件”。成语有一个语节,歇后语有两个语节,惯用语和谚语既可以由一个语节组成,也可以由两个或多个语节构成。下面将根据每类涉“风”语汇具体分析其结构类型并分析其表现出来的特征。

(一)涉“天”歇后语的结构类型

歇后语是先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独具汉语特色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歇后语的前后两个语节即“引子”和“注释”,下面将根据中心语素“天”所处位置作为分类依据,对《中国歇后语大全》[2](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中的涉“天”歇后语进行结构分析,分别讨论“引子”和“注释”的结构类型。(受篇幅限制,本文内的涉“天”语汇列举非穷尽列举。)

1.“引子”的结构类型。这类歇后语指“引子”部分含有“天”语素的歇后语,我们主要讨论“引子”部分的结构情况,以及含“天”语素词语在此结构中的功能。

(1)主谓结构

天狗吃月亮——想得美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得美

(2)述宾结构

天天练打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日子

天窗下谈天——说亮话

(3)偏正结构

天生的黄鳝——成不了龙

天下的乌鸦——一般黑

(4)联合结构

南海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5)紧缩句

天上下锥子落进了针眼里——巧事

天上下冰雹光搂头——啥也不顾

2.“注释”的结构类型。这类歇后语指“注释”部分含有“天”语素的歇后语,“注释”是歇后语表达语义的重点。

(1)述宾结构

鲁班门前耍大刀——不知天高地厚

井底之蛙——不知道天有多大

(2)述补结构

擦脚布擦飞机——臭上天

秋后的蚂蚱——扑腾不了几天

(3)偏正结构

苞米秸子喂牲口——天生的粗料

蛤蟆不长毛——天生的那种道儿

(4)联合结构

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雷公躲进土地庙——天知道,地知道

(二)涉“天”惯用语的结构类型

惯用语是流行在人民群众口头上定型的习惯用语,具有很强的口语性,具有比较灵活的结构,有的是词组,有的相当于句子。我们以语节的单双将从《中国惯用语大全》[3](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中收集到的涉“天”惯用语分为单语节型和双语节型,再分别分析它们内部的结构特征。

1.单语节型。单语节型惯用语又可以分为三类:词组型、单语节单句型和单语节复句型。

(1)词组型

天通眼 天有眼 天文数字 天大的笑话

(2)单语节单句型

天打五雷轰 天龙难斗地头蛇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3)单语节复句型

天边不争争地边 天塌下来大家撑着

其中(1)为转折关系复句,(2)为条件关系复句。

2.双语节并列型。此类型惯用语的前后两个语节间有语音停顿,常用逗号隔开。前后两个语节的结构大部分相同,形成对称或对偶关系。

(1)“主谓”+“主谓”型

天天紧,月月穷 天不留,地不收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2)“偏正”+“偏正”型

天边月,镜中花 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

(3)“复句”+“复句”型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闯进来

天下未乱蜀先乱,世界易平川难平

3.双语节非并列型

天是被子地是褥,哪里黑了哪里宿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三)涉“天”成语的结构类型

温端政先生把成语定义为“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和描述语”,并且认为“二二相承”多数表现在语法或语义结构上,部分表现在语音结构上。即使像“一衣带水”这样结构特殊的成语,习惯念法也是“二二相承”。因此我们尝试从是否完全“二二相承”的角度对《中国成语大辞典》[4](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中的涉“天”成语的结构进行讨论:完全“二二相承”式即语音、语义和语法结构都是“二二相承”式,不完全“二二相承”式即语音结构为“二二相承”式,语义和语法结构不全为“二二相承”式。

1.完全“二二相承”式。经考察,完全“二二相承”式涉“天”成语共有80条,根据成语内部的前后两个语步构成的关系又可分为主谓式、偏正式和联合式。

(1)主谓式

天理昭然 天女散花 天年不遂

天道好还 天网恢恢

(2)偏正式

天府之国 天子门生 天生尤物 天渊之别 天作之合

(3)联合式

1)天崩地坼/裂 天差地远/别 天长日久 天愁地惨天摧地塌

2)天道人事 天姿国色 天灾人祸 天经地义 国色天香

2.不完全“二二相承”式。不完全“二二相承”式涉“天”成语仅为8条,所占比重小,根据内部关系又可分为主谓关系型:天保九如、天不绝人、天从人愿、天夺其/之魄、天付良缘、天假良缘、天无二日。偏正关系型:天之骄子。

综上可以看出,涉“天”成语以完全“二二相承”式居多,又以完全“二二相承”式中的主谓型和联合型最具代表性。

(四)涉“天”谚语的结构类型

谚语是表述性的语言单位,在结构上相当于表示一个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从结构类型上看,涉“天”谚语可分为单句型、复句型和紧缩型三种。(本节涉“天”谚语来自《中华谚语大全》(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5])

1.单句型谚语。单句型涉“天”谚语都为主谓句,可分为动词性谓语句型、形容词性谓语句型、名词性谓语句型和主谓谓语句型四类。其中动词性谓语句型数量最多。

(1)动词性谓语句型

天(雷)不打吃饭人 天不生无路之人

天机不可泄露

(2)形容词性谓语句型

天下乌鸦一般黑 天高皇帝远

(3)名词性谓语句型

天上雷鸣一个音

(4)主谓谓语句型

天下名山僧占多

2.复句型谚语。复句谚语由两个或几个语节组成。本类型涉“天”谚语数量最多,以下从韵律、字数和语义上的对等与否分为两类。

(1)完全对应型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天不可一日无日,国不可一日无君

(2)不完全对应型

天上的仙鹤,比不上手里的麻雀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众人七嘴八舌都说话

3.紧缩型。天旱三年饿不死手艺人 天晴总有天阴时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二、“天”语汇的语义分析

“天”是汉语基本词,语义十分丰富,《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6]中“天”的义项共有19个。数目众多的“天”语汇并未涉及“天”的全部义项,各个义项分布的特点也不一样。下面将参照《汉语大辞典》中对“天”的释义,从自然范畴和社会范畴两个方面梳理“天”语汇较为集中和典型的语义情况。

(一)“天”语汇的自然范畴义

1.“天”语汇与“位置在顶部、凌空”义。《说文解字》中关于“天”的解释是“颠也,从一大”。“天”的甲骨文本义指人的头顶。“天灵盖上长眼睛——目中无人”是“眼睛长在头顶上”的夸张说法,因为“天灵盖”是指人或动物头顶的骨头。由“头顶”发展出“颠”的意思,即顶部,如“天台”指在房屋顶部的平台,“天窗”指的是在屋顶设置的窗户。“开天窗”指的就是因报道或言论禁止发表,在报纸版面上留下成块空白。“打开天窗说亮话”用来比喻无须规避,直接而明白地讲出来。后来“天”由“顶部”逐渐发展出“凌空”的意思,如“天桥”就是指凌空架设的在街道上的过街通道。“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即是以北京天桥上的武术表演的特点比喻光说大话,不见行动。

2.“天”语汇与“天空”义。“天空”是“天”基本的意义之一,“天”语汇中也有大量跟“天空”相关的实例。“海阔天空”是借大海和天空无边无际的特点形容事物辽阔广博;“井底之蛙——不知道天有多大”以蛙在井底能见的有限天空比喻目光短浅;“天上有了扫帚云,不出三天大雨淋”“天上勾勾云,地下水淋淋”等几则天气谚语则是从对天空情况的观察预测天气。

由于古人观念中的天空是与“日月星辰”紧密相关的,包含“天空”义的语汇中常常有日月星辰同现,如:“天上的月亮——看着晃眼,想够又够不着”“天上的星星——没准数”“天无二日,人无二理”“天凭日月,人凭良心”。

又因为在先民“天圆地方”的观念中,天空是覆盖大地和万物的自然之体,是与地对应的概念,所以“天”语汇中有许多将“天”与“地”对举的例子,如“天不怕,地不怕”“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用“天”与“地”的对举获得内容的完整和结构的整齐对应,“天大官司,地大银子”“天长地久”“天高地厚”“天经地义”等都是常见的将“天”与“地”对举的语汇。

3.“天”语汇与“时节气候”义。“天”还可以表示与时节气候有关的意义,如“晴天”“冬天”“黄梅天”等。因此人们对于时节气候的观察也会在“天”语汇中有所反映,如“南海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天晴不修屋,大雨抱头哭”“属长虫的——冬天离不开洞”“梭子云定天晴”“天气有暖热,人情有厚薄”。

(二)“天”语汇的社会范畴义

1.万物主宰者。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先民们因为不了解自然对其充满了敬畏之情,并赋予自然某种意志。天气的变幻莫测、天空的浩渺高远、天体的奇妙运转在先民们看来既神秘又不可侵犯,因此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者,不仅支配着天气变化和天体运转,也主宰着万物的生死和盛衰。如“老天爷”“苍天有眼”、“老天开眼”“天公不作美”“火烧冰窖——天意该着”。

2.命运。在表示“万物主宰者”的基础上,“天”被进一步人格化,“天的意志”逐渐成为凝固的意义。而人们又认为“天的意志”实际上主宰着人的命运,“天”便继而发展出“天意、命运”的意思。如以下“天”语汇讲述的都是“天意注定的命运”:“天缘奇遇”、“天生舅子命,一辈子不能当姐夫”、“木鱼儿命——天生是挨打的”、“天生的黄鳝——成不了龙”。

3.一昼夜的时间。“天”还被赋予了时间的意义,成为表示时间的单位:一昼夜的时间是“一天”。“天”语汇中表示时间义的也有很多:“天天紧,月月穷”“捆绑的夫妻——过一天算一天”“孩子的脸——一天十八变”“天天打雁,倒叫雁啄了眼”。

4.神灵住的地方。古人还认为“天”是神仙居所,因此许多神话传说中有关于“天”的语汇,如“四大天王”“大闹天宫”“女娲补天”。许多仙灵之物也常以“天”冠名,如“天女散花”“天机云锦”“天马行空”。又因为“天”是与人世不同的仙境,“天”语汇中有许多将“天”与“地”“人间”或“人世”相对比的语汇。如“天上才一日,世上已千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天上人间”“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

5.君王。在封建社会,皇帝为了宣传皇权的至高无上,自称“天子”。而皇权的长期统治凝聚成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所以人们又以“天”称君王,这一点在“天”语汇中也有体现。如“天潢贵胄”中的“天潢”即是指皇族,“天子无戏言”“天子门下有贫亲”“天子脚下”等。

三、“天”语汇中的文化特征

(一)消极顺应天命的思想

“天”语汇中有许多将个人命运或事件成败的原因归结到“天”上的例子,认为事件成功、顺利是顺应了“天意”或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如“天助我也”“天赐良机”,遭遇失意、失败也把原因归结为“天意”“天命”,如“天不从人愿”“听天由命”等。产生顺应天命的思想有对自然敬畏和崇敬的原因,也是过去个体在残酷的自然环境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中处于弱势的写照。当然,“天”语汇中也有一些表现抗争的积极例子,如“人定胜天”。

(二)对神仙世界的想象

“天”还代表了人们对于神仙世界的想象。人们认为在天上的世界居住着有无限的生命和无边的法力的神仙,想象天上神仙世界的大门叫“南天门”,有“天兵天将”守卫;天上美丽仙女的衣服是无缝的“天衣”,天上发生的月食现象叫“天狗吃月”等等。这个想象世界的存在丰富了汉语的神话故事,也丰富了“天”语汇的内容,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三)至高无上的皇权

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天”还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因为人们普遍存在对“天”的敬畏和崇拜,历代帝王极力借“天定”“天意”说明自己地位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因此古时以“天”或“天子”称君王。

[1]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商务印书馆,2005.

[2]汉语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3]中国歇后语大全[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4]中华谚语大全[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5]中国惯用语大全[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6]中国成语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7]于汇洋.“风”语汇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猜你喜欢

上海辞书出版社惯用语语汇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大学日语专业精读教材中惯用语的使用现状及教学思考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思妇形象分析
Reading Emotions Between Lines
题乌江亭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向大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