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儿童问题意识的语文教育策略

2015-08-15牛秋霞

语文学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意识儿童家长

○牛秋霞

(文山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过:“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好问是探究的开端,是创新的开始,是启智的法宝。好问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质,关键在于小学教师有没有启发、引导儿童使其养成问题意识。以往我们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然而,不少学校因实行绩效改革,过于看重教师的教育质量,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还在“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这种现象体现在教师过于看重教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性,导致学生不会问,不敢问,只是被动等待教师提问。另外,教师问题意识薄弱,不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缺乏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思考,仅仅是就提问而提问,很难让学生放飞探究的心灵。为未来世界培养合格公民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合格公民首先要有探索精神,学会求知。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儿童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和指导策略的研究。

一、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育行为

一是教师要在语文学习生活中捕捉儿童的问题意识。儿童时期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他们好奇、有探索精神、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如果这个阶段发展得好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教师要在平时多观察学生、多留意,只要学生有问题意识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能提出来,就要及时赞扬,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一个非常不容易的表现,为他们接下来有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指出方向,同时为他们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打下基础。如果刚开始没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语文教师也不要灰心,可以试探着问学生:“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谁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不过有个条件就是请他也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好吗?”或者“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如《赵州桥》等),谁能想出一个问题难倒老师和各位同学?”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发他们的问题意识,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了善于提问的习惯。

二是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友爱的师生平等对话氛围。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离不开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唯有在安全、和谐、友好、愉快而又富有良性刺激的心灵对话氛围中,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才得以显现,问题意识才得以激发。过于严肃、沉闷、缺乏活力的课堂氛围会令学生感到格外压抑,难以释放他们的学习潜能,遮蔽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何谈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语文教师的教学言语和体态语显得格外重要。语文教师应该是微笑地面对每一位学生,与每一位学生保持眼神的交流和沟通,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手势都能让他们感到如沐春风,乐意表现自我,使他们不仅能敢于表达,而且能善于表现。常言道,“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正所谓教学相长。在有些时候,语文教师应该表现出谦虚低调,让学生自我表达,教师既不是演独角戏,也不是课堂作秀,而是让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是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核心。语文教师应善于从学生所处环境找出能激发问题意识的契机,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深入思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困惑。语文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可以通过结合课题引入有趣的小故事,可以巧设悬念,也可以从游戏入手,甚至还可以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探索的乐趣。新课程提出,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中是“平等中的首席”,意味着教师既要当好平等对话中的一员,又要起到独特的引领作用。只有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才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

四是教师要善于发现有较强问题意识的学生,并促使其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然后按照教学设计中的程序组织教学,一节课紧紧凑凑以至于很难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教师对敢问、好问的学生往往是草率处理或者不屑一顾,有的甚至以扰乱课堂秩序为由加以批评。少有教师会倾听某个学生的问题,并将其作为全班学习的榜样大加赞赏,组织其他学生向其学习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行为。在《背影》一课的教学中,正当教师准备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一个学生突然站了起来说:“那他为什么这样仔细地观察父亲的背影呢?”教师很快调整教学计划,反问:“你怎么会提到这么一个问题呢?”以便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位学生说:“在车站这样一个有许多人的地方,你通常会对什么人的背影观察得这样仔细呢?”其他学生受其影响,开始深入思考并且展开激烈的讨论。学生的大胆质疑和积极发言是有较强问题意识的体现,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决不能因为耽误讲课时间而置之不理,决不能认为学生是在无理取闹,而是从热爱学生、关注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个别学生敢于质疑的闪光点扩散到全班学生,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

二、注重家校合作,共促儿童成长

一是要努力激发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世界寓言大师克雷洛夫在其作品《天鹅、梭子鱼和虾》中写道:“合伙干事业的人要是心不齐,办事就一定不顺利,事业就不会成功,一切努力都等于白费劲。”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凝聚在一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果各自为政,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家校合作是融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为此,学校应该主动联系家长,邀请他们参与到学生发展中来。学校应把家长和教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尊重家长并虚心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同时,学校还应制定计划,以便给家长详细讲解培养儿童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定期召开家长见面会,结合具体事例讲解如何培养不同性别、年龄、生活背景、气质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就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现场解答、切磋、交流。家长与学校取得共识,逐步认识到儿童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可以在家中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与孩子交流,增强孩子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而不至于反其道而行之。

二是学校要为学生设置“成长档案袋”,以便家长进行合理的家庭教育。“成长档案袋”不是看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成长档案袋”中记录的可以是学生每一次小小的进步、每一次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可以是学生在校的成长历程、成长的点滴收获、个人的兴趣喜好、课堂学习中积极参与获得的师生评价,包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全体师生深入思考。“成长档案袋”中的内容可以是几行文字,可以是几组图片,记录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精彩瞬间、与小组成员之间激烈的争论场景以及拨开云雾见天日的喜悦场面。一本有纪念意义的“成长档案袋”可以帮助家长更加深入、全面、全方位的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以便激发家长愿意与教师共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是应善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1]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2]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健身活动,选派节目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这些都是进行语文实践学习的过程。学生可以在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中学习祖国语言文字,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并在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如在参加社区“人人练太极拳”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太极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那么受人们的欢迎?”在“我给社区广告牌纠错”中,学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容易出错的汉字中有的写成繁体字,有的写成简化字?”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见识,而且获得了求知探索的乐趣,有利于全方位、多维度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探索未知事物和未来世界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奠定基础,对培养21世纪合格公民起到推动作用。

[1]王恩芝.培养幼儿问题的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 1.

猜你喜欢

意识儿童家长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