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刍议

2015-08-15彭田田

语文天地 2015年26期
关键词:古汉语课文内容句式

彭田田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老师觉得难教,学生感到难学。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往往先讲解、记忆词句,然后分析理解文意,硬把知识灌给学生。这样的教学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文义不是在整体感知上产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望文生义,学起来比较吃力。在新课标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探讨文言文教学。

一、抓诵读、夯基础,养成诵读习惯

“读”自古以来就很受重视,古人读书讲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相对脱离,今人诵古书,更应在读上下工夫,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验古人的情趣,读出“古色古香”的味道来。教学时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放出声来,书声琅琅。

二、以文导言,诱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有主动的意识,积极学习,诱发他们学习的情趣。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很多将文言文逐字逐句地串讲,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其实,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生活经验、审美情趣的综合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学习,而忽视了它承载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那必然是舍本逐末,最后连语言本身也学不好。因此在教学中,应“文”先于“言”的理解,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

1.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中的问题是组织教学的手段,问题设计得好,提得恰到妙处,就能为解读文章找到入门的钥匙。在教学中,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特点,精心设计好问题,以一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作为契机,激发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作者思想感情上的兴趣。如上《爱莲说》时,笔者就以“作者为什么独独喜爱莲”这一问题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意,品味作者所描绘的莲的形象及莲的象征意义。

2.变换技巧,提升学生兴趣

有许多文言文是枯燥无味的,似乎难以下手,这就要求教师变换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核舟记》一文,是一篇说明文,现在也难见到这样的雕刻过程,课文理解起来似乎有些吃力,笔者设计了一个“招待会”,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记者设计问题,一部分做王叔远,设想雕刻的工艺程序,准备答记者问。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深入阅读课文,设计问题要点。然后双方进行问答,“招待会”开完,学生对课文内容也理解得差不多了,教学效果要比逐字逐句讲解好得多。

三、注重积累,提高学习效率

任何语言的语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文言文也不例外,只有找到语法规律,才能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教文言文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古汉语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类、比较的学习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类总结,这样学生对词句含义的理解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积累方法。

1.归类法

学习、掌握古汉语的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前提。有意识的归纳、整理,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记忆和理解,而且可以在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整理中,寻找运用语言的规律,并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文言知识。为此,笔者设计了《知识积累卡》让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每上完一篇文言文后都要完成一份。

知识积累卡

课题:________,选自________。

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

A.字词归类:

通假字是:________________。

一词多义有:________________。

词类活用有:________________。

古今异义有:________________。

B.特殊句式是:_______________。

C.我难于理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D.备注:________________。

2.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提高学习文言文能力。

(1)句式比较。文言句式跟现代文句式有的相差甚远,学生难以理解,不易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醉翁亭记》中的判断句较多,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将古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也”和“……者……也”都是文言文的判断句式,翻译时去掉末尾表示判断语气的“也”,在主语后加上现代汉语的判断“是”。

(2)将课文内容、情感、特点等进行比较。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文言文在内容或情感方面有相似之处。为此我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充分利用这些相似或相近之处,让学生去比较,以便巩固、积累知识。例如,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让学生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相比较。可比较的角度有:送别地点、目的地、送别环境、朗诵基调、诗歌风格等。经过多次、反复的比较,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便大大提高了。

总之,文言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抓诵读,夯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视文化传承,提高文言素养。

猜你喜欢

古汉语课文内容句式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正反同辞”理论在古汉语教学中创新研究——以“罢极”训释为例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特殊句式